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道德哲学突出个体主体性及其完善,而在人的普遍本质与普遍道德原则上有着晦暗不清之处。朱熹从认知主义立场出发,将人性"理化"为普遍而超越的规定性,并将道德规范"理化"为形上的普遍原则,由此化解了孟子道德哲学中的自任心性之流弊。同时,在认知取向下,朱熹突出了"思"的独立性展开及其对于道德生存的积极意义;进而将认知的主体、道德的主体、道德的规范等加以条分缕析,对孟子道德哲学起到了廓清作用。不过,由于性、善、义、思等都被引向抽象普遍而超越之物,活生生的现实道德生存活动便被湮没了。由此,孟子道德哲学中的推扩问题,在朱熹就成为一个抽象观念世界与现实生存活动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而普遍的类本质与超越道德原则的强化,也使得个体性的具体行事活动没有得到恰适的安顿。这表明,在个体性现实生存与普遍性原则之间的和谐融合,仍然有待于儒学新的创造性哲思。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说,伦理学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是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二是道德哲学研究;三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伦理学的分型研究主要是在道德哲学和应用伦理学领域展开,相对来说,对于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则关注较少."道德形而上学"是关于"道德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体系",它主要是探究伦理价值概念与命题证明系统.以"伦理学的哲学本性"为根本原则可以将西方(从柏拉图到马克思·舍勒)道德形而上学理论划分为五种型态."应当之应当"的道德基础是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伦理学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是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二是道德哲学研究;三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伦理学的分型研究主要是在道德哲学和应用伦理学领域展开,相对来说,对于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则关注较少。“道德形而上学”是关于“道德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体系”,它主要是探究伦理价值概念与命题证明系统。以“伦理学的哲学本性”为根本原则可以将西方(从柏拉图到马克思·舍勒)道德形而上学理论划分为五种型态。“应当之应当”的道德基础是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韦尔默在其《伦理学与对话——康德和对话伦理学中的道德判断要素》一书中基于康德道德哲学之困难,考察对话伦理学为克服其困难所做的尝试并分析其成败得失,他把康德的绝对命令理解为一种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检验准则确立法则的程序,并认为这只有在预设人类可能的"共同意志"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这种对绝对命令的颇具经验主义色彩的解读因忽视康德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基调和道德普遍主义立场而难免误读之嫌。作为道德性的最高原则,绝对命令并非程序性原则,而是表达"理性地行动"这一自主道德的要求。由此引出的论证和应用的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也是其困难所在。就对话伦理学与康德道德哲学的关联性而言,相比于韦尔默重点分析的哈贝马斯版本的对话伦理学,阿佩尔先验语用学路向的对话伦理学更好地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主义精神,紧扣康德道德哲学的问题并尝试对之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5.
组织伦理与当代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明发展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欢笑,还有伴随灾难而来的眼泪。反思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灾难,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最深重的文明灾难的制造者不是个体,而是组织。人类社会出现的生态危机、大规模战争杀戮的制造者,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单个个体,而是像企业、国家这一类的组织。传统道德哲学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个体,而忽略了具有整体行动且具有较大行为能力的组织;将组织看作天然的伦理实体,将组织行为看作与道德无关的中立性行为。这不仅导致了现代道德哲学理论的某种缺位,而且还产生了生活世界的悲剧。因此当代道德哲学必须将长期逃逸于道德…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曾指出,人们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普遍性的强调是错误的,康德观点的真正力量在于其更具经验性规定的合理性观念。但在康德这里,只要我们能够寻找并确立存在着不来自于经验、纯粹先天的道德法则,那么这些道德法则在经验应用中的普遍有效性就是必然之事。因此,康德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特征实际上是由其纯粹性所必然蕴含的。通过有理性存在者的设定,康德最终阐明的确存在纯粹先天性的道德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致力构建起此种纯粹的道德哲学,这也是其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的根本保证。但罗尔斯基于其正义理论的论证需要,过于强调了康德道德法则的经验应用而有意弱化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规定,如此对康德经验性误读无疑使得康德道德哲学的先验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7.
康德道德哲学被称为自律道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律道德哲学通过理性意志自我立法的学说,对道德哲学的几个关键问题:道德的基础、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德义务的绝对性、道德行动的动力等作出了系统而有创意的回答。然而,康德自律的道德哲学并非凭空提出,而是要回答近代西方道德哲学所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现代中国的某些学者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将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也说成是康德意义的自律道德哲学,这种以西释中的结论忽视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殊的问题语境和切问思路。本文在梳理了康德自律学说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之后,将儒家哲学与之比较对照,证明将传统中国哲学说成是康德式的自律道德哲学是郢书燕说,不能成立的。以西方现代性哲学来包装中国传统哲学,使得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有创见和有普遍意义的贡献被遮蔽和歪曲。  相似文献   

