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互主体性的承认进路是当代解释黑格尔法哲学的流行路径,本文从对此进路的反思出发,讨论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学概念基础。本文主张,黑格尔法哲学中最关键的逻辑概念是个体性;个体不只是个人,只要具备个体性特征的实体都可以被视为个体。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的"伦理实体"构想。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9,(5)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把它作为"伦理实体"的一个阶段,肩负由家庭伦理实体向国家伦理实体的自然过渡;"市民社会"也涵盖经济体、公共领域和社会与国家的统一体等多重含义;并最终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自由及其定在"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法哲学曾以其浓厚的整体主义倾向和对国家及其地位的神化,而被人们视为个人自由的对立面。与之相应地,社群主义也是沿着这一方向,着力从黑格尔法哲学中发掘其所需要的思想资源。实际上,如果不是拘泥于黑格尔的某些具体论断,而是深入到其内在逻辑之中重新反思黑格尔法哲学,就会发现,与单纯的理论辩护相比,黑格尔的许多思想,尤其是其对所谓“抽象自由”的批判,对于人们深化对自由特别是权利观念的基础与实质问题的认识,更具有启迪与警示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领悟当今政治哲学论争兴起的深层根源,辨析其中各方的是非得失。一与…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主张法的基础是意志,从意志出发演绎出法哲学的全部内容。这一观点具有明显的自然法立场。但是,黑格尔的自然法不同于近代自然法,他批判了近代自然法的主观性特征,从而为自然法奠定了坚实的理性基础,并充实了伦理-政治内容。最终,黑格尔的自然法发展为他的国家学说,让自然法化身为具体国家制度,并获得了客观性内容。这一工作既巩固了自然法的学说,更具有明显的实践优势,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伦理正义"是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思想背景和可能视角。所谓"伦理正义",是肇始于古典政治哲学的一种正义理解。与"法权正义"基于个体权利追问平等优先还是自由优先的理论争执不同,"伦理正义"以个体德行与公共善的一致为前提,主张个体自由与共同体自由的实践统一。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思辨把握,揭示了"法权正义"的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二元结构及其困境,探索了以"伦理正义"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路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指认了"法权正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耦合关系,阐释了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复归的人类解放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法权正义"的根本批判,回答了在现代社会重构"伦理正义"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关于"道德-伦理"思想的建构,既是基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梳理和建设,更是基于当时德意志民族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历史演进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所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的"道德-伦理"思想中反观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阙如,可以提醒我们并警惕主观与客观、个人集体与国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三重断裂,特别是从道德与伦理既实现区分、又有机统一之中,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黑格尔的《伦理体系》中,他以体系化的方式对现代社会的伦理秩序做了重要的重构,在那里,个体是作为"体系中的人"而被呈现出来,它既有形式伦理的特征,也包含着经验实在的因素,是黑格尔在综合了近代的自然法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做出的体系化尝试。在黑格尔看来,个体只能在伦理的体系之中才能说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这是自启蒙运动以后,黑格尔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因为自由的精神应当被融入到总体之中,民族精神要远高于个体自由之上。接着,黑格尔把体系的建构作为阐述伦理秩序的现代性的重要依托,共同体优先于个体而存在,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在亚里士多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性的观念,使其具有可以用来分析当代社会形态的作用,因而,观念上的体系化是构建现实体制的前提。本文将系统厘清黑格尔在《伦理体系》中所阐述的整体主义思想,以及自由主义对这个思想的批判,并对整体主义和自由主义观念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8.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长期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将德国古典哲学等同于黑格尔哲学,甚至直接等同于其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也被化约为对黑格尔哲学不同部分的肯定或否定.例如,马克思的自由观念长期以来就被简化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事实上是将黑格尔的"认识"概念作简单的"唯物主义"改造,抽象地表达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而要揭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必须避免这种简单化,承认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在多个层次和多个部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改变了自由问题的提问方式,从世界如何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的问题,转变为世界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对自由问题探索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8月21~23日,来自中、德两国的十余位哲学学者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以"通向自我之路"为主题,对中西方的自我问题进行了哲学审视,以在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克里斯坦·克里金(Christian Krijnen)教授从黑格尔论伦理生活的"确实性"概念入手,论述了康德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现实性"问题: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给他的著作加了双重的标题:《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与国家学纲要》,这显然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第二个标题并不象人们设想的那样是一个付标题,而是一个跟法的《原理》平行的名称。从形式方面阐明《法哲学》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第二个标题中的两个题名,是黑格尔以前的形而上学思维的两门学科,即自然法与国家学。自然法属于近代欧洲,首先形成于17及18世纪,而国家学则以“政治学”之名存在于欧洲古代传统中,并且在直至伏尔夫为止的哲学里都占有一个牢靠的地位。古代  相似文献   

