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阿祥 《学海》2005,(3):191
(78)1100页:“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旧属青州,今来属。”按:《晋志》序云魏武置郡十二,其中有乐陵;又《晋志》冀州乐陵国:“汉置”。如此,则乐陵郡当置于东汉建安年间。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推测乐陵郡或置于建安十八年五月魏国初建时。又《宋志》有关乐陵郡的叙述,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此既云“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南徐州刺史南平昌太守新乐令条又云:“魏分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当以南徐州刺史南平昌太守新乐令条为是,且魏、西晋乐陵当属冀州。(79)1100页:“沃令,前汉属千乘,后汉无。何云魏立,当是魏复立也。《晋太康…  相似文献   

2.
许逊     
(239—374) 东晋道士。字敬之,汝南(今属河南)人。博通经史,尤好道术,闻豫章(今江西南昌)吴猛得丁义神方,乃往师之。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为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令,治政廉简,吏民悦服。后见晋室纷乱,弃官东归,遨游江湖,传说他曾镇蛟斩蛇,为民除害。自言曾遇上圣传以《太上灵宝净明法》。崇奉太阳真君孝道明  相似文献   

3.
(9) 10 33页:“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按:《宋书·自序》:“晋武帝平吴后,太康二年,改永安为武康县。”与此所云“太康元年更名”相差一年。(10 ) 10 34页:“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按:检《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续汉书·郡  相似文献   

4.
(64 ) 1 0 85页 :“汝阳令 ,汉旧县 ,属汝南。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按晋武分汝南为汝阴 ,何所言非也。”按 :何所言不非 ,魏时本有汝阴郡。详下第 (65)条。(65) 1 0 85页 :“汝阴太守 ,晋武帝分汝南立。”按 :《晋志》豫州汝阴郡 :“魏置郡 ,后废 ,泰始二年复置” ;又本志豫州刺史汝阳太守汝阳令 :“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 ;又《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三颍州 :“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阴县也 ,魏、晋于此置汝阴郡 ,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田。……汝阴县 ,本汉旧县 ,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然则魏时有汝阴郡明矣 ,后废 ,…  相似文献   

5.
胡阿祥 《学海》2005,(4):80
(83)1104页:“河内寄治河南,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并汉旧名。朝歌二汉属河内,《晋太康地志》属汲郡。晋武太康元年始立。凡十县。”又1114页校勘记:“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朝歌凡十县《廿二史考异》云:‘今数之只九县。’”按:“晋武太康元年始立”者,指汲郡,《水经·清水注》“又东过汲县北”云:“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而《晋志》司州汲郡注“泰始二年立”,与此异。又河内郡侨治河南,即侨治今河南洛阳市一带,所领十县,数之只九县,当有脱漏,对照《晋志》司州河内郡,疑脱“州”一县。(84)1105页:“孝武…  相似文献   

6.
(69) 1 0 90页 :“安复侯相 ,汉旧县 ,本名安成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属长沙。”按 :《晋志》荆州安成郡领安复县 ,而长沙郡领县中无安成。又《汉志》长沙国领安成 ,《续汉志》荆州长沙郡领安城。按安成郡 ,本志云 :“孙宝鼎二年 ,分豫章、庐陵、长沙立。”据此 ,志文有倒误 ,当作 :“安复侯相 ,汉旧县 ,本名安成 ,属长沙。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70 ) 1 0 91页 :“宁都子相 ,吴立曰杨都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按 :《晋志》扬州南康郡无宁都县 ,清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以为《晋志》脱宁都县。又《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进封…  相似文献   

7.
(124)1142页:“河阳令。别见。”又1164页校勘记以为“河阳”当作“阿阳”。按:校勘记以为当作“阿阳”者是。《宋志》秦州刺史天水太守正作“阿阳”:“阿阳令,汉旧名,《晋太康地志》无。”所谓“别见”,正指此也。(125)1143页:“华山太守,胡人流寓,孝武大明元年立。”按:东晋本置华山郡,及刘宋永初中侨置,宋孝武大明元年成为实土。考华山郡,汉、西晋无;《晋书·姚兴载记》:“兴率众寇湖城,晋弘农太守陶仲山、华山太守董迈皆降于兴。”则东晋时有华山郡。又《梁书·康绚传》:“华山蓝田人也。……宋永初中,(绚)祖穆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  相似文献   

