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正统论主要有"连续性"、"持续性"、"普遍性"、"道德性"四种类型,方孝儒在明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后,以"道德性"和"民族性"对传统的正统论进行了修正;黄宗羲在满清入主"中国"之后,对方孝儒的正统论加以继承和发展,以"民族性"否定了"普遍性"、"连续性"和"持续性",对传统的正统论进行了重构.本文以传统的正统论为背景,对方孝孺和黄宗羲的正统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进行了尝试性论述,同时,对黄宗羲的正统论的内在困难及现代内涵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释门正统>与<佛祖统纪>是两部由宋代天台宗人编写的佛教史书,在这两部史书里,以知礼大师作为十七祖的天台宗正统谱系开始正式建立起来;同时,围绕知礼大师祖师地位的确立问题,<正统>与<统纪>在成书旨趣上也体现出了重大差异:<正统>明显更为关注天台宗传承的延续性问题,<统纪>则更为强调了本宗思想领域内部秩序的统一.明了这种差异不仅有益于我们加深对这两部天台宗史书的理解,而且亦有益于我们在进行佛教思想史研究时,对天台宗的思想发展状况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理解.本文即从知礼祖师地位的确立这一问题出发,对二书成书旨趣的差异再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
船山提出"正心之学不讲久矣",明确主张以"先正其心"为圣学提纲之要;以志解心,持志以定心,提出学者当"以大心正志为本",着重阐发了"志"作为本体与工夫的双重意蕴。在《大学》系统,尤其是"心意之辨"的分疏中,船山厘清了"正心"的内涵及其主宰下的工夫脉络。船山构建出"正心"作为工夫节目的独特意义以及以之基础的理论系统。从朱子"格物教"、阳明"良知教"、蕺山"诚意教"进一步转进到船山"正心教",再次印证了《大学》对宋明理学范式转换的型塑作用,体现了理学心性论内在接续与转进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北宋正统论是一种规范性政治正当性理论。在欧阳修创立的范式中,"居正"和"一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判断标准:"居正"从权力取得方式立论,包括禅让、世袭、革命、被限制的力夺四种方式;"一统"实质上是对实际统治权力的认可,并不具备规范性。欧阳修倾向于以"一统"为标准。此后,苏轼、司马光等进一步引入"天下有君"的优越性作为预设前提,以补充"一统"的规范性。理论上,侧重"一统"的正统论是一种不成功的理论建构,"居正"指引了正统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儒家正统观缘于史家撰史时纪年断限的要求,孕育出"正闰"之辨的正统学说。其文化渊源则可上溯至中原诸夏的文化优越感,以及汉民族以本民族为中心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它以"民族正统"、"政治正统"和"文化正统"的形式得到体现,并在正统学说的发展中生发出观点各异的理论表述。明清易代和清末的社会剧变荡涤了儒家正统观的物质载体和政治基础,在与"四裔"渐行渐远的17世纪之后,儒家正统观不再具有确证"居正"、"合一"的现实意义。儒家正统观作为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退居次要位置,更多以探索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文化资源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周易外传》讨论了君子如何与小人相处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涉及德性论,又有政治哲学的意义。传统文献中的"君子""小人"有两种含义,一以德言,一以位言,而《周易外传》所言君子和小人主要以德言。船山认为,君子善处小人的原则是"内不失己,外不废物",这一方面是君子成己成物之人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因君子与小人的紧密联系而具有客观必要性。船山认为,"君子小人相养者也",君子和小人皆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有相应的位置。船山尤其反对一味打击小人的做法,因为"清浊太别则疑战承之",这其中隐含了他对政治根本原则及"党争"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因辟"二氏"而殃及庄子,因此,当他不得已而接受庄子之时又必须改铸庄学。在改铸庄学的过程中,船山首先对庄子学术渊源进行检讨,先将其从老子门下除名,复归于"六经"之支裔;再对其师承进行考察,认定他学脉在儒,宗祧孔子,师承子张,是儒门后学。在船山看来,正统儒学的核心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而庄学是通达"内圣外王"之道之一端。船山是粹然儒者,觉浪道盛和方以智则持"三教不二"之说,但他们都认定于庄子出于儒门,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明儒王船山的卦变说,主要参考了《周易内传发例》第十节论卦变的文本,以及《周易内传》相关的注文。首先,讨论船山卦变说的三个体例,说明船山确实讲卦变,不是义理式地泛论卦变。其次,讨论船山如何理解"变",理清船山为什么反对朱子变占图。再次,把船山卦变说与虞翻、朱子的卦变说做比较,寻求各家论卦变背后的思想背景,从而界定船山卦变的易理基础,以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力图从宋明道学的视野来看船山的《四书》诠释。作者认为:船山读《大学》说,其中以正心说和诚意说为其核心,呈现出其独特的心性-工夫论。船山有关《大学》的讲法,可以说是“接着”程朱讲的,但不是“照着”程朱讲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朱学派,但受到程朱学派的较大影响。船山虽然并不承诺自己为程朱学派的一员,但顺承程朱《大学》解说的脉络,延续程朱大学诠释的问题性,吸取程朱许多的诠释学资源,同时又对朱子本人及朱门后学的论点提出广泛的批评,而提出自己的诠释主张。船山的《大学》解释是明清之际儒学的一部分,其心性-工夫论虽未及开展到清代儒学以接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但在儒学思想史上确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精气神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广泛存在于儒释道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各派中,而且经历了从先秦到清末整个中国思想史的时间跨度,贯穿古代思想的始末.即使进入近现代以来,精气神论依然在发展之中,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本文拟从对混元体这一概念的考察入手,讨论道教关于精气神关系的思想,探索这一关系在中国道教哲学史上的发展脉络,试图揭示它所反映的人的整体观的理论内涵,并讨论其现代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对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理解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即"正统说"与"异端说"的尖锐对立。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必须保留正统概念。评价毛泽东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理解的正统程度必须首先确立评价所依据的正统标准,而所谓的正统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建构过程之中。苏联1931-1936年所确立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正统——对立统一规律处于核心位置,而随着1938年《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版,这种所谓正统已然发生相应改变。倘若以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至中期所确立的正统为衡量基准,那么毛泽东对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理解毫无疑问具有正统性。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又一组评论和回应文章。陈继红教授的《道德本性谋划的儒家进路——以樊浩先生"‘德’—‘得’相通"论为中心的讨论》对"‘德’—‘得’相通"论在中国文化中何以成立,以及"得"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这两层内涵何以达成和解的问题加以追问,通过分析经典文  相似文献   

