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一、“无逸”的劳动伦理观和“孝养父母”的生产观;二、反对“独专于利”,主张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在生活方式上,主张“恭俭惟德”的消费观。这些思想具有德性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一般地说,道家文化属非伦理型的,儒家文化是伦理型的,它们分别以道、仁(礼)为核心和价值源头。究其因,在于道家和儒家创立时其道德发生论的根本不同。一夏、商、周三代以天为宗,殷周之际的“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始对统治者提出道德要求。首先探究道德来源的,则是春秋末期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名),“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确立适的本原意味和至上地位。以道观人,老予肯定人作为社会主体相对于…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社会政治理论的普遍价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严重影响了老子思想的真理性光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小国寡民”的论述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老子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各方面分析,原来“小国”意指小政府大社会,“寡民”为寡欲之民。结合“治大国若烹小鲜”与“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等论述,老子将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完整地贯穿于对不同层次问题的解释中,构成了全部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4.
任继愈先生一生都在不断研究老子的《道德经》。他多次出版著作绎读《老子》,作出独特的学术贡献。他指出:将“道”作为最高的范畴,集中阐发,老子是第一人,“老子开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先河”;老子第一个提出了“无”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弱势群体的辩证哲学,代表弱势群体说话,“同情弱势群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6.
历史中的“人文”与“科学” “人文”意义,一直是人文学者所关注的。首先“文”这个辞,殷商甲骨文已出现,《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西周时,“文”已结合“德”作为重要的哲学观念,《周书·谧法》曾经对“文”作一定义式的说明:“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至春秋战国时,更是哲学探究的主要论题之一,就道家哲学的发展而言,我们可以从郭店《老子》、竹简《文子》与《黄  相似文献   

7.
存在是哲学的恒久主题。尽管追问和沉思的方式可以各异,但哲学之思总是不断地指向存在。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早期文本《老子》同样表现了对存在的关切。以道之总纲,通过终极之道与人的存在、道与德、既定之“有”与未定之“无”、超越在场与守护可能等关系的论析,《老子》展示了对存在的深层思考。一相对于先秦时代儒墨二大显学,《老子》似乎对形而上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道的辨析作为全书的出发点,一开始便展示了一种形而上的视域。而在《老子》哲学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一再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8.
崇俭黜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纵览诸子语录,力倡俭德并将崇俭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展开全面论述者,当首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老子明确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命题,既突出了崇俭修身的人生意义,更强调了人与自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军事学在古代是属于兵家一类,而道教与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关系尤为密切。道教源于道家,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与兵家的思想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研究老子思想,主要是根据《老子》。全书分上、下两篇,流传的版本,都把“道”经作为上篇,“德”经作为下篇,所以通常又称为《道德经》。但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代帛书中,却发现两部写本的《老子》,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一发现对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玄德的澄明     
澄清老子“玄德”的内涵,是把握近“道”之德的关键,也是理解重“德”的中国哲学的关键。如果我们重新审视老子的“道”与“玄”,把“道”看成是有无之间周行的“路径”,把“玄”看成是有与无的统称,那么,玄德的内涵将不再模糊——从根本上说,玄德不是幽隐深远之德,不是“水”德、“生”德、“损”德,而是兼通有无之德。兼通有无的“玄德”,是理解“常德”“孔德”“上德”“广德”“建德”的枢纽,也是理解中国传统伦理学之“德”范畴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武王克商的事实促使周初的统治者反思权利更迭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促使他们赋予权力更迭以某种思想逻辑。周人继承了殷人的天命观,将自己的历史叙事置于天命的权威之下,同时指出,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权更迭的过程就是天命转移的过程,“德”是沟通天命与人事的纽结。周人通过“德”将天与人整合起来,并通过“配德于天”和“敬德保民”的逻辑展开,富有创建地触碰到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表达了周人的历史反思意识,首开中国政治伦理之先河。在周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两种力量的交结与撕扯:既有天帝崇拜的残余,又有人文思考的曙光;既有天命思想的纠缠,也有人文精神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家。《老子》一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但影响先秦哲学,还对两汉哲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引起了历代学者的重视。从古至今,研究《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  相似文献   