8.
(93)1120页:“黾阳令,何志不注置立。晋末平吴时,峡中立武陵郡,有黾阳、黔阳县,咸宁元年并省。”按:“晋末平吴时”有误。按晋起泰始元年(265年),及泰始八年,以王濬为益州刺史,濬造大船,准备伐吴。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伐吴,次年三月吴亡。又所谓“西晋”,止建兴四年(316年),至于所谓“东晋”,更延至元熙二年(420年)。如此,“平吴时”及“咸宁元年”都决非“晋末”。疑此处“晋末平吴时”当作“晋未平吴时”,“未”、“末”盖形近致讹。(94)1121页:“僮阳令”按:《水经·沮水注》:“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县有潼水,东迳其县南,下入…  相似文献   

9.
胡阿祥 《学海》2005,(3):65
(76)1098页:“中水令,前汉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孝武大明七年,自河间割度。”按:此前、后汉及西晋所属,为中水旧县(治今河北献县西北)情况;大明七年云云,则东晋、刘宋中水新县(确址无考,当在今山东邹平、桓台等县一带)情况。《宋志》合旧县、新县于一处而并叙之,易致误解。《宋志》冀州述郡县沿革类此者甚多,下不一一论及。(77)1099页:“平原太守,……平昌令,汉旧县。后汉无。《晋太康地志》曰西平昌。”又1113页校勘记:“后汉无各本并脱‘无’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续汉志》无西平昌,后汉下当是脱‘无’字。’…  相似文献   

10.
胡阿祥 《学海》2006,(5):59
(103)1132页:“阴山令,阴山乃是汉旧县,而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阴山县,疑是吴所立。”按:《汉书·地理志》上桂阳郡、《续汉书·郡国志》四荆州桂阳郡并有阴山,而《晋书·地理志》下阴山属湘东郡,桂阳郡领县无阴山,当是吴立湘东郡时度属;又汉晋阴山并治今湖南攸县西南。是则两汉、孙吴、晋、宋阴山为一地,《宋志》此处误,依志例,作“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度湘东”可矣。(104)1132页:“邵陵太守,吴孙晧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按:《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按本作昭陵,晋武帝时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  相似文献   

11.
王孺童 《法音》2006,(3):47-50
巴中石窟,分布于四川省东北部巴中市米仓山南麓。此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地。秦至三国时属巴郡宕渠县,南朝时属归化郡,北魏延昌三年(514)始置巴州,属巴州大谷郡。隋大业三年(607)改为清化郡,唐代归山南西道,属巴中化城县,五代归蜀,宋时仍称巴州清化郡,属利州东路。明初降州为县,至明正德年间复为巴州,归保宁府。民国二年(1913)改为巴中县,1993年改县为市。“米仓道”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通过此道不仅可以从巴中北上到达唐代二京地区,还可由汉中经河西至西域,又可南下至四川东部和江南广大地区,因此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及文…  相似文献   

12.
汉、鹤鸣山,属益州蜀郡江原县地(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始建鹤鸣化治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3《郡国志》:“蜀郡,秦置。有江原县。” 后晋刘煦监修《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改诸郡为州。贞观元年,以益州置剑南道。剑南道领成都府及彭、蜀、眉、邛等三十八州。邛州、临邛郡,武德元年析雅州置,显庆二年徙治临邛郡,领县七临邛、依政、安仁、大邑(注云,唐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蒲江、临溪、火井”。  相似文献   

13.
胡阿祥 《学海》2005,(4):42
(81)1103页:“荥阳、晋武帝泰始元年,分河南立。”按:《晋志》司州荥阳郡“泰始二年置”。考《三国志·魏书·傅嘏传》,魏正始年间,傅嘏“起家拜荥阳太守”,则荥阳郡魏时已置。又《水经·济水注》:“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自巩、阙以东,创建荥阳郡,并户二万五千。”杨守敬《水经注疏》云:“《晋志》、《宋志》皆言晋泰始初置荥阳郡,《寰宇记》同。盖魏建郡旋废而晋复置也。《魏志·傅嘏传》,为荥阳太守,在正始末年。又《晋书·魏舒传》,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在晋文王时。”然则荥阳郡初置于魏正始三年,魏末暂废,而晋泰始…  相似文献   

