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史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管理心理学思想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六大原则,并对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构想,把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内容分为八个方面;人性论,激励心理论,人际关系论,选才心理论,用才心理论,领导心理素质论,决策心理论,经营心理论。  相似文献   

2.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7,30(5):1257-1260
通过对柏拉图思想的分析和诠释,从三个方面对其人格心理思想进行了阐述。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其人格心理思想的基础—理念论;其次,对柏拉图的人格结构论、理想人格、现实人格和人格类型论思想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柏拉图的人格心理思想进行了跨时间的比较、评论;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创建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心理学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几年心理学方法的研究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心理学方法论一般问题的研究。如潘菽的《论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潘菽、高觉敷的《组织起来,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宝藏》有关心理学方法部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果茨基理论为社会建构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建构论从维果茨基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从多方面丰富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思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沿袭了维果茨基的反叛精神,继承并发展了维果茨基倡导的认识论和发展观,借鉴了维果茨基提出的工具论和方法论,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预设进行了根本性动摇和冲击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领导心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认为《吕氏春秋》蕴涵着丰富的领导心理思想。文章从领导者的个体心理过程,领导者的品质特征,领导者的权变思想,领导者的用人心理四个方面论述其领导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易经》中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道家的“无为”和“自然”思想对于矫正人的认知方式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禅宗有关人心本体和现象的认识对于人类心灵的净化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据。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可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是我国明朝的评点大家。本文从《华贯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华贯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这两本书入手,探讨了金圣叹的创作灵感论、心理体验论和创作心境论,并力图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加以剖析。从而认为金圣叹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虽然缺乏理性的思辩性,但是,是从深层心理结构上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为我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古代小说美学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这对我国文艺心理学史的研究是有其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对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以下问题:西方心理学框架的束缚,思想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思想演变历程的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的研究视野。工夫论具有“知行合一”的特质,其中思想与行动融合无间,而且具备动态展现的条件; 梁漱溟有丰富工夫实践,且与他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些使工夫论作为研究视野契合于梁漱溟的心理学思想成为可能,并使之有别于既有的心理学史和本土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何善蒙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25-28,79
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学,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学,但是若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其心理学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学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学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应用心理思想十分丰富.本文首先介绍了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分支,即教育心理思想、社会心理思想、司法心理思想、文艺心理思想、军事心理思想、医学心理思想、健康心理思想.然后对其重要成就和贡献作了分析,即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发扬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深化了对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总结经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新大众保健观,应及时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以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不断提高健康需求.为此,高度重视重构和宣传"以人为本"的新大众保健观,理应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公共卫生建设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2.
“天地”“阴阳”易位与汉代气化宇宙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地与阴阳的关系角度看 ,汉代气化宇宙生成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西汉前期黄老道家首先建立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其中非无形气态的“天地”环节 ,是明显的理论缺陷。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的两汉之际 ,为了使“卦气说”与宇宙终极力量相通 ,《易纬》作者以更复杂的宇宙生成论 ,提出了阴阳二气同时分化为天地二体与乾坤二气的说法 ,初步凿通了“天地”这个理论障碍。东汉后期黄老道家复兴中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与早期道教 ,为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 ,超越“天地” ,建立了简明的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相似文献   

13.
"科技的人性化"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的人性化近两年来成了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但有关“科技的人性化”的含义却较模糊和混乱。对“科技的人性化”进行了概念上的疏理,“科技的人性化”有三层含义:复归科技固有的人性、限定科技的非人性属性的范围、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理清“科技的人性化”,将有助于为科技异化的消除寻求到具体途径,有利于科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命伦理与制度伦理冲突的终结--"非典"事件的伦理学审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SARS事件可以为生命伦理与制度伦理历史冲突的终结提供佐证;公民享有的健康权必须平等。应大力矫正医疗与预防的关系,必须重视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应重新思考中国的卫生事业改革,中国医疗改革不能实行市场化,卫生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证明,中国的卫生制度改革重点在农村,“适者生存”的原则不适用于卫生事业。创构灾疫伦理学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使命。  相似文献   

15.
A wide variety of forms of domination hasresulted in a highly heterogeneous health riskcategory, ``the vulnerable.' The study of healthinequities sheds light on forces thatgenerate, sustain, and alter vulnerabilities toillness, injury, suffering and death. Thispaper analyzes the case of a high-risk teenfrom a Boston ghetto that illuminatesintersections between ``race' and class in theconstruction of vulnerability in the US.Exploration of his ``wounds' helps specify howlarge-scale social and cultural forces becomeembodied as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disparatehealth risk. The case demonstrates that healthinequities would not occur if resources –employment, income, wealth, education, housing,profiling in the legal system, and health care– were more justly managed in keeping withstandards outlined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of Human Rights. Professional responses to the``wounds of vulnerability' may reveal importantaspects of who we are and what our work asscholars, practitioners, and advocates mustbecome.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礼”和“礼仪”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传统道德中许多关于“礼”和“礼仪”的论述 ,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 ,充分发挥它的道德功能 ,广泛地开展礼仪教育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Stanley J. Grenz 《Zygon》1999,34(1):159-166
Throughout his distinguished career, Wolfhart Pannenberg has sought to show that the Christian understanding of God is crucial to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As the essays in Beginning with the End indicate, Pannenberg has attempted to construct a bridge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via the idea of contingency and the concept of field. His interest in dialogue, however, arises out of a deeper theological foundation, which views theology as a public discipline and sees the human quest for truth as the quest for God. Although susceptible to criticisms that all objectivist approaches at-tract, this focus on "reasonable faith" provides a helpful point of departure for dialogue.  相似文献   

18.
"八荣八耻"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希仁 《伦理学研究》2007,(1):19-23,33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聚焦到荣辱观,集中点击人的良心,可谓四两拨千斤;“八荣八耻”督促人们作出善恶选择,启迪了个人的道德自觉、自主和自律,同时也强调了公民的道德权利和义务;“八荣八耻”的落实重在修养和践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ports results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 on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health and illness amo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England. It is assumed that representations of health and illness are grounded in cultural frameworks and are constructed through communic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practices of daily life. Our findings show that in spite of differences related to age and degrees of acculturation, Chinese people in England share a common representational system with respect to health and illness. This system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notions of “balance” and “harmony” between the interdependent forces of Yin and Yang. Health results from balance, whereas illness is brought about by disequilibrium. It is through thes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s that Western biomedical knowledge is incorporated, producing a mixed representational field where Chinese and Western knowledge co‐exist. This representational field is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most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culture: food, language and kinship relations. We conclude by showing that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health and illnes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struggles over identity experienc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in England.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