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课     
今年第一期《佛教文化》发表“赵朴老与佛教文化”一文之后,我收到了天津许鸿文先生的来信对文中所说:“赵朴老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反复提到毛泽东、钱学森、范文澜关于佛教是文化的说法,他说‘一位革命领袖、一位大科学家、一位历史学家都肯定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表示不理解。原因是他从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简编》上看到范先生对佛教不仅“视为迷信”,而且指为“蠢国殃民”。这样一个“大谈佛教是戏论的人,怎么会一变成为称赞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的卫士?”这显然是有了误会。朴老这段话说得次数较多,不少刊物也有发表或引…  相似文献   

2.
(-)《刍■》一集吐真言道、哲、诗词三大篇①苦学深思成美业灵童生在万全山②①《刍■集》巴蜀书社出版,内容分三篇:“道学”、“哲学”、“诗词”.集前有作者“小传”。②集中有《自嘲》诗云:“万全山下一狂重”,及其意用之。(二)幼经家塾筑基深《道史》修成举世惊(钦)①弘法殷勤讲辩证泰然历劫献红心阶中国道教史阳卷本,即在台湾出版.全书约二百万字。(三)宝书晚读岂无缘““道学篇”中卅万言中国根基枝叶茂期君继写《悟真篇严①君以新著(刍菜集)题赠。②篇中引鲁迅论道教名言:“中国报批全在道教”。我爱南宗祖师张贵…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名城泰州位于江苏,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南唐升元元年,取“国泰民安”之意,升海陵县为泰州,赵朴老曾在词《踏莎行》中以“州建  相似文献   

4.
我们敬爱的赵朴老去世周年有余。用赵朴老首创并提倡的“汉俳”体纪念他,以表达对他的深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一 浩浩太湖水。 天地精华蕴英伟。 山川诞聪睿。 赵朴老的家乡是太湖县。或许,是这太湖的灵气,加上天地山川的精华,才诞生了他这样圣睿的人物? 二 奇途创佛社。 释义圆融兴国祚。 心燃情炽热。 1928年,21岁的赵朴老即在佛教团体任职,并担任“佛教净业社”的社长,从此开始,赵利、老能够走出一条把佛教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奇路,不能不说是他的大智慧。 三 抗战大旗卷。 掩军救民不畏险, …  相似文献   

5.
《周易》与古人的名和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与古人的名和字宋开玉“古代贵族的男子和女子,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①据《礼记·内则》记载:孩子生下三个月后,“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而字则要到一定年龄才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弃而字”,②“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③并且对...  相似文献   

6.
《周易古筮考》筮案选释(一)刘光本孔子自筮命得贲《家语》: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愀然 ̄①有不平之色。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者吉,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责,非正色之卦 ̄②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  相似文献   

7.
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①见朱熹集注本《孟子·万章章句上》。 ①《圣经·马太福音》10:35-37。 ②《圣经·马太福音》22:37-40 ①《论语·子路》,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②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修订本,第一册,第132页 ③有学者认为,“如果从深度伦理学上来看,……孔子的直德亦有其根据。”也就是说,有一种深度伦理学,从这种深度伦理学出发,不管父子干什么罪恶勾当,他们互隐都是合理的。(参见《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黄裕生$中国社…  相似文献   

8.
“可能”有几个义项,各义项的特点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各语法书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可能”有两个义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常用词用法例释》认为“可能”有三个义项。笔者认为,从“可能”的特点看,它的义项应归纳为四个。可能 1 助动词。语义与“能”“能够”相近。如: ①小王那么老实,不可能办这种事。②你想想,他可能放过这个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建国后编审出版的辞书和字典,对“孝”的注释多是片面的。如1975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对“孝”的注释是;“①儒家宣扬的反动说教,指对父母无条件地顺从。②旧指居丧的事。③丧服:戴~。”直到198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排本《新华字典》,对“孝”才公正地注释为:“旧指对父母无条件地顺从,现指尊敬、奉养父母。”而1987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0次印刷的《新华词典》,对“孝”的注释仍是:“①封建伦理道德之一,指尽心奉养父母并无条件服从;②旧指居丧的事,又指丧服。”所以,人们往在“谈孝变色”,以免招致“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甚至“宣传反动说  相似文献   

