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在历史中解读 在解读中创新--评郑伟宏的两部因明新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宏先生的两部因明新著——《佛家逻辑通论》和《因明正理门论直解》(以下统称"郑著"),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作者抓住汉传因明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坚持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摒弃陈见,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启人颖思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作为汉传因明研究的力作,"郑著"在写作体例上是独具特色的。在《佛家逻辑通论》中,既有对新因明基本内容的系统阐发,也有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既有对新因明代表作《因明入正理论》的详细讲解,也有对《方便心论》、《瑜伽师地论》、《集量论》等因明名著的钩玄提…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理论及相关的脑研究显示,个体在推断他人心理时具身模拟的强度可能会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基于解释水平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通过两项实验室实验探讨社会距离的外部线索—人格相似性和内外群关系对具身模拟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距离越近,个体的解释水平越低,具身模拟强度越高;解释水平可以部分中介人格相似性对具身模拟的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量的38.4%;解释水平可以完全中介内外群线索对具身模拟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验结果讨论了个体推断他人心理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荀子虽主"人之性恶",但又谓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在哲学史上,学者对此"质具"与"心性"的关系曾有"质具"属性说、"质具"与"性恶"矛盾说、"质具"属心说以及"质具"属心又属性说等几种不同的形态;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以"质具"问题为线索,则在历史上又演化出"性恶论"、"情恶论"(性朴论)和"心恶论"等不同的说法。荀子言性恶之目的原不在讨论"自然之恶",而在说明道德之恶,但道德之恶预设了责任概念,而责任概念又预设了选择自由。若谓在荀子那里,"质具"乃是人成就德行的主观根据,而这个意义上的"质具"乃从"天君"之心上来理解,那么,此心便有理由为"恶"承担责任,如是,"心恶说"在理论上便有其成立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心理学的创始人,被世人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他创造了一整套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在具身认知兴起的过程中,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具身认知主要指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身体发挥着重要的关键作用,亦即认知是人们通过身体的具体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产生的。文章主要通过具身认知的兴起来了解在詹姆斯的一整套心理学理论中所包含的具身认知思想以及探究詹姆斯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否定加工研究领域,存在着两大重要而又对立的心理学理论——命题理论和具身理论。命题理论主要有图式+标签模型和否定的模型理论,它们认为否定是一个抽象的逻辑符号,其作用就是向核心命题(肯定论断)的对立面转换;具身理论主要有两步模拟假设与否定的知觉模拟理论,它们认为否定是以时间耗费或空间延展为表征的具身过程。在介绍两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局限性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及其理论方法上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否定加工的抑制-反刍-再抑制理论。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抽象概念及认知的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身体和道德认知加工的关系已成为现今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以往道德具身认知研究,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模拟感觉运动隐喻理论和进化理论四种道德具身认知理论,讨论并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依靠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官群 《心理科学》2007,30(5):1252-1256
具身认知观(Embodied Cognition)试图对心-身-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主张:"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Micheal L.Anderson,2004);认知是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经验。从具身认知观来看,心理模拟是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通过再入情景(re-situating)来实现。本文根据上述逻辑考察了词、句、语篇不同信息加工层面的实验研究进展,证实了人们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感知、肌肉运动以及其他的经验印痕被激活,支持了语言理解是运动感觉以及其他相关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这种语言理解的心理模拟需要人们再入情景,与已有的听读说写的语言经验发生共鸣,从而为语言理解提供了新的诠释,丰富和发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情绪具身性有着广泛的理论假说与研究证据, 从情绪外周理论到面部反馈假说、躯体标记假说再到现在的情绪具身观, 都一致认为情绪是具身的。情绪具身观认为情绪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情绪, 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加工情绪。相关的行为和脑机制研究均支持了情绪加工的具身性。目前关于具身情绪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镜像神经元系统假说、具身模仿论和知觉符号系统理论等。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观点, 情绪具身观为情绪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翟贤亮  葛鲁嘉 《心理科学》2017,40(1):238-243
