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语词汇产生中词汇选择和音韵编码之间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6,38(4):480-488
采取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探索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词汇选择和音韵编码之间的交互作用。实验一探测目标图画语义相关项的语音激活,观察到了非目标项的语音激活。实验二探测目标图画语义相关项的字形激活,未发现非目标项的字形激活。在改进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实验三验证实验一和二,并探测目标图画字形相关项的语音激活以及语音相关项的字形激活,结果未探测到语义相关项的字形或语音激活、语音相关项的字形激活,只发现了字形相关项的语音激活。实验一至三的结果表明汉语词汇产生中存在目标字字形相关项的语音激活,但不存在从音韵编码阶段至词汇选择阶段的激活反馈。综合上述结果,从是否存在多重的字形或语音激活,以及是否存在从音韵编码至词汇选择的反馈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词汇产生中层叠式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语音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庄捷  周晓林 《心理学报》2003,35(3):300-308
采用3种方法考察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激活(词条选择)和音位编码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实验一、二分别采用图片命名法和干扰字命名法,发现目标图片(“牛”)的语义相关词(“羊”)的语音信息得到了激活,说明汉语词汇产生中存在多重语音激活,音位编码在词条选择完成之前既已开始。实验三采用语义范畴判断法,考察语音信息的激活是否会向上反馈到词条和语义层次,发现目标图片(“羊”)的同音字(“阳”)不会促进对图片的语义判断。研究表明,多重语音激活与语音激活向词条和语义层次反馈是两个独立的,可以分割的问题。虽然实验一和二的结果符合相互作用理论,实验三的结果符合模块化观点,但就总体而言,本研究更加支持词汇产生中的模块化观点  相似文献   

3.
汉语词汇产生中音、形、义三种信息激活的时间进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和图片命名方法,探讨语音、语义、字形在汉语词汇产生中激活的时间进程与特点。选择与目标图片名称(如“羊”)具有同音(“阳”)、语义相联(“牛”)、字形相似(“丰”)或无关控制(“冷”)等四种关系的干扰字,依SOA条件呈现在将要被命名的图片上,发现图片命名时间受干扰字的影响:语义干扰效应存在于较早期的SOA(0ms)条件中,在较晚期SOA(150ms)时有很大的减弱;语音促进效应和字形促进效应同时强烈地存在于早期和晚期SOA。实验发现了词条选择(语义激活)和音位编码(语音提取)在激活时间上的重叠现象,与传统的独立两阶段模型的预期存在明显矛盾,倾向于支持交互作用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字形和音韵激活的时间进程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通过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探索汉语单字词产生中语义、字形和语音激活的时间进程。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综合表明:当SOA为-300 ms~0 ms时,存在语义抑制效应,当SOA为-100 ms~100 ms时,存在字形促进效应,当SOA为100 ms时,存在语音促进效应。实验结果支持交互激活理论的观点。实验成功地分离了字形促进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确定了语义、字形和语音这三种信息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通达的先后次序,讨论了字形信息在词汇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被试是否在实验中使用了策略。  相似文献   

5.
岳源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15,47(3):319-328
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 通过比较即时命名、延迟命名以及延迟命名与发音抑制任务的结合, 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中音节和音段在单词形式编码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效应。与无关条件相比, 在包含音韵编码、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即时命名任务中, 音节相关和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缩短了图画命名时间, 表现出音节和音段促进效应; 在包含发音阶段的延迟命名任务中, 音节相关和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的时间, 表现出音节和音段抑制效应; 在包含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延迟命名和发音抑制结合的任务中, 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时间, 表现出音段抑制效应。结果表明, 音节和音段的促进效应发生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阶段, 音节和音段的抑制效应可能发生在语音编码或者发音阶段。效果量(Cohen d)的分析表明音节的促进效应强, 而音段的促进效应弱, 音节是音韵编码过程的合适单元, 为合适单元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与音节相比, 音段在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效应量较大, 表明音段在运动执行过程中可能起了相对重要的作用, 支持了口语产生中词汇表征准备阶段与运动阶段分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娄昊  李丛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19,51(2):143-153
词汇习得年龄指人们最早理解单词意义时的年龄, 已有研究发现早习得词汇的阅读反应时间短于晚习得词汇, 研究者对于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认知机制存在争论。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词汇习得年龄(早与晚)对客体图画和动作图画命名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图画命名任务, 要求被试在看到图画后迅速且准确地说出图画名称。结果发现早习得名词的命名快于晚习得名词, 而早习得动词的命名却慢于晚习得动词; 习得年龄对于名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50~3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名词波幅小于晚习得名词, 而习得年龄对于动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00~6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动词波幅大于晚习得动词。这表明名词产生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 支持了语义假设的观点; 动词产生过程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出现在多个加工阶段, 包括了词汇选择、音韵编码和语音编码阶段, 这与动词语义的多重性及其与动作相关的脑区激活有关, 支持了网络可塑性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章玉祉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9):1232-1241
采用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命名和图片命名范式, 探讨在汉语言语产生中词长效应的产生机制, 考察概念激活、词条提取和语音编码对词长效应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表明, 词条提取过程并不影响在词汇命名中的词长效应, 支持多词素词整词通达表征的理论。实验3显示, 概念激活和语音编码共同影响在图片命名中的词长效应, 被试对长词的命名时间显著地长于对短词的命名时间, 对下属水平概念的词汇提取显著地慢于对基本水平概念的词汇提取。研究结果支持多词素词语音编码的序列性和基本水平类别优先习得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 非目标词是否会产生音韵激活是独立两阶段模型和交互激活模型的争论焦点之一。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被试在翻译命名任务中是否受到背景图片音韵或语义干扰词的影响。行为反应时中未发现显著的音韵效应, 而语义效应显著, 表明非目标词不会产生音韵激活。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显示在目标单词呈现后的400~600 ms时间窗口中出现了显著的语义效应, 在600~700 ms时间窗口内出现了边缘显著的语义效应和音韵效应, 均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波幅更正。上述结果表明在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 尽管在脑电上呈现出可能存在微弱的多重音韵激活, 但行为结果并不会显示出非目标项的音韵激活。研究结果支持了汉语口语词汇产生遵循独立两阶段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跨语言中介启动范式,通过两个2(词对类型)*2(启动方向)被试内的ERP实验,探讨非熟练汉-维双语者非目标语言语音激活与语义激活状态的差异。结果表明:(1)L2-L1启动方向下,语音相关词对与无关词对诱发P200峰值差异更大,潜伏期更长。(2)L1-L2启动方向下,语义相关词对与无关词对诱发N400峰值差异更大,潜伏期更长。结论:(1)在加工目标语言时非熟练汉-维双语者非目标语言词汇层与概念层都激活。(2)当非目标语言是汉语时语音激活强度大,激活速度较慢;语义激活强度较小,激活速度较快。(3)当非目标语言是维吾尔语时语音激活强度小,激活速度较快;语义激活强度较大,激活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0.