10.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兼论《周易》成书年代及作者叶福翔《周易》思想的性质判定问题,是易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在60年代初的易学讨论中,冯友兰先生的“《易传》的哲学思想”①和“《易经》的哲学思想”②两文对该问题作过总体探讨,80年代初张岱年先生“论《...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北京法源寺西侧是中国佛学院教学楼,进楼迎面便立一块碑样红木大匾,上刻“知恩报恩”四字。这是依据赵朴初居士流传最广的一幅墨宝所刻,目的是要后学以此四字为座右铭。“知恩报恩”是赵朴老的做人准则,意思自然有两层,一为知恩,一为报恩。佛教有《报恩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经典阐释  相似文献   

12.
对子女应爱之有当向华《新华日报》曾载:《“黄小妹”三考对象》,说姑娘小黄前去相亲,见了对象,单刀直入,连出三题:“你读几年书?”“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棉花生了棉铃虫用什么药治?”考得那小伙于无言以对,小黄就此“收兵”告辞。她对介绍人说:“他一没...  相似文献   

13.
《诗》学古有四诗之说,又有风、雅、颂三体之论。三体或谓三类①。然三体四诗如何匹对,三体名义为何,皆有争议。宋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论》倡《周南》、《召南》之“南”自为一体②,后顾炎武、梁启超从其说③。如此则以《诗》有南、风、雅、颂四体。此说虽巧为牵合,实颇违古义。今就四诗本义、四诗与三体之关系以及风、雅、颂之名义详为考述,以还《诗》教之原。  相似文献   

14.
有的存在句用“有”表示存在,如: ①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鲁迅《伤逝》) ③仔细一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鲁迅《阿Q正传》) 这种存在句的格式: 方位词+有+名词  相似文献   

15.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16.
正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有云:“天师之号,见于《素问》、《庄子》,盖谓有道者之极称。”~①“天师”为道教内修道之人的最高称号,地位尊崇,非寻常可得。《太平经》称:“天师者,乃天地凡事教化之本也。”~②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则言:“有受命而居天职者,天师之谓也。”~③一般而言,能称为天师者,需道法高超、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数词中的基数、倍数、分数以及基数与量词结合的数量短语,通常表示准确的数目与数量。但是它们也可以经常地不表示准确数量,而只是表示概数或各种模糊不定的数目和量值。①这个小伙子,比不要她那个强百倍,不但长得漂亮,而且是个万元户。(《北京文学》90年10期《棒子》) ②男人功成名就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虽是套话九百句中的语言,但古老而常新。(《深圳风采》90年10期《错过了月亮》)“百倍”在例①的意义只相当于“很多”、“万元”在例①中也不是十分准确,只相当一个概数。“九百句”在例②中也不是正好九百句,而只相当于“数百句”之类。因此,数量词语这类用法出现了“表里不一”的意义。在静态的语言中,它们是确数确量。在动态的言语中,它们表面确定,实则只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数量。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数量词语的动态模糊运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①《老子变化经》有关老子:“变化”的思想源于永兴元年(153)王阜所立的《老子圣母李夫人碑》,在永兴元年之前,老子变化的思想已在老子故里流传;②《变化经》吸取了《列子》的有关思想,老子“变化”的本领,有的即据〈列子》改编而来;③《变化经》与蜀中天师道有密切关系,《变化经》至早应在三国时出世。  相似文献   

19.
《内蒙访古》课文后,有一道把表肯定的陈述句改成否定形式的陈述句的练习。原题是这样的: “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学生的作业中,出现多种答案。例如①“任何游牧民族不进入内蒙西部,就不必须占据这个沃野”。②“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不能不占据这个沃野”。例①,虽然被改成了否定形式,但原意变了。例②,虽然保持了原意,但从整个句子来说,又不符合要求。那怎样改呢!几本参考书有几种答案,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思考《废都》与“废都现象”陈辽《废都》(贾平凹著)与“废都现象”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文学界1993年的重大事件之一。如何评价《废都》?如何看待“废都现象”?《废都》与“废都现象”又为什么得以在1993年出现?现将我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所得,向读者们谈谈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