13.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通过对无为的阐释 ,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真纯质朴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无为”的考察和分析 ,说明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认为 ,老子哲学对宇宙本原的揭示 ,其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提供规范和参照。老子对于无为和混沌质朴世界的推扬 ,是一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生存智慧。对我们今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我国先秦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除宗白华先生曾在一些论著中对老子的某些命题的美学意义做过颇具胜义的阐发外,“文化大革命”前探讨老子美学思想的专门文章几乎没有。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美学史的重视,我们才陆续读到了一些关于老子美学思想的论文。这些为数不多的论文,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界对老子美学思想的最初探讨。施昌东可算是在专著中独辟老庄一章较集中地探讨老子美学思想的一个,他认为老子不仅把美与善加以区别,而且对美与丑之间的联系给了哲学的解释。《老子》第二章关于美丑  相似文献   

15.
论道家的道德教育方法吕锡琛重德求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以德教民,以德化民,是历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但以往人们较注重对于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而认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绝仁弃义”,“行不言之教”,而不要进行道德教化。这些误解不利...  相似文献   

16.
周云芳 《管子学刊》2012,(3):125-128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相似文献   

17.
一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解放以来,我国学者对老子和《老子》一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广泛、深入的探讨。 五十和六十年代,哲学史界曾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过比较热烈的讨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各报刊发表了近百篇研究老子的论文,对老子、《老子》书以及老子哲学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百家争鸣”。在讨论中,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分歧不大。但对老子哲学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老子》一书成于何时,它与老子的关系如何?《老子》书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等等,却看法不一,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诸多篇章受到《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不仅体现为其对《老子》语句的直接引用或化用,也体现为《韩非子》诸篇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对《老子》的文本给予例证和诠释,从而使得《老子》所阐述的抽象原理下贯于现实政治层面。在道物结构方面,《韩非子》否定了万物先天和谐的“自然”状态,由此,它否认了统治者的普遍贤能,洞察到“臣”的政治角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韩非子》强调“臣道”应“顺上之所为”,从而将“下必有为为天下用”的“臣道有为”思想诠释为“臣道无为”。在《韩非子》中,作为“臣道无为”标准的“法”与“术”,一方面脱离了《老子》的“智”的范畴,成为了具有神圣意义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又与“无为”关联,成为君主“无不为”的治理手段。《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不仅体现了法家哲学对“臣道”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臣道”观念在战国中晚期的凸显。  相似文献   

19.
被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奉为经典的《老子想尔注》,是对道家元典《老子》的注释;然而,此书虽然采取了疏解的形式,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老子》释义。它系统地改造、利用渊源深厚、影响广被的道家哲学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场诠解《老子》,把老学的“道”论与长生成仙说、民间道术等融为一体,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及广泛传播作了理论准备。正是由于对“道”的改造,《老子想尔注》实现了从道家哲学向宗教神学理论的转换。一《老子想尔注》为神仙方术、民间道术等寻找一种理论的依托,利用道家的哲学理论对长生之可能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上下篇,当然是我们祖國古代哲学宝庫中的一部分財富,但是老子这个人的時代問題和他的学說的評價問題,恐怕是一時还不可能得到適当的結論的。任繼愈先生的“老子的哲学”(一九五四年年七月二十八日、八月二十五日“光明日報”),不但肯定老子生在孔子以前,而且肯定“老子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第一个自發的辯証法、樸素的唯物論的哲学家。”这个結論未免下得过早了一些,因而引起了讀者相反的意見。一九五五年三月九日“光明日報”所發表的介入先生的“老子思想的唯心論本質”,就是其中之一。介入先生对於老子这个人的時代和“老子’这本書的形成,都是根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國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