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儒家道德观中最基本的积极因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推己及人,它表现在儒家的两条基本的道德原则中,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道德是以家族为本位,以个人为参照系,推己及人,由近而远,由小的群体到大的群体。儒家倡导“仁”,“仁者爱人”,爱人要从最亲近的人做起,先从爱父母兄弟做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由爱家庭成员进而推广到家庭以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  相似文献   

2.
<正> 亨小贲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夫《彖》断卦辞之句于“亨”。古之解《易》者于此卦辞断句多依之。然则“亨”则“利有攸往”矣!何故曰:“小利”。若“亨小”者是欲其“利有攸往”进而得“亨”也。是卦乃以升降取象之三阴三阳之卦。其卦由泰  相似文献   

3.
朱熹《孟子集注》在名物训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兹从中选择几条以作考辨如下。“深耕易耨”(《梁惠王上》)朱注:“易,治。”清焦循驳之曰:“若训易为治,治耨于辞为不达。且上云深耕,谓之深;此云易耨,则为耨之易。禾中有草杂之,则烦扰矣,故芸之使简易。”焦氏释“易”,将之与“深”联系起来考虑,极具启发性,但训作“简易”,亦属不妥。对“易”的正确训释,蒋孟仁《孟子音义考证》所说最为可信。其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易之亡也’,《经义述闻》云:‘易者,疾也,速也’;《管子·度地篇》曰:‘大暑至以疾耨杀草秽’,是其证。《齐语》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不是非道德论者,马克思提出了道德黄金律:即在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条件是影响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经济与与精神道德因素。马克思金律是经济金律与道德金律的统一。经济金律在"帕累托最佳"那里被应用了,而道德金律却被悬隔。马克思道德金律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善的价值,而不是恶的障碍、危害。它是儒家与《圣经》、功利主义、康德金律等的扬弃。马克思道德金律,既有普遍必然性,也具有规范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  相似文献   

5.
《论语》“夫子矢之”之“矢”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此章文虽简短,却号称难解。以往的解释,关于“矢”字,有誓、陈、指、直告之四训;关于“否”字,有不、否塞二义;关于“厌”字,有弃、塞二解。而歧义集中于对“矢”字的解释。笔者认为,孔子既然“与门弟子语”,不必指天发誓,也不当用“下告上”之陈述语体,故“矢”训“誓”、训“陈”、训“指”均不可取。“矢”有“直”义,“矢之”之“矢”训直或正,纠正的意思。《说文·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乚部》:“直,正见也。”段注:“《左传》曰:‘正直为…  相似文献   

6.
帛书《衷》篇"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卦]"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用六贛也,用九盈也"言《坤》卦空虚之象,《乾》卦实满之象;"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其中《坤》六二爻辞乃言龙之象;"《无孟》之卦有罪?死,无功而赏",?""当为"不"之误,"有罪不死,无功而赏",才符合《无妄》卦无所期望而有得之义;"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之"恒"字,当读为"极",极至之义;"‘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德"当训为升闻;"‘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沂"当训为终止休息之义;"‘飞龙[在天]’,□而上也",缺字可补为"亲"。  相似文献   

7.
孔子“仁”德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 ,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是仁的思想的核心。关于仁的伦理学思想孔子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基本精神是有差等的爱 ,这既在普遍意义上肯定了人的价值 ,也包含了阶级性和血缘亲情在内。孔子的仁不是单一的道德 ,而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 ,仁者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的修养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强调“为人由己”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且提出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两条基本的道德原则。孔子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 ,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论语·述而》 :“互乡难与言 ,童子见 ,门人惑。子曰 :‘与其进也 ,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 ,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也。’”程树德《论语集释》所收古注都没有单独就“保”字作解释。郑玄说 :“往 ,犹去也。人虚己自洁而来 ,当与之进 ,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也。”皇侃《论语义疏》(下简称皇疏 )引顾欢云 :“往 ,谓前日之行也。夫人之为行 ,未必可一 ,或有始无终 ,或先迷后得。故教诲之道 ,洁则与之 ,往日行非我所保也。”朱熹说 :“言人洁己而来 ,但许其能自洁耳 ,固不能保前日所为之善恶也。”朱、顾二家训“往”为“前日” ,与郑训…  相似文献   

