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中,语境论(contextualism)作为一种方法论与世界观,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女性主义者海伦·隆吉诺(Helen Longino)和认识论的语境论者基思·蒂罗斯(Keith DeRose)。前者基于案例研究,揭示了语境价值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语境经验主义”(contextual empiricism)的观点。(Longino)后者主要从命题的逻辑分析出发,认为语境论能最好地说明我们的认识判断,并且为解决怀疑主义产生的困惑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这些研究是开创性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对语境论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语境主义世界观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境(context)观念在当代思维领域中的普遍渗透,一种语境主义世界观(contextualism asa world view)(Hayes,p.vii)逐渐显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发展中。无论是在量子测量过程的整体性特征、生物学解释的语境相关性问题上,还是在社会人类学的语境诉求、心理行为的语境评价中,语境实在都为不同的本体论态度提供了共同的对话平台,使它们能够在语境的基础上,构建语义范畴和概念范畴的统一性;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范式,语境为各个学科提供了可以达成一致的统一框架,为知识生产、真理探询提供了新的认识路经;语境分析的元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这个语境中,科学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将哲学从自然界和历史中驱逐出去,因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的;"科学"意谓一种各门学科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标准,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科学";拥有"范式"是科学最根本的特征,唯物史观尚没有成为历史观领域中的"范式"。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理论理想和理论使命就是使唯物史观真正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乌杰同志在《系统辩证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下引只标页码)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系统辩证论”(第32页)。他说,他创造的这个“系统辩证论综合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思维辩证法的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而形成自己的哲学范畴,并按其内在联系组成新的科学体系”,它“既是一般世界观,又是一般方法论、认识论、价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诞生的科学无神论世界观,是民主共和制度实行政教分离的思想基础,也是近现代科学得以高速发展的思想前提。科学无神论世界观解除了人类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思想枷锁,不再战战兢兢奴颜婢膝地拜倒在自己制造的幻影之下,从而挺起腰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类近现代以来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科学无神论世界观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诞生的科学无神论世界观,是民主共和制度实行政教分离的思想基础,也是近现代科学得以高速发展的思想前提.科学无神论世界观解除了人类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思想枷锁,不再战战兢兢奴颜婢膝地拜倒在自己制造的幻影之下,从而挺起腰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类近现代以来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科学无神论世界观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系统论的观点已经取代了原子论或还原论(整体是部分之和)、同一论(静态的形式分析)等旧的、初级的思想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其完整的不断运动发展的、矛盾统一的质的结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莫不如此.而这种系统论观点,正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科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兰洋 《哲学动态》2023,(5):38-46
对于国家间“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阐释,伊拉斯谟的“绝对和平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可被视为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范式。但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这些理论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叙事方式,都深陷唯心史观的窠臼。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打破了以往哲学将社会历史看作思想注脚的传统,实现了本体性逻辑和方法论视角的双重变革。马克思完成的范式革命开辟了政治哲学的全新视域,解析了生产逻辑、资本-霸权逻辑和人类共同体逻辑,奠定了思想与现实辩证互动的有效方式。它既为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变局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框架,也为实现持久和平、寻求人的解放提供了价值基础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 ,在纵览科学发展的历史 ,观察科学发展的轨迹基础之上 ,天才地应用了“范式”(paradigm )理论来解释科学发展与科学革命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其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革命 ,在科学界、科学史界、哲学界及其它许多领域都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范式理论不但在科学规律认识上有大气如虹的方法论功能 ,而且在科学活动和科学创造上有其独特的规范和指导意义。本文就范式理论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1 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库恩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发展模式 ,…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范式大体经历了三次转型,分别是从开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工具论、钱中文与童庆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时期的发展文化政治诗学。通过这三种文艺理论范式的比较阐述可以发现,中国文论是随着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共同发展的,而文化政治诗学,正是最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当下语境的文论范式。  相似文献   

11.
四面体定理、四元论和四元医学模式(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作为研究知识的理论,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看见和知道的关系怎样”[1],也就是认识世界形成的观念。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经典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阐述了由于“范式”的变革而导致科学革命,即科学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是由观念———认识论驱动的[2]。作为世界观范畴的全新认识论———四元论,在医学领域中,必然引起研究和实践方法的变革,即推动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医疗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医疗服务的公平享用权、高质量和低成本,实现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合理的新医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  相似文献   