11.
人们往往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这是按照康德—罗尔斯的思路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但实际上,马克思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正义理论的。而黑格尔法哲学所关注的是共同体中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承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正义理论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今天,我们在建构正义制度的时候,也要关注每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由于黑格尔的《伦理体系》是部未完成的作品,再加上耶拿时期的黑格尔正在进行着哲学的体系化尝试,因此《伦理体系》不仅在文法结构上特别复杂,而且在语词表达上也相当晦涩。如果能够对《伦理体系》所表达的主题有所把握,将有利于从总体上驾驭这部著作。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提炼了该著的三个主题,即"文化""生产"和"自由"。沿着马尔库塞所给出的这三条线索,我们能够发现《伦理体系》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同时也能够获得理解黑格尔与批判理论之关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一、“市民社会”的法哲学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即俗称的所谓《184 3年手稿》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形成有极重要的作用 ,它标志着马克思从此开始摆脱黑格尔的决定性的影响 ,而走上独立的理论探索之路。《184 3年手稿》的中心问题是 ,在黑格尔那里 ,市民社会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成政治国家的 ,以及在说明方式上黑格尔犯了怎样的错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认为 ,扬弃市民社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分离的根本办法和最终归宿 ,在于由市民社会进展到伦理国家。马克思在手稿中着力批判了这一点 ,他认为黑格尔所表现的正是把主权理解为国家的…  相似文献   

14.
郭大为 《世界哲学》2012,(5):68-78,161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在他整个体系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然而自问世以来就不断引发争议和骂名。实际上,黑格尔在政治上既反对复辟派,也反对激进派,他对当时具有进步性质的普鲁士改革抱有希望,这种居间的政治姿态归根结蒂出自哲学家探求真理的理论动机。他从意志自由出发,力图以自由秩序取代自然秩序,从而突破了自然法传统,把社会-国家理论奠定在全新的基础之上。这个内容丰富的"法哲学"揭示出现代人类生活的真实状态与辩证结构,并通过将古代的整体原则与启蒙主义的个体性精神统一起来,力图寻找一条合理性与现实性在其中达成"和解"的"第三条道路",黑格尔也因此被视为"第一位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道德自我观以反思哲学和先天综合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突出道德自我的个体性,坚持自然法中的原子论,表现出定言命令的抽象空泛和软弱乏力。黑格尔扬弃了康德道德自我观及其形而上学基础,注重对道德和伦理进行辩证分析,对伦理的丰富形态进行考察,通过自我意识、精神、自由的逻辑演进,将道德自我置于社会伦理基础之上,以克服道德自我形而上学方法论中的二元矛盾以及个人主义、原子论缺陷。基于人性的社会性、自我意识和精神的互主体性、自由的历史性和客观性的理解,黑格尔的道德自我观内蕴着历史主义和时代感、实践性和社会现实性、整体主义和普遍主义等社会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理论是一个关键问题。太渥等人试图在新的阐释中重构马克思主义自然法理论,强调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的自然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这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实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9,(4)
在德语语境中,"Dasein"概念在最初发展中就获得了现实性和具体性的规定。随后黑格尔以思辨辩证法的逻辑赋予了"Dasein"以变易性、有限性和否定性,并在对市民社会的思考中赋予了"Dasein"以特定经济关系的现实内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颠倒了黑格尔对"Dasein"的既有设定,重新赋予它以肯定性、现实性和基础性的意蕴。但由于此时马克思没有真正把握黑格尔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而主要是在国家法的语境中把市民社会之定在理解为政治定在,因而他将这里首次出场的"社会定在(social Dasein)"概念主要把握为政治伦理关系,并在具体思考中孕育出新的理论生长点。但在中英文的转译中,"Dasein"和"social Dasein"的特定内涵通常被遮蔽了,因而亟待重新发现与辨析。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包含三个环节:(1)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分别以希腊自然神论和19世纪普鲁士政治唯灵论为批判对象,揭示出人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是宗教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2)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国家神论与私有财产拜物教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作为“市民社会”前提的现代私有财产关系,是人在当下陷入不自由的根本原因;(3)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至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既发掘出市民社会的宗教精神是理性神论与历史唯灵论,又在表征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中,指认了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历史前提。据此可知,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观念的理论剖析,而是对宗教本身何以可能的社会前提进行的哲学反思。它内含对导致人类不自由的社会前提进行检视,并对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进行展望的社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从批判理论的传统出发,对当代政治哲学远离社会分析的纯粹规范性正义理论提出质疑,并借助于具有强烈黑格尔精神的规范性重构的方法论和社会自由的核心范畴,进一步追问正义实现的社会条件。在一种"伦理的"视角之内,正义理论的目标不再满足于只是回答正义社会如何可能,而是力图提供一种使得社会成员都能平等获得的承认机制,并在其中体验基于相互承认的社会自由。  相似文献   

20.
冯川 《学海》2014,(2):97-102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主张绝对的、纯粹的自由。本文通过对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和黑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三个共同的特征,即自由作为精神的独立性、普遍性和超越性;自由是对于感性和欲望的反动;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服从。从这三个特征出发,本文试图说明,对必然性的服从意味着对自由的内在规定,而这种规定性即否定了自由的自主和选择的本质。对感性和欲望的反动意味着消极性,而精神的独立性要素则表征了仍然未能得到统一的精神物质二元分裂。由此,康德黑格尔的自由概念都走向了自由的否定,自由的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