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宗三虽然不以美学家名世,但是却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牟宗三的前期美学思想,为其后来的美学思想奠立了基调,这是解开与把握其美学思想的关键。他的美学世界是以本体论的逻辑构造为基础而建立的宇宙论的逻辑构造。他以中国儒家式的天心为建立美的判断的最后的超越原则,以取代康德以“自然之目的性”概念为建立美的判断的最后的超越原则,从而重建康德的美学;相对于康德的美学乃至于西方主流的美学来说,的确是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思路即道德的形上学的审美之路,拓宽了美学的领域,开阔了研究美学的视野,对人是不乏启发的。牟宗三与康德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哲学传统之中,其所成就的哲学或美学以不同的面貌、风格与类型现世,原属自然。问题在于,如何在中西哲学、美学,乃至文化之间找到一块双方都承认的共同所有的空白地带,作为通约的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来展开中西哲学相互对话与相互融通的工作,既有世界性人类性,又不失其民族性与个性,才是我们所企盼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极富个性而且著述丰厚,因此我们很难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他的哲学观。由于牟宗三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性体"的本质属性乃是内在而且超越的道德实体,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逆觉体证"等道德意识唤醒或激活人人具有的"智的直觉"以呈现之从而获得自由,这就是牟宗三哲学观的核心要义。牟宗三所构建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综合阐释了中西哲学思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因此,研究和探索他的哲学观有益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初,潘知常教授便在中国学坛开拓出了"生命美学"的新路向,从而区别于西方的"物象"美学。其理论根源,近者则直接来源于牟宗三学说,远者则发源于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的昭示。其说言之有据也。当年,他以"生命美学"的铁扫帚,横扫一切,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连"虎"也难以逃避("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美导真,以美储善",等等)。其可贵者,是一种"学术锐气";但其欠缺者,是没有把这种理论主张在中土德性学理层次上,由根而表地贯彻到底——让论著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相似文献   

5.
美是人类生命进步理想的形象表现,关于美的定义关乎生命美学的定位,不可忽视。而要开拓和深化生命美学,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提出和研究"生命美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二)生命美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三)生命美学该怎样研究?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厘清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苏轼诗词文赋中频繁出现的"象","身"集中体现了苏轼的生命美学。在苏轼的心中,"身"实乃多维度的复杂存在。作为生命有机体,"身"是人类无法逃离的现实存在,它是行动者,个体生命的敞开需要"身"的参与和完成;它是体验者,与自然万物的交流皆通过"窍"得以实现;它是存在者,与天地万物有着天然的共生性,"天人合一"是其抵达的至境。通过对"身"的言说,苏轼的生命美学展现为层层递进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爱德华·索杰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是为了调和"真实—想象"二元论之间的矛盾。"第三空间"包含物质与意识的所有属性,在"第三空间"视角下,意识是可以被描述与解释的。禅境美学作为一种文化调和的结果,其中的意识因素过于突出,降低了禅境美学的可表述性。美作为一种实用的社会活动,要求我们必须能够解释其特点,以"第三空间"视角解读禅意美学的意识属性,以此具体化禅意美学,更好的被人们理解。  相似文献   

8.
张奎志 《哲学动态》2012,(4):99-105
中国古典美学是否有体系,这是理解中国古典美学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人们的认知里,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论都是感受性的,缺乏逻辑性。这一点前人有过不同的论述:叶维廉认为,"中国传统的美感视境一开始就是超脱分析性、演绎性的",它是"点到即止"的[1];钱钟书则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则指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点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2]。但现在人们更乐于谈论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或体系性,论证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体系性或潜体系性特  相似文献   

9.
"生命美学"的核心"关键词"应当是"生命",因而首先必须对"生命"范畴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说"生命美"。而"生命"的宽泛性,决定了"生命美学"是一个极为宽广的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生命运动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因而出现和构成相应的美学学科分支。美学的"+"时代,是多种学科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创新、变革、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仅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例,生命美学与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生死美学等亲缘学科相"+"、深度融合,就足以看出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10.
《哲学动态》2012,(7):32
颜炳罡著《整合与重铸——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于2012年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属于郭齐勇教授主编的"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评述了著名哲学家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思想。作者就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良知自我坎陷、三统并建、儒学第三期之发展说、真善美之分别说与合一说、宋明儒学三系说、天台宗华严宗的  相似文献   

