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一、元郭氏世祖坟茔碑中的消经~(1)文字1984年版的《泉州伊斯兰教石刻》中收录了一方"元郭氏世祖坟茔"碑,碑刻首行有文字如图。该书认为此碑碑额正中部阴刻一行波斯文,译文为:"一本·库斯·德广贡·纳姆"。~(2)2005年补充修订的《泉州宗教石刻》照录碑额文字为:  相似文献   

2.
《群书治要》与《说郛》所录《鬻子》,分别为今存《鬻子》传本中最早的选本与全本。通过对两种文本的交叉阅读,可知今本《鬻子》亦存在诸多不当之处。今以《道藏》所收《鬻子》为底本,参校《群书治要》、《说郛》所收《鬻子》,必定对《鬻子》文本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陶弘景撰<许长史旧馆坛碑>,保存了关于许谧父子的一些原始资料,应引起重视.本文对该碑的立碑时间、撰者与书者、拓本与钩本以及<道藏>本<华阳陶隐居集>所收本等诸情况作了一些基本的考证.  相似文献   

4.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阳明先生文录》,卷首唯载有黄绾嘉靖癸巳(1533年)一序,收有《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四卷,凡二十八卷。笔者经与传世的《阳明文录》嘉靖各本比对,发现其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范庆重刊姑苏本《文录》所据母本。该本版心所留刻工之名,亦可佐证其刊刻于姑苏。结合相关文献,可判定国图此本即闻人诠姑苏刻本,经钱德洪手自编订。该本乃钱德洪所编《阳明文录》的初刻本,弥足珍贵。一般为著录者、收藏者、研究者普遍称为"闻人诠刻本"者,当非文献所指向的嘉靖乙未闻人诠刻本,乃亦经钱德洪编订的稍晚出之别本。  相似文献   

5.
据《仙鉴》卷首各《序》和卷内文字可证赵道一号全阳,宋末元初隆兴府奉新县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精勤刻苦,对丹道玄学有深入理解,但不显于世,留存文献几乎未见任何专门记载。《仙鉴》除了常见的《正统道藏》本外还有多个版本,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残3卷本很可能是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著录的元刻本,但经过明初修版,确切来说应是元刊明修本。国家图书馆藏残7卷本可能与国图藏残3卷本同为元刻明修本。这两个版本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有《仙鉴》版本分属两个系统,即"前卷后集"本系统和《正统道藏》改编本系统。"前卷后集"本即按照《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6卷的方式编纂,应是赵道一原刊的早期刊本;《正统道藏》改编本拆分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且存在不少误、脱、衍、乱的异文,偶有扞格难通的地方。青岛博物馆藏《正统道藏》未经后世修补,其所收《仙鉴》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清凉寺碑》见于《钦定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为唐人李邕所书。李邕,扬州江都人,字泰和,父李善。能文善书,尤擅碑颂,又精书法,时称“书中仙手”。《旧唐书·李邕传》云:“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萧廷芝《金丹大成集》与其它道教南宗文献一起不断被编纂、刊刻、流布,在这一刊布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正统道藏》收《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本、明《诸真玄奥集成》卷7本、清董德宁辑《道贯真源》本三个不同版本系统。这一版本源流体现了明清以来《金丹大成集》刊布过程中单行本少,丛书编辑多;广泛流布于官方、贵族、民间三个层次,其中又以民间刻书为多的刊布特点。这两个特点表现了明清以来南宗后学通过汇编南宗道书,"以文传道"从而赓续道脉,以及道教南宗修炼思想深入民间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梅泽纪念馆藏本是日本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老子》河上公注钞本。梅泽本卷首有葛洪所撰序文,其内容与中国宋刻本卷首之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不同。国内现存最早且完整的《老子》河上公注本为宋刻本,日本现存最早且完整的是梅泽纪念馆藏本(以下简称"梅泽本")。梅泽本卷首有葛洪所撰序文,其内容与中国宋刻本卷首之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不同。  相似文献   

