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张阳升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面对贯穿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费尔巴哈以存在为主体、思维为宾词,克服了黑格尔用精神来统一存在的错误。但是他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马克思独具高见地提出了两者相统一的中介桥梁范畴即实践。一开始,马克思将实践仅仅理解为哲学的实践,并且“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这种哲学实践是立足于自我意识立场上的理性批判活动。《德法年鉴》时期的青年马克思越出纯哲学的批判而达到政治性的实践理论,他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率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由于从政治性实践角度对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触角就不能不触动工人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即政治经济学这块园地。((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异化劳动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述生产劳动的,这是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中介,以此即可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绝对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实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一命题,实质上是对传统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完全回答当今时代和中国实践提出的问题这一缺陷的一种理论反应,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种历史启示,是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的当代意义的一种逻辑必然,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种现实要求。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与理论成果给予全面深入的清理、总结与整合。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20多年。如…  相似文献   

3.
杨悦 《现代哲学》2002,(1):112-116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达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终点,解决了康德遗留的问题,即以经济实践来统一人与自然、事实与价值。由此经济的本质被揭示出来,即经济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这才是人类社会由此岸世界通往彼岸世界的现实桥梁。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李彦如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对象,是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所构成的现实世界整体。这个对象是最丰富和具体的,它既可以从具体的、完整的形态为人所把握,也可以分化、抽象为许多特殊的形式或侧面为人所认识。本体论就是关于万有之本原或本质的学说,是从本质及其表现这一特殊的方面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而认识论则是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一认识的特殊角度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都是对世界整体的一定的写照,但又都是不完全的,故而是特殊形式的世界观。完全意义的世界观,就是明确地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现实世界为对象,以回答人与自然是如何统一的问题为中心的哲学。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包含着本体论和认识论,但却不能把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本体论或认识论或本体论加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作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世界观这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和三种思维方式。但这三者又不是互相外在的东西,也不简单地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中在前的问题的解决为在后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在后的问题的解决又是在前问题解决的真正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论坛荟萃     
任平: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形态现代哲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西方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哲学,其不同于近代以前哲学阶段的根本点之一,就是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对于近代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就是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阶段的具体形态和特殊层次的超越.所谓现代西方哲学主流也是实践哲学,是指他们同样纷纷摈弃、拒斥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在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一种主体活动的哲学.除了法兰克福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公开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而外,就人本主义而言,其中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就是以个体化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就科学主义而言,从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新实在论的科学哲学,都是以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建构以实践检验或实验检验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7.
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性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相似文献   

8.
哲学形态学研究的使命在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之可能形态,为哲学研究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哲学形态学是哲学反思自身形态的内在发生、外在条件、历史发展和现实结构的理论,而哲学形态则是哲学的形式和内容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外延大体包括:  相似文献   

9.
1 马克思的实践论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亦或两种形式:一是作为哲学理论形态的实践论,一是作为理论思维方式或思想操作原则的实践论。这两种形式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形态,马克思的实践论标志着近代哲学的顶峰。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提供了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中介范畴,从而在解决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上,超出了以往的和同时代的哲学家所达到的水准。近代哲学超越了关于世界的本原、本体问题的研究后,进入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10.
任何真正的科学理论,在其对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关系的实现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经历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两种存在形态的更替和转化。所谓理论形态,即以文字语言方式存在的科学理论,其存在的价值,在于以系统的理论方式向人们揭示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发挥“科学理论的知识功能或表现功能”。所谓实践形态,指科学理论被人所理解、把握和运用,以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指导以及在这种指导下所产生的活动成果的方式而存在和显示。科学理论的实践形态对于科学理论本身来说,是一种“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在大学时期,他钻研黑格尔哲学,形成了理性实践观。他说:“……哲学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它在本质上来衡量个別存在,从理念上来衡量特殊的现实”(《博士论文》单行本,第64页)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实践哲学的形态是否相兼容的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需要阐明的一个重大问题。深入剖析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既包含一个与理论哲学相对应的理论维度,也包含一个与实践哲学相对应的实践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因为包含这个实践维度,而成为一种缺乏理论反思的经验主义哲学,相反,正是由于它与实践哲学相兼容的理论本色,才在理论上与经验主义划清了界限;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没有因为包含这个理论维度,而阻断与实践哲学相打通的道路,相反,正是由于它在理论层面对必然性的东西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取得了科学的认知成果,才将实践层面的思考根本性地推向了纵深。  相似文献   