14.
(135)1150页:“北阴平太守,《晋太康地志》故广汉属国都尉。何志蜀分立。”按:《晋书·地理志》“总叙”云:“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洛荒芜,所置者十二”,其一即为阴平,是东汉建安中,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北岸)。又据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及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九章第三节,则至迟在建安二十四年,阴平郡内徙,可能侨置于关中;而三国鼎立后,魏又置阴平郡,遥领之也。又《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七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华阳国志·汉中志》所载略同,是阴平郡至此始…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4,(5):113-117
传统观点认为,秦汉时期的秣陵县治一直在今南京南郊江宁区秦淮河中游的秣陵街道,直到三国初年,孙权才把政治中心迁到今南京市区。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的线索,本文认为,秦代秣陵县治继续沿用战国楚金陵邑城,仍在南京城西的石头城。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在全国县邑筑城的形势下,秣陵县治东迁至南京城西冶城与西州桥之间,至东汉未改,孙吴时期继续沿用为建业县治,此即后世东晋、南朝之西州城故址。直到西晋太康三年之后,秣陵县治始迁往今江宁区秣陵街道。  相似文献   

16.
净明道简论     
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始创立于两晋,是道教中分衍出的一个支派,比上清派和灵宝派产生略早。净明道历史攸久、独具特点、自成系统,本文简论净明道,侧重许逊、刘玉及其所代表的净明道两个重要时期的历史。一、许逊与净明道净明道祖师许逊,字敬之,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西晋太康年间,曾任旌阳(今湖北枝江)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关于净明道的初创,《道藏》和史籍记载颇多歧异,主要有三种说法:1.许逊得道于吴猛。《云笈七签》卷一百六《许逊真人  相似文献   

17.
(34) 10 5 6页 :“《永初郡国》又领临涂、晋、宋立。”按 :“晋、宋立”文义不通 ,依志例 ,当作“晋末立”。“宋”、“末”盖形近致讹。(35 ) 10 5 7页 :“怀德令 ,孝武大明五年立。又以历阳之乌江 ,并此为二县 ,立临江郡。”按 :《宋书·孝武帝纪》 :大明七年二月 ,“割历阳  相似文献   

18.
介休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那里繁衍生息。据史料记载 :鲁隐公五年(前 71 8年 )“曲沃庄伯伐翼 ,晋翼侯奔随”。随就在介休城东 ,为晋大夫士会的食邑。晋顷公十二年 (前 51 4年 ) ,境内始置邬县。秦代设界休县 ,与邬县并存。新莽时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北周置郡 ,唐代设州 ,1 992年撤县改市 ,介休之名沿用至今。介休历来地灵人杰 ,尤以春秋晋国功不言禄、功成身隐的介之推而名播四海 ;介休人文荟萃 ,蔡邕、李世民、张商英等众多名流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其文物古迹多达 1 50余处 ,其中不乏…  相似文献   

19.
(5 9) 10 82页 :“谯郡太守 ,何志故属沛 ,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诗 :‘既入谯郡界 ,旷然消人忧。’粲是建安中亡 ,非明帝时立明矣。”按 :王粲 ,生于东汉熹平六年 (177年 ) ,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2 17年 )。又《晋志》豫州 :“魏武分沛立谯郡。”则谯郡当是东汉建安中曹操立。(6 0 ) 10 82页 :“去州陆道三百五十。”按 :依志前后例 ,“道”字衍。(6 1) 10 83页 :“襄邑令。”按 :《汉志》陈留郡、《续汉志》兖州陈留郡并领襄邑县 ;又《宋志》南豫州刺史陈留太守襄邑令条注“别见”。依志前后例 ,此“襄邑令”下当补“汉旧县 ,属陈留”六字。(6 …  相似文献   

20.
2003年9月笔者赴越南学习一年,其间,为撰写关于越南寺庙文化方面的博士论文,对越南50多个寺庙进行了田野调查,河内李国师寺是其中的一个。河内李国师寺位于河内市还剑郡李国师街50号,原名李国师祠或仙市祠,属寿昌县仙足总仙市村。祠原建于越南李朝(1010-1225),奉祀李朝国师明空禅师,故名。据越南正史《大越史记全书》、佛教史籍《禅苑集英》及其它史料记载,明空禅师姓阮,名至诚,法号明空,1066年生于长安府大黄县谭舍社(今宁平省华闾县赖池社),长大后与徐道行、阮觉海二禅师一同修行佛法,交往甚密。1131年,李神宗延请明空禅师到京城升龙(今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