11.
"生命美学"的核心"关键词"应当是"生命",因而首先必须对"生命"范畴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说"生命美"。而"生命"的宽泛性,决定了"生命美学"是一个极为宽广的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生命运动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因而出现和构成相应的美学学科分支。美学的"+"时代,是多种学科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创新、变革、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仅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例,生命美学与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生死美学等亲缘学科相"+"、深度融合,就足以看出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12.
张程业 《哲学研究》2022,(5):118-127
牟宗三在《道体学引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丁耘教授一方面接续了牟宗三的基本洞见,以四因说为基本问题来判摄中西哲学,但另一方面也对牟宗三提出了三个主要批评:1.误认乾元;2.以心统天;3.重流行而无主宰。在批评牟宗三用存在论取代了熊十力的体用论后,丁耘提出了存有与活动之外的道体新义:虚静。但是牟宗三的思想并非不涉及体用论与虚静问题,而是将其统摄于圣人之道与实践工夫之中。首先,牟宗三通过乾道各正性命的“善终”义来强调“天道性命相贯通”是实德成物之流行,肯定了个体终成意义上的目的因,以此与玄学以“乾元”为主的体用论相区分;在《易经》诠释中,牟宗三提出兼赅“静正”与“沛然”的“寂感真幾”的概念,主张通过圣人精诚感应的德性生命呈现道体;在主静问题上,牟宗三以具有德性内容的圣人之道为第一序,并将其作为区分儒道的义理骨干,从而将主静限定在“静复以立体”的儒家工夫论上。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与丁耘的道体学之根本差异是前者侧重“心性对扬”而非对道体自身之体悟,时刻突出道德实践的警策义,其着重呈现的是道德、形上学与宗教的源初交互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生态美学的提出与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生态美学能否作为一个学科在学术界存在颇多疑义。我们认为,作为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新兴学科,生态美学的出现无疑是美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事实也证明,生态美学之所以能够成立,人与自然以及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之所以能够统一即在于生态美学,其哲学基础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哲学观。鉴于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以中西交流对话为平台,建设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某种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生态美学体系就成为今后生态美学发展的目标之所在,这同时也是我们对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生命美学"中不同流派对"生命"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些侧重于生命意志的思考,有些侧重于生命灵性的思索,还有些侧重于生命异化的缓解。对其思考问题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美学的思路和局限。  相似文献   

15.
袁鼎生与封孝伦是当代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袁鼎生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封孝伦以"三重生命"美学观建立了独特的生命美学体系。在研究起点上,二者分别以生态整体性存在和个体的生命存在为起点;在研究重心上,存在着整体的、宏观的、关注文化的倾向与个体的、微观的、着眼艺术的美学研究理路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共同生长、互相接纳的。  相似文献   

16.
牟宗三以道德意识的有无为视点,对海德格尔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其不通透,误置了形上学。反批评者则从现象学的角度,认定牟宗三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有着原则性的误识,反而是他自己误置了存有论。双方观点针锋相对,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牟宗三、海德格尔哲学的契机。事实上,牟宗三对反批评者的担心和理据"了如指掌",其海德格尔批评或许"来得太早",但却具备着毋庸置疑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划道道"一词由叶秀山先生从西方引入中国书法艺术,并将其融入书法美学理论,它不仅作为人本源性的表达,还可被认作是中国书法的缘起。它与中国书法美学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形式(线条)与时空上,还体现在生活世界中对他人的模仿与表演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出了中国书法美学背后的意蕴——人生命存在的"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更新研究范式的热潮。当代生命美学就是这场实验的参与者。它推出生命、感性、自由、审美超越等关键词,阐释了自己的基本主张。而随着身体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生命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关系也必然会被予以重新哲思。总的来说,生命美学总是涵括了身体美学,身体也总是牵连出生命美学。由于身体的生物性和在世性,一个更完整的美学之环诞生了。当生命美学经历了"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超越美学—身体美学"所形成的话语环,它已经将后者的脉络涵括于其中。通过重构这个话语环的内在关联,从身体出发的生命美学显现了其原初形貌,证明了其涵括已有理论建构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以潘知常先生为代表的生命美学异军突起,以生命之爱来重塑中国人的美学信仰,上接先秦道家的"贵生"理念和儒家"仁学",下承明清"情本美学",又弥补了传统文化失爱少美的致命缺陷,从而构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就是生命美学发展的一次及时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身体美学是一门致力于改善生命、提升身体能力的新兴学科,实践和实用是它体系建构努力要完成的两个方面。可是,由于缺乏一个把各种身体实践的方法整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目前身体美学仍处于前学科状态。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基于医学的独特视角,对如何实现身体的优化提供了实践和实用上的解答。其建构了"营卫和谐、形神合一"的理想身体标准,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身体判定方法,确立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形劳不倦""调畅情志""避其邪气"这些有助于理想身体达成的养生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庞大养生体系。人们在营卫和谐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养生系统中种种方法的选择和实践,最终达到"形与神俱"的理想身体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