13.
哲学具有三种基本形态,除了论坛哲学、讲坛哲学之外,还有实践哲学,亦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所奉行的哲学(“伦常日用之道”)。哲学研究也好,哲学教育也罢,都需要通过实践哲学产生效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就此而言,哲学本身确具有教育(“教化”)功能(“无用大用之用”)。只不过哲学教育是相对于哲学研究而言的,讲坛哲学是相...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待宗教现象,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上,根据阶级斗争观点,把宗教现象看作是一种在整个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阶级斗争。宗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从它的种种假设和推论出发,不能不同宗教相竞争。但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之积极的、社会政治的态度的基本标准,并不是关于宗教本身的这一种或那一种科学知识,也不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本刊曾提出:应将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到哲学的层次上来。目前已有些研究者把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等问题提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的高度来认识和研讨,并同时转向对有关范畴和方法的反思,达到了新的理论深度。这里发表的关于生产力范畴的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哲学的生产力范畴和经济学的生产力范畴的区别,并着重从哲学的高度作了初步分析。就这类问题展开讨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在于遵循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世界实行革命改造。不正确的理解方式却窒息这一哲学的革命精神,将其变成在现实问题面前毫无用处的一堆词藻,并在客观上为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思潮提供口实。因此,有必要强调:“在马克思看来,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特别重要的是这些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这些现象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社会关系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关系制度的规律。”(《列宁选集》第1卷,第32页)不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是当代世界变革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要求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的研究中,把揭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质变、过渡和转化的规律与机制,列为头等重要的课题;并把这个要求贯彻到每个范畴和诸范畴之间总体联系的研究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已经把关于实践问题的探讨,提到了更加突出和紧迫的地位。人类历史就是人们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从这个基本意义上说,正在开展的体制改革,也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条件和活动方式的变革。如果说当前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积累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研究所亟待回答的一系列重要课题。例如,尽管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被某些论者认为是陈旧的、不值一论的问题,然而,为人们所忧虑的从一种片面性滑向另一种片面性的现象,却经常也在这个问题上顽强地表现出来。问题在于:如何突破老生常谈的水平,及时而敏锐地捕捉和分析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活生生地表现出来的主观因索和客观因素、自觉性和自发性、真理因素和价值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效应等等大量矛盾及其在哲学路线上的反映,深刻地揭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机械决定论与唯意志论,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与虚无主义、盲动主义等等这些两极相互转化现象的实质和机制,真正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到理性反思的高度。没有这种艰苦的探讨,要真正走出实践中的困境,是不可能的。同样,回避这些从现实中提出的真实问题,理论本身的丰富和发展也只能是空谈。例如,近些年来一些同志之所以感到唯物辩证法的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实践范畴也如实地看作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严重地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实质上,恰恰是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层出不穷展现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蕴涵着我们寻求的理论本身的“生长点”和“突破口”。近年来兴起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是一个富有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这个讨论只有同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将主要精力用于弄清分歧的哲学意义,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进而精确地确定实践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同其他基本范畴的内在联系,才可望有新的实质性的进展,而避免陷入无谓的单纯术语、概念之争。因此,无论是从当前社会实践的紧迫需要还是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深入开展实践问题的研究,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所深感兴趣的问题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开设“关于实践问题的探讨”这个专栏,并把这一探讨作为本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个重点,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实践哲学是自然哲学转到生存哲学、天上哲学转向人间哲学的重要环节,它确立了人的生存活动求真与求善相统一的双重向度,并着重揭示实践哲学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设想了城邦公民日常交往所应该具有的幸福、自由、友爱、互惠、整体性、多样性和公正性原则,它对于后世的民主共和政体以及市场经济的伦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丰富的伦理和政治意涵,这是古希腊哲学价值所在。但是时代的局限造就了这种哲学的原始丰富性,其局限性体现在它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理论、实践和制作三种活动相分裂的实践哲学。城邦政治体现的是少数人的自由和民主,对于大众而言,只是虚幻的共同体。古希腊人的发展只是体现了原始的整体丰富性,需要历史发展的积极扬弃、克服和超越。人的发展必须经历原始整体性及其丧失,原子式个人的凸显和碎片化以及个性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自由是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自由根源于实践认识。自由是符合必然和主观目的之实践认识及其主体感受的统一体。或者说,自由是在实践认识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实践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具体性、历史性。它们一起决定了自由的具体性、历史性。 实践认识是主客观统一的表现形式。它具体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认识过程中,主客观统一表现为符合目的的认知目的性活动,是认知目的性活动(主观)与认知必然过程(客观)的统一。认知目的性活动是有目的之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认知必然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具有一种强烈的政治相关性。从理论形态来看,实践哲学的特征在于,它是对历史、现实及其可能性的结构性分析,是一种历史行动和政治行动的逻辑,"实践哲学"一词只是对这种分析和逻辑的简要概括。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葛兰西的理论不仅是一种必要的斗争的理论,而且表达了一种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观点。这使得他的理论不仅发挥着持续的政治影响,而且渗透在当代文化的建构当中。  相似文献   

20.
论坛荟萃     
萧前: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主体改变客体使之适应自身需要的积极活动,实践又是主体运用工具作用于客体的一种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同时,实践又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活动。科学的实践观贯串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之中。劳动实践使猿变成人,有了人才有精神现象。精神和物质的矛盾是实践中产生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达到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成功的实践使主观精神在改造客观物质过程中转化为客观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