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2):374-378
采取图画一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初步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在目标项和干扰词的音节相同和同音条件下都出现了促进效应,而在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都来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表明“音节”或“音节 声调”可能是词汇产生中语音编码表征的单元。最后讨论了英语和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图画口语命名包括了概念准备、词条选择、音韵编码和发音等加工阶段, 是口语产生研究中经典的实验任务。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两类言语产生的基础理论, 然后介绍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语义抑制效应与语义促进效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影响语义效应的各种因素, 并重点介绍了竞争说、动态词汇网络假说、反应一致说、语义选择说以及反应排除说。最后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非语义性命名障碍:一个认知神经心理学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林  柏晓利 《心理科学》1999,22(4):289-292,309
本研究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根据有关语言产生和词汇认知的理论,对一例脑损伤病人的命名障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个案分析,研究表明:(1)命名障碍可分为语义性和非语义性两类;(2)病人LY的命名无能主要不是因为其语义系统受到损害,而是因为其语音提取受到损害,以致于恰当的语义激活不能激活恰当的语音表征;(3)LY在汉字阅读中的表现也表明了字形信息在词义激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F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how subsyllabic, syllabic, and prosodic information is processed in Cantonese monosyllabic word production. A 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task was used in which a target picture and a distractor word were presented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In the first 3 experiments with visually presented distractors, null effects on naming latencies were found when the distractor and the picture name shared the onset, the rhyme, the tone, or both the onset and tone. However, significant facilitation effects were obtained when the target and the distractor shared the rhyme + tone (Experiment 2), the segmental syllable (Experiment 3), or the syllable + tone (Experiment 3). Similar results were found in Experiments 4 and 5 with spoken rather than visual distractors. Moreover, a significant facilitation effect was observed in the rhyme-related condition in Experiment 5, and this effect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degree of phonological overlap between the target and the distractor. Thes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in an interactive model, which allows feedback sending from the subsyllabic to the lexical level during the phonological encoding stage in Cantonese word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4.
杨闰荣  韩玉昌  曹洪霞 《心理科学》2006,29(6):1444-1447
使用ERP技术考察了言语产生过程中语音和语义的激活情况。图片上有3种条件的干扰词,分别与目标图片名称形成3种关系:语义相关,语音相同,语义、语音、字形都不相关。结果显示,当被试执行延迟命名任务(实验1)时,与目标图片名称语义相关和控制条件的波形比语音相关的波形更趋于负向。说明在图片命名过程中语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要求被试对上述图片进行延迟语义判断任务(实验2)时,与目标图片名称语义相关、语音相关及控制条件的波形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在语义提取过程中没有语音的促进作用。综合实验1和实验2,本研究的结果更倾向于支持独立两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15.
16.
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的语音编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晓林  庄捷  于淼 《心理学报》2002,34(3):22-27
采用同音判断和音节监控方法 ,考察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语音激活的特点。选用以偏正结构的双词素词为名称的图片和与双词素词中首尾两个词素同音的两组探测字作为实验材料 ,探测字在图片呈现后 5 0毫秒 (实验一 ) ,或图片呈现前 130 0毫秒 (实验二 )出现 ,要求被试判断出现的字是否与图片名称中任何一个词素同音。实验结果与绝大部分言语产生理论的预期相反 ,对图片名称第一词素的反应慢于第二词素。考虑到首尾两个词素对整词意义贡献的差别 ,作者把实验结果解释为词素意义对语音激活的作用 :第二词素的语义重要性决定了对应音节激活的快速性 ,双词素词中词素音位激活的速度和时间性受词义和词素意义激活程度的影响 ,而不完全取决于词素发音的序列性。实验不支持音位编码从左到右、序列进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The flow of activation from concepts to phonological forms within the word production system was examined in 3 experiments. In Experiment 1, participants named pictures while ignoring superimposed distractor pictures that were semantically related, phonologically related, or unrelated. Eye movements and naming latencies were recorded. The distractor pictures affected the latencies of gaze shifting and vocal nam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phonological effect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latency, excluding lapses of attention as the cause of the effects. In Experiment 2, no distractor effects were obtained when both pictures were named. When pictures with superimposed distractor words were named or the words were read in Experiment 3, the words influenced the latencies of gaze shifting and picture naming, but the pictures yielded no such latency effects in word reading. The picture-word asymmetry was obtained even with equivalent reading and naming latencies. The picture-picture effects suggest that activation spreads continuously from concepts to phonological forms, whereas the picture-word asymmetry indicates that the amount of activation is limited and task depend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