传统管理学理论有着明显的"离身"倾向,使得"身体"成为组织管理的"暗箱"。具身理论为"具身"取向的管理学新发展提供了可能。组织(认知)神经学研究为具身管理学提供了神经生理依据,而具身领导、组织、决策等研究则标示着其兴起。在组织管理中,可以依据躯体信息、隐喻、情景行动等三方面线索探究具身性因素对组织管理的影响。具身管理学在理论假设与现实条件层面均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短期内并不能取代"离身"取向的管理学而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0.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基于心理模拟"具身"方式的饮食消费行为研究得到了一些新颖、有趣的研究结果,为过食与肥胖、食品营销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心理模拟既能促进进食也能抑制进食;心理模拟容易性因素与动机性因素是影响心理模拟程度的两大类主要前因变量;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心理模拟的容易性因素与动机性因素、心理模拟提高消费欲望与产生腻厌反应的边界条件,以及利用心理模拟探讨肥胖高危人群——高奖赏敏感性个体过食的深层次内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唐热风 《哲学研究》2015,(2):109-117
与其经验内容概念论相并行,麦克道尔的行动概念论认为,意向行动亦如感性经验一样,是概念能力的实施。德莱福斯基于对具身应对的独特理解对行动概念论提出质疑。其理由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具身应对不具有意向;第二,具身应对是无心的;第三,应对中不包含对事实的知觉。本文将逐一考察并反驳这三个理由。我们将看到,以上诸种质疑都不足以否定应对的心智或概念特征。而德莱福斯之所以不能看到应对的心智特征,原因在于他没有看到心智的具身性。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遇到瓶颈时,具身认知科学引领心理学做新的突围。它突破主流心理学和正统认知科学所坚持的镜像论、表征论和容器论,强调交互隐喻;突破认知计算主义,强调认知的非可计算性;突破心理的离身性与对物质基质的非依赖性,强调心智的具身性和对物质基质的依存性;突破普遍理性或普遍形式,重视意向性和认知或智能的个别差异。正是这些突破,促进了包括认知心理学在内的认知科学在广度、深度上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身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14.
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象概念是否通过感知经验来表征以及如何被感知经验表征是具身认知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抽象概念表征是否具有感知经验基础的问题上,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通过情境模拟或隐喻与感知经验发生联系.在抽象概念如何与感知经验表征发生联系的问题上,概念模拟理论强调情景或运动模拟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直接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则侧重具体经验或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共同结构关系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间接作用.未来研究应改变概念表征的稳定的心理实体观,从语言和抽象表征的关系、正常儿童和特殊群体的抽象概念表征差异入手,整合不同的具身认知观点.  相似文献   

15.
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关键作用,主张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的形成产生了根本影响。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虽然直接或者间接承认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关系,但是存在一些观点的不一致,导致具身认知理论难以统一到相同的框架上来,具身认知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型: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感知运动模拟隐喻理论。  相似文献   

16.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与黑格尔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并在与黑格尔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6,(4):167-177
蕺山学与其说如牟宗三所认为的那样,仅为阳明心学的补充和完善,不如说以其以"意"易"心",代表了一种迥异于"心本体"的全新的"意本体"的哲学在宋明新儒学中的崛起和形成。而"意"的合内外、一天人的性质又决定了,一种真正的"意本主义"实际上也即一种"身本主义"。这种身本主义不仅使蕺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彻底地打并归一,而且使其学说最终实现了从宋明新儒学哲学的"意识知觉"范式向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行为"范式的理论皈依。也正是在这里,为我们豁显出了牟宗三中国哲学解读中的那种流于"康德主义"的理论误区,并使"超越牟宗三"成为今日中国哲学思想之真正光大弘扬的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具身的情绪:情绪研究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计算机隐喻的影响下,认知加工情绪理论成为现代情绪理论的主要支柱。计算机隐喻陷入困境后,具身认知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纳,具身认知在情绪研究中的应用——具身的情绪可以解除情绪研究的传统局限,摆脱情绪非心即身的两难选择,从而开启了情绪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学家对身体的看法,力图以"身体"为主线,追溯具身认知思潮兴起的历史逻辑。柏拉图从本体论的视角,笛卡尔从认识论的视角,确立了"心"的存在,造就了人类思想文化中的二元论传统。并将物理性质的"身"置于从属地位,开启了"扬心抑身"的历史先河。承袭这样一种思想传统,早期意识心理学忽略身体,机能主义心理学则由于强调意识的功用,重视了身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因而影响了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行为主义接受了物理主义还原论,把"心"归于"身",身心合一,但还原论的观点却受到认知心理学的批评。经典认知心理学在计算与信息科学的影响下,反对物理主义还原论,视认知为可以脱离身体的"程序"或"软件",身体再次沦落为"载体"但是具身认知的兴起改变了心理学忽略身体的思想传统,它要超越二元论的思想逻辑,贯彻"身心一体"的原则。具身认知范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现代取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认知科学的新兴研究范式,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对于身体是什么以及身体如何影响认知等问题,有关各方的研究者却都未能给予很好的说明。佛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藉由禅修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基于身体方案的"准"具身认知的素材;其"心色不二"的蕴积身体观,"根"、"尘"、"识"相互缘起的认知观以及独到的"第一人称研究方法"(禅观)等,对于当前具身认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