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与文化”课题组:读了《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之后产生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写在下面仅供参考。一、课题组确立“文化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方面为目标是很对的。我认为从哲学角度研究文化问题理应如此,也只能如此。这一则符合人类知识体系结构的现状,二则符  相似文献   

2.
正像制造是工业社会的核心范畴一样,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研究,不能不关注创新问题.然而,我国学界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创新范畴的淡漠、误解与滥用,往往把创新范畴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和"发现",因而消解了创新概念作为当代社会基本范畴的深刻涵义;第二,马克思哲学是对工业社会的反思与超越,但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从生产制造转向知识创新,这就意味着,若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通过创新范畴研究"新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知识型生产方式的特点、组织和新机制,以创新范畴为蓝本重建人的存在、主体通性、交往方式、社会结构、发展动力等概念或理论,从而实现马克思哲学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跃迁.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6月16日,第七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五楼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堂特别邀请了海伦·朗基诺(Helen Longino)教授做学术报告。朗基诺教授1973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前任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C.I.Lewis讲席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社会认识论、女性主义哲学等,其代表作有:《作为社会知识的科学》、《知识的命运》以及《人类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4.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同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发展中的转折点。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乃是共产党——工人阶级政党的世界观。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社会的奴役制度的枷锁,加在工人阶级身上,它没有可能去研究科学,研究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身受两重压迫——物质生活上的压迫和精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哲学史家A·C·弗雷泽在整理编纂《贝克莱全集》(四卷本,1901年出版)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了贝克莱哲学中的一片“新大陆”——《西利斯》。他向人们宣告:“长期以来,尽管它为哲学史家和传记作家们所忽视,但不愧是十八世纪英伦诸岛上的形而上学作品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部著作。”“每当我们翻开本书时,总能见到新的思想火种的闪烁”,“通篇都体现著作者那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才能。”经过对《西利斯》和早期著作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弗雷泽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关于贝克莱哲学的新奇解释:贝克莱有两套哲学,一是以《人类知识原理》为代表的早期著作中所表达的唯我论哲学,一是《西利斯》所阐发的柏拉图式的“神中心论”,“万有在神论”(panentheism);“当我们从《人类知识原理》进到《西利斯》,我们就从洛克过渡到了柏拉图。”  相似文献   

6.
中国技术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技术哲学起步较晚,但它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本文试图对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作一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评价的意见.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技术的本质 什么是技术?中国学者或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技术的论述,或引证国外学者的有关定义,对技术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阎康年在综合分析了技术的发展过程,技术与科学和生产的关系及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定义后,认为技术应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与技艺.陈文化认为,马克思尽管没有给技术下过明确的定义,但在他那里,技术是人对世界的“活动方式”,即技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因此,坚持“技术是人类利用、控制、改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方式方法”,即“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体系”的这一定义,是与马克思关于技术范畴的基本思想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心身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国外学者将神经科学与哲学研究统一起来,集合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双方的研究成果,以此来共同推进人类心身问题的研究,因此诞生了一门介于神经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独立学科,它有着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这门学科就是神经哲学.  相似文献   

8.
我国心理学正处于分化过程之中,其中两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及人文心理学的分化,以及对心理学研究和服务成果的评价标准摆脱SCI的束缚.这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若以科学哲学认识论的视角,人类的知识大致可分为可靠有用的知识和无用虚幻(伪科学)的知识,可靠知识又可进一步分为科学的知识和非科学的知识.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哲学.每一个伟大的文明背后都有伟大的哲学存在.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力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没有哲学的民族是注定不会有远大前途的.而艺术是人类运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她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并表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她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表现情感和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地说,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特殊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10.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5,(11):30-35
心理意向性论题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F.Blentano)引入现代哲学.20世纪前半期的意向性研究主要在现象学传统中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哲学的逻辑演进,以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心理意向性则成为当代心智哲学的重要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意向性更进一步成为当代哲学探索人类心智的性质、构成、特征和归属问题的焦点.当代西方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众多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意向实在论,二是意向工具论.本文首先阐明意向性论题的内涵及其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然后考察当前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并扼要评述它们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辩护的基础主义--由来、表现形式及其合理性论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础主义传统的转变 在近现代哲学发展中,基础问题是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施泰格缪勒认为,基础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相联结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都试图要为人类整个知识体系寻找一个最根本的、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基础.作为一种人们倍加崇尚的认识论思潮,基础主义从近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自20世纪20年代起,基础主义的研究主题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按照研究主题的差异性和历史性,基础主义的演变形式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  相似文献   

12.
彭炳乾 《学海》2001,3(3):162-164
费希特经济哲学的向度是伴随其知识学的思辨体系而出现的.他更多的是从哲学维度来设定与演绎人类的经济生活与事务,也正因为如此,其对经济学的某些认识有着更为深刻和独到之处.特别是他的自我范畴,为人们探讨经济理念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与哲学交叉,产生了教育哲学。在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可以说与哲学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这就是教学认识论。它试图以哲学认识论的原理阐释教学这一人类特殊认识活动过程,并通过对这个特殊认识活动过程的研究丰富认识论学说。教学认识论之所以成为教育学与哲学的重大结合点,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活动过程比之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学生掌握人类间接经验的认识活动过程。其次,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认识主体复杂的活动过程。正由于这两大特殊性,使得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哲学尤其与认识论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概括自然科学史,是提高我们的哲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列宁指出,包括各门科学的历史在内的整个认识史,是“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瓴域”;列宁在提出哲学研究的任务时还写道:“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人类实践活动中,管理实践越来越具有突出的地位.哲学面向管理实践,是哲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趋势.崔绪治和徐厚德合著的《现代管理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正是这方面研究的一部力作.国内对管理哲学的研究,是近几年兴起的.1984年12月在苏州大学召开的首次全国管理哲学研讨会,《国内哲学动态》曾作过报导.这对国  相似文献   

16.
价值哲学是现当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人们对价值观的研究或是着眼于价值的属性或本质,或是着眼于价值的认识或评价,或是着眼于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结构等等方面;这些无疑是价值哲学研究必须予以深切关注的问题。近读廖小平教授的新——《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其从人类发展的代际关系这一独特视角入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成果,它的内容必然会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也应当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应地有所增加,比如结构这个范畴,就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适当的地位,以适应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语言游戏——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现代主义相反对的后现代主义是60年代兴起于法国、美国等地并迅速波及全球的一种文化思潮.它以解构中心的多元世界观、用文本话语论替代世界本体论等为特征.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是后现代主义的一支主要力量,而利奥塔则是后结构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他于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至今仍是研究后现代主义问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社会哲学研究设想讨论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邀请所内外十余名专家学者,就开展社会哲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把社会哲学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适合时宜的。“社会哲学”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在现代,应该赋予它新的、更丰富的涵义。在我国,社会哲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应该加紧这门学科的建设。一、研究社会哲学的必要性与会同志指出,社会哲学是当前哲学中有生命力的一个方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对于拓宽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整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哲学,必须破除社会和自然界相分离、相对立的旧观念,全球问题,人类  相似文献   

20.
长期致力于文化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青年学者邹广文教授,继出版《文化历史人》、《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等专著之后,今天又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又一力作——《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文化,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