12.
泛计算主义是基于前沿科学的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早期的泛计算主义主要基于图灵计算范式。这种版本的泛计算主义自提出以来,受到了许多批评,尤以信息哲学家弗洛里迪和心灵哲学家皮西尼尼为代表。在回应批评的过程中,瑞典信息哲学家多迪格-瑟恩科维奇基于自然计算范式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泛计算主义——信息—计算主义,为泛计算主义提供了新的不可或缺的辩护。新的泛计算主义把宇宙展现为一个在不同组织水平上通过信息交互而形成的能动者网络。  相似文献   

13.
同样的知识状态,在某个语境中可以认为“知”,而处在另一个语境中却有可能被视为“不知”。这就涉及所谓的知识归赋问题。这个问题虽曾引起过语言哲学的精神教父维特根斯坦和言语行为论的创始人奥斯汀的兴趣,但对知识归赋全面系统的广泛关注则始于21世纪初叶。目前,围绕知识归赋语句(下文简称“知识语句”),语境敏感性的探究方兴未艾,不仅吸引了语言哲学家的踊跃参与,而且激发了心理学家与知识论者高昂的研究热情,继而催生了(知识)语境论、恒定论、对照论(contrastivism)等不同理论,旨在解决所谓的“知识归赋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以熊十力和章太炎的思想为中心,分析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生生”论与“无生”论对峙的状况。首先勾勒了熊十力对章太炎的批评,指出在这种批评中已经透露出“无生”与“生生”两种观念之对立。以此为引子,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章太炎思想中的“无生”论和熊十力思想中的“生生”论的脉络,揭示了现代思想史上“无生”论和“生生”论所抵达的深度。最后探讨了两种思想对峙所处的时势条件,从而为当前思想语境中理解“生生”问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庞元正 《哲学研究》2023,(4):23-33+126
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系统思想的研究和关注。马克思恩格斯有着丰富深刻的系统思想,在确立和坚持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他们大量使用了系统和有机体概念,用以清除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他们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系统性原则。马克思开创性地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揭示了价值、货币、资本的社会系统属性;运用系统综合方法再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整体形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思想为现代系统哲学的建构提供了重要根据,为坚持运用系统观点提供了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6.
隐喻建模是将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中的隐喻方法与模型方法相结合起来的一种表征形式,其本质是基于隐喻推理的基础进行科学建模的表征实践。将隐喻建模置于科学表征的语境框架中来考察其相关特征:语境关联性、动态层级性和理论建构性,奠定了隐喻建模的语境论基础。语境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性,而科学表征所内涵的三个基本问题在隐喻建模的语境论视域下,就具体体现为:建模主体的意向性问题、表征关系的精确性问题、建模对象的实在性问题。因此,基于语境实在论的立场来考察隐喻建模的这三个问题,有利于科学哲学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隐喻建模这种特殊的科学表征方式,从而以更灵活开放的方式推动科学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本体论"概念的误置屡见不鲜,因为源自古希腊哲学的"本体"和"存在",并不符合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澄清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要想准确而内在地理解中国哲学理论范式,就必须从心性论层面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同样地,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独具特色,迥异于古希腊哲学以来的metaphysics(形而上学)。以道家哲学为例,"道"不仅不出现于时空之中(无象、无形),亦不出现于语言之中(无名),具有明确的"非实体性",而古希腊以来的metaphysics则掺入了更多的物理学思考的特点。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形而上学体现为心性论、实践智慧与境界理论,而不是本体论、逻辑学和知识论。  相似文献   

18.
近代认识论中的"感性确定性"批判及感性世界问题,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必要理论前提和思想路径。马克思对感性世界进行了存在论分析,区分出感性世界的不同存在层次,即感性直观、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科学实践观的感性世界观。马克思将特定认识论问题转化为社会历史存在论,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拜物教批判、资本统治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深化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物化结构的世界观,从而在理论范式、问题意识和思想视域层面超越了西方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理念注入,这些新理念不仅是推动医学进步的主要力量,也是医学理性认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这些医学理念的思想渊源、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科学意义,才能阐明医学基本理念建立时所使用的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又会促进新的理论突破。回顾胆道外科发展历史,可分成早期开腹治疗、腹腔镜治疗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三个发展时期,这恰是对微创理念理性认识活动的一个典型范式,通过系统梳理这一范式,分析微创理念建立对医学带来的影响与启示,为其他新医学理念的建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郭任远在1927年至1937年间系统开展了动物搏斗的实验研究。虽然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了探究动物行为发展的先天-后天二分法存在矛盾的问题,却为郭任远晚年的行为渐成论思想提供了系统的科学证据。郭任远提出的动物行为发展的五大因素假说开辟了发展生物心理学这一全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为国际动物行为学与比较心理学提供了一条整合胚胎学、生物化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科学进路,影响日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