9.
《归去来图》是以古代著名辞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现存元以前画家所绘《归去来图》仍有数本之多:佛利尔本、波士顿本、克利夫兰本、吉林何澄本、大都会本等。文章仅录早期文献中的《归去来图》,从散佚的古籍文献中钩沉拾遗。通过此番整理,可见自唐以来广阔的《归去来图》绘事,研究者亦可更好地把握《归去来图》卷轴体系的发展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0.
拙作《〈藏外道书〉书目略析》一文,已对《藏外道书》(前二十册)编收书目逐本作了简要分析。观察《藏外道书》的总体编收情况,似乎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目前所见《藏外道书》只有前二十册,据悉尚有十六册待出。但是根据前二十册的内容编排及有关宣传材料,可知编撰这部丛书的总体布局。故此谨就前二十册内容作为基本参照,试论《藏外道书》的得与失。 从《藏外道书》的总体编收情况来看,本丛书有以下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剑 《周易研究》2020,(1):67-76
日本室町时代(1393—1573)部分写本《周易》既有宋刊本特征,又有唐写本的异文,是一种融合了宋刊本与唐写本的特殊文本。此类文本今时日本早稻田大学、内阁文库各有一本。杨守敬日本访书时亦曾据此类文本影抄一部。根据校勘,《七经孟子考文》记载的足利学校所藏三种古本《周易》与此类文本大体相似。江户时代(1603—1867),这类特殊的《周易》写本过渡到刊本形态,刊本当中包括《七经孟子考文》所引足利本《周易》,以及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活字本《周易》。  相似文献   

12.
王廷相道寓于“六经”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廷相提出道寓于“六经”的思想,以“六经”为载道之文,强调求道于“六经”,而不讲“四书”;并尊孔非孟,批评宋儒之学。以维护孔子及“六经”的权威来降低孟子、朱熹及“四书”的权威和重要性,修正朱学的流弊,这在经学史和理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王延相经学与理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楚竹书《孔子诗论》“类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分析,结合对《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探讨,得出《诗经》之部类及其类序为《风》、《小雅》、《大雅》、《颂》的结论,同时厘清孔子、《孔子诗论》和《毛诗》在文本方面的关系。《诗经》的结集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分类由来已久;未曾更改。《诗》“类序”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在《诗》文本编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孔子在整理《诗经》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前提性的“编序”原则,所谓孔子“删诗”,只是对诗篇做些必要的一般性古籍整理而已。至于出土文献《孔子诗论》中偶尔出现的颠倒《诗》“类序”的论述亦属正常,并不能说明孔子曾编有与传统《诗》“类序”相反的文本,也不能否定《毛诗》文本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更不能由此说明《孔子诗论》中出现“类序颠倒”具有更为不可测知的寓意。  相似文献   

14.
郭丽 《管子学刊》2007,(2):17-19,38
明万历十年赵用贤本《管韩合刻》本《管子》,是在南宋浙刻本和明刻刘绩本《管子补注》基础上形成的新版本。此本补充浙本、刘本没有的文句,修订讹误之字,将刘绩本注释的精华部分刊印于上栏,并将赵用贤本人补充的注释亦刊印于上栏,印刷精美。此本用字比较正规,影响很大,明清众多版本以此为母本,清代研究《管子》的学者亦多以此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提出了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主张.这是马先生的一个创举,体现着他对传统儒学有意识地改造和发扬.作为"六艺之学"的一个分支,易学研究在马一浮先生的学术研究中无疑具有着"本体论"地位和作用,它所体现的"心之本体",不仅是"六艺"所自出的本原,也是"六艺之学"共同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蜀石经"与《十三经》的结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三经"何时结集而成,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发现始于孟蜀广政而成于北宋宣和的"蜀石经",已经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刻入石经,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结集过程。《孟子》之刻入石经,标志着儒学从"尊经重传",到"尊经重子"传统的转变;也预示着儒学从重视"经学"到重视"理学"的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7.
The numbering in the new edition of Wittgenstein's Remarks (MIT Press, 1983) does not in general correspond to the part and section numbers of the 1956 edition. The following concordance is useful for making cross re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editions.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注、疏合刻始于南宋茶盐司八行本,自此以后,又有十行本。阮元的《重刊十三经注疏》即是以十行本为依据。十行本为元刻明修本,这一点已为学者所指出。然而,不同的十行本,其先后传承仍然是需要辨明的。阮元所依据的十行本,乃是十行本中错讹最多的一个本子。由此我们审视阮元的重刻,其主要失误在于选择底本的错误而非刊刻工作本身。同时,由《周易正义》的情况来看,十行本与闽、监、毛本的关系亦并非仅仅是前贤所认为的递相传承。闽本实际出自元刻九行本,且此元刻九行本反倒是十行本明代补版所从出。在《周易注疏》的众版本中,武英殿本及四库本较易被忽略,然而这个版本从分卷到校勘却是比较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19.
《四库提要》是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对其易类17条提要的谬误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20.
长安西仁村陶拍数字卦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安西仁村西周时期陶拍上的数字卦来源于《周易》类的筮书,其筮数脱胎于阴阳爻画,其6卦 二二相耦,分为3对覆卦,可能是出于覆体为占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