8.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9.
儒家道德哲学是由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整体结构,它为我们研究黄宗羲的道德哲学思想提供了诠释框架。黄宗羲的道德哲学集儒家道德哲学之大成,在价值目标上强调仁义与事功的统一;在道德哲学的形上基础上,强调主宰与流行的统一;在实现道德价值目标的路径上,强调本体与功夫的统一。黄宗羲道德哲学思想的这些特点,对于晚明的空疏学风有补偏救弊之功,同时对当时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兴起也有推波助浪之效。  相似文献   

10.
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个体、集体与实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体系与伦理精神体系,应当完成两次辩证转换。一是由个体到集体再到实体的辩证转换;二是由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转换。与此相联系,个人主义便具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即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伦理性是集体中的否定因素,只有将集体发展为实体,才能真正解决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集体上升为实体的必要条件是精神,准确地说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由实体上升为主体的真义,是实体作为“整个的个体”行动,从而不仅具有实体的伦理性,而且具有作为“整个的个体”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现代伦理学家威廉·K·弗兰克纳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伦理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中勾划了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概貌及发展趋向,并提出了他自已的道德观点——“混合义务论”。在他的义务论中,功利原则和公正原则是两条最基本的原则,其他规范都是从这两条原则中引申出来的。 弗兰克纳的规范理论为什么要提两条基本原则,而不是一条?这首先得从他对功利主义的评判开始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以人之自然本性或者人之超验理性为其基础,而杜威却要摆脱这两者的限制,力图走第三条道路以兼顾两者的合理成分.他把人之境遇性的生活实践作为道德存在之基础,并在此之上解构反思性道德的封闭性,继而建构它与生活习俗、行为实践之间的连续性,凸显它们之间的张力性关系,如此就把反思性道德看作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与生活世界之间充满张力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04年 10月 7—10日, 由东南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和江苏省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哲学”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中外学者就当代伦理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现将要点概述如下。一、道德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道德哲学方法是进行伦理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不同的道德哲学范式。东南大学樊浩教授依据黑格尔道德形而上学理论, 提出“伦理世界观”的新概念。在批判黑格尔“道德世界观”理论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新的理路: 从现象学过渡到法哲学, 个体道德意识上升为伦理实体意识, 并在集体…  相似文献   

14.
中南工业大学曾钊新教授的《道德心理论》出版了。欢悦之情,难以育表。对曾教授的这本书,几番阅读,深感它在如下几方面为伦理学研究作了拓新工作。 一、选择观察道德现象的新视角 众所周知,伦理学长期以来仅仅被认为是“道德哲学”。我国目前的伦理学是直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解释社会道德现象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毫无疑问,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去研究道德,澄清了几千年来在道德起源和历史演变、道德基本原则等问题的迷雾,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刚 《哲学动态》2006,12(7):58-61
道德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罗尔斯就把道德能力作为考察和建构现代社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支点,以此为基础寻求自由和平等的结合方式,安排社会的基本结构。在这里,道德能力不只是一个道德心理学的概念,更是一个道德哲学的概念。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合理的价值观、正义感和仁爱心、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一、合理的价值观:道德能力的实质罗尔斯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公平的合作体系,对参与合作的人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他认为,合作者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的道德能力,一是正义感,即一种能够了解、应用并依正义原则行事的能力;二是善观念,即具有一种…  相似文献   