13.
《中庸》"未发"问题曾引起许多学者的探讨,其中朱子、船山和牟宗三是较具代表性的三位思想家,其观点分别代表了理学、气论哲学与新儒家学说。朱子持分离解,以心性二分立论,主张以实然之心凝聚众理,然后发之中节合宜;船山持生成解,他认为"未发之中"包含着气化良能之心的挺立、意志之起用、人性之生成、人情之表露,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牟宗三持内在超越解,他以超越之心为核心解释"未发之中",强调超越之心在逆觉工夫下实现自我超越,主宰情感使之顺畅条贯,中节合宜。以上三家学说,各有立论依据,皆具合理之处。然通过分析《中庸》与简帛《五行》,可以看到"未发之中"指涉的是认知心对道德实践的作用,其核心是偏向于理性认知的心之思。  相似文献   

14.
经权关系为历代中国思想家所重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船山对此亦多有探讨。目前学界对船山经权观的关注,大多是在研究其礼治思想时兼带提及,而对其经权观中所内含的实践智慧讨论不多。本文认为,船山的"经"兼具动静两层涵义,"权"则是在具体的权衡实践中循环而生成。这一经权在实践中交互影响并动态生成的观点,与他"性日生日成""理随势变"的思路一致。船山不仅注重度量的分界,也强调审时度势,他对于"权"的理解充分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5.
道教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侯外庐首次将道教思想史纳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使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三教并立得以呈现;创建了社会史与道教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避免了以思想解释思想的随意性;发掘在以往思想史脉络中不被重视的"异端"思想,拓展了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对象;重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交互影响,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为道教思想史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基督论是基督教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人格”是基督论讨论中的核心概念。近代基督教思想家受启蒙哲学思想影响,探寻历史人物耶稣的史实性,耶稣被塑造成了一个具道德“人格性”的道德楷模。但近代的“人格”观念忽视了这一概念在古代的三一论、基督论讨论中获得的超越个体主义的维度。朋霍费尔回到古代教父哲学中的“人格”概念,在批评近代基督教思想的“人格性”基础上重塑了基督论,也在当代基督教思想史的背景中重新定义了“人格”概念。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郭店儒简《性自命出》作者聚讼纷纭,但若悬置对具体作者的执求,以篇为单位予以观照,将其视作《礼记》类文献中的一篇,则可发现其义理脉络是对孔子“性近习远”说的逻辑展演,其思想史定位当在孔、荀之间。其以气言性的性情观、心术为主的心性论、人道可道的礼乐论,构成一条层层递进、彼此联动的工夫论进路。此进路与荀子“情可为”“心之可”“积礼义”的“化性起伪”说基本一致,实开荀子天生人成的工夫论之端绪。不同于孟子德性论、本质论的论性范式,《性自命出》和荀子的此种气性论、过程论的自然人性论传统应当是先秦思想史之主流。即便在孟子性善论崛起后,此一脉络仍以或显或隐的形式延续于后世思想史中。  相似文献   

18.
<正>罗汝芳是明代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以"赤子之心"和"孝弟慈"为旨归的学术思想和"以讲会乡约治郡"的伦理政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阳明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中或流荡虚无而近禅、或"不复为名教所羁络"的狂侠倾向,促其回归平实和正统。罗汝芳这一归宗阳明学正统、以"圣谕六条"化俗治乡的学行取向,也体现在他有关乡约的思想和实践中。自北宋蓝田吕氏兄弟倡行"乡约"以来,以礼教化俗乡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就成为宋元时代儒家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平等理论以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为发端。在罗尔斯看来,正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平等。《正义论》两个正义原则的核心是差别原则,引发学术界争论最大和回应最多的也是这条原则。差别原则反映出罗尔斯对待平等的态度是偏爱最少受惠者的,这标志着"何谓正义之平等"问题重归理论视野并占据了当代政治哲学分析的核心。本文设计了当代平等理论的四要素分析框架,围绕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以四要素分析框架为切入路径,对当代平等理论代表人物与作品的核心主张、论证特征、批判关系、对平等实践的影响等,进行了考察分析,总结了当代平等理论的三大特征及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正> 人生问题始终是中国思想史的中心内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位思想家不讨论这个题目。而探究人生问题,当自孔子始。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论孔子十分重视“仁”的观念。认为“仁”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具有“仁”的品德,是人生的目标。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人而不仁,疾之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