16.
康德道德哲学的原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早年他把道德情感看作道德 的最高原则;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则从自律中证实意志自由,却陷入自我循环;在 《实践理性批判》中强调对道德法则的意识是“理性的事实”,主张从道德法则中引申出自 由;在其最后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中,最终认为意志与自由无关,而只有任性才有自由 。任性直接与行为有关;准则也来自任性,从而从任性的外在行为自由能够并存的条件中开 出《法权的形而上学》,从道德法则对任性的准则的决定中开出《德性的形而上学》,二者 合在一起,完成了其《道德形而上学》。这是康德关于道德哲学原则的晚年定论。  相似文献   

17.
阿佩尔对话伦理学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预设了对后者的两个基本判断,即康德的道德哲学受限于主体性哲学,并且是一种严格的原则伦理或意向伦理。但从阿佩尔的视角反观康德则不难发现,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终极奠基的努力,以及他所强调的对话伦理学的责任伦理之维,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很多思想环节中都已有所体现。康德有关目的王国的思想就是其中一例。康德的目的王国与阿佩尔的理想交往共同体概念在内涵上非常相似,目的王国的法则与理想交往共同体之规范性前提以及目的王国的首领和理想对话的共识之间也存在对应性。这种比较最终得出,康德的定言命令式和阿佩尔对话伦理学的对话原则之间具有同构性,两者既包含了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检验具体规范的程序性原则。这些都表明了康德与阿佩尔相似的思想洞见。  相似文献   

18.
通常认为,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众所周知的。他试图证明他称之为绝对命令的那个一切道德判断的纯形式的第一原则。他宣称给我们提供了这一绝对命令的三种不同的表述;事实上,他至少给出了五种不同的说明。最为人熟悉的两种说明是所谓普遍性原则:“按照同时通过你的意愿可以成为普遍法则的行为准则去行事”以及人性原则:“你的行为要把你自己或任何别的人的人性总是当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来对待”。康德道德哲学具有的传统困难,也被认为是众所周知的。不甚清楚,绝对命令的各种说明是否真具有同一含义。如果行为者狂热到普遍要求最放肆的行为,普遍性原则似乎就不产生我们将从直观上称之为道德结论的那种东西。在直观上人性原则是富有吸引力的,但这一  相似文献   

19.
程国斌  毕素华 《学海》2004,(6):202-204
2004年10月7~10日,由东南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和江苏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道德哲学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国内外数十所学术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道德哲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及其哲学论证、未来道德哲学的可能样态、价值判断的方法论、中外道德哲学的会通与借鉴以及应用伦理学的现状与前景等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道德哲学的思维进路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西方传统道德哲学主要沿着抽象道德本体的阐释展开,中国传统哲学关注于现实伦理经验却忽视了个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能动性概念的理性结构及其在道德最高原则证成与道德规范性来源中作用的论述,系统介绍了格沃思道德哲学的基本思路。能动性是格沃思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是整个道德哲学的方法论起点,也是其规范性关切的终点。格沃思试图建立一种规范性的能动性概念,继而通过对能动性的理性结构及其存在的必要前提的分析来说明道德最高原则的可能。格沃思认为,一个具备基本理性的能动者只要对自己的能动性进行实践性自我理解就不得不认同一条道德原则,即"总是按照你和他人平等的普遍权利所要求的那样去行为"这一普遍一致性原则。格沃思道德哲学的规范性既不来自于外在神圣意志也非形而上学的本体预设,更不来自经验的善。它建立在主体对其能动性的反思所产生的辩证必要性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