9.
<正> 近代最渊博的学者之一沈曾植说:“儒门澹薄,容不得豪杰。此宋时某师之言也,今日儒门一味刻急,吾恐天下豪杰,将有望望然去之之患也。”(《海日楼札丛》卷四)所谓儒门劾急,当是指宋明以后理学末流责人过苛,少宽宏之量。孔子却不如此。宽容正是他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王船山说:“敬’以严乎己也,‘宽’以恕乎物也。严乎己以立法,恕乎物以达情。《春秋》立法谨严而宅心忠恕,‘敬敷五教在宽’之见诸行事者也。”(《尚书引义》卷一)可谓道出孔门立教真谛。这正是本文所要证明的。  相似文献   

10.
《管子学刊》1990年第1期发表了龚维英先生的《“民贵君轻”正解》一文(以下简称“龚文”)。该文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进行了“本义训释”。其观点,要而言之:“民”训“人”,“是原指人口”,“上古地旷人稀,蕃衍人口是各族的第一要务。此所以‘民为贵’也。”而“社稷”“是祀求生殖神保佑人丁兴旺,实远古生殖器崇拜之残余。”“次之”,那是因为“至孟轲时代,民智已开,生殖器崇拜早成仿佛依稀的远昔之事。”“表明孟轲虽亦重视人口的蕃育,但已知‘社稷’这些调调儿并非繁衍人丁的必要手段。”至于“君为轻”,龚文则认为其由来于孟轲重民、爱民的思想。对此,笔者不以为然。特提出商榷,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性三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主张“性三品”说的: 例如:“与孟子性善说以及荀子性恶说不同,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说。其所谓‘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即以性三品为前提而发。人性的上中下三品,即《实性》篇所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及‘斗筲之性’。这种三品说的荒谬,在于他把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善’,而把贫贱的被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恶’……最恶心的是他对万民之性的论述,所谓‘民之为言固犹瞑也’的命题,是古代奴隶定义的中世纪再版,所不同的仅在于农奴须待教化而已。”(《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第113—114页)  相似文献   

12.
气候问题的伦理困境越来越突出,这一伦理困境呼唤普遍伦理的重建。道德金律在普遍伦理的重建中被寄予了厚望。在全球气候问题领域内道德金律面临着从理解转向接受,从接受导向行动以及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迈向"国所不欲,勿施于国"的困境。但是道德金律体现出的德性练习与正义原则有助于破解这一困境,并逐步促使人们采取新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价值律的重构及其现代意义[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第一部分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伦理传统内容极为丰富,既有提倡“金律” 和“银律” 的一面,又有利用“铜律” 的一面,还有防范“铁律” 的一面。丰富的伦理传统是现代的道德建设的丰富资源。通过对它们的现代解释,我们可以并且能够把“金律”、“银律” 和“铜律”结合起来,以共同抵御防范“铁律”。我们把在借鉴传统的基  相似文献   

15.
孔子思想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看到一些讨论孔子思想的文章,觉得大家对孔子思想的看法还有不少分歧,评价有高有低。我对于孔子,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但“管窥蠡测”所及,有的不与大家相同,现在提出我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这篇三论包括论孔子的仁与忠恕,论孔子对人民的态度和方针,论孔子的礼与法先王。(一)论孔子的仁与忠恕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录其大意)关锋林聿时两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个看法,我很同意,与管见不谋而合。但是他们未加论证,不免使读者感到缺憾或怀疑或反对。自然有些同志还信从朱熹、章炳麟等对忠恕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7.
胡阿祥 《学海》2005,(5):109
(89)1106页:“改江夏石阳曰曲陵。”又1115页校勘记:“改江夏石阳曰曲陵‘曲陵’各本并作‘曲阳’。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阳当作陵,盖涉石阳而讹,据上文订正。’按成校是,今改正。”按:成孺所谓“据上文订正”,“上文”盖指此安陆公相条“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而检《宋志》郢州刺史江夏太守条“又有安陆、曲陵”云云,则各本并作之“曲阳”确为“曲陵”之误。(90)1117页:“南郡太守,秦立。汉高帝元年,为临江国,景帝中二年复故。”又1159-1160页校勘记:“‘汉高帝’各本作‘汉文帝’,‘中二年’各本作‘中元年’,并据《汉书·…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梁启雄曰:“《淮南·原道》注:‘中,适也。’《汉书·刑法志》注:‘中,当也。’归纳:《天论》‘中则可从’,《正名》‘心之所可中理’,《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儒效》‘比中而行之’,《哀公》‘行中规绳’,各句的‘中’字都有‘适当’之意。”(《荀子简释》) 句中两“中”字均当读去声,动词,义为“符合”。《穆天子传》“味中糜胃而滑”,郭璞注:“中,犹合也。”《管子·四时》“不中者死”,注:“中,犹合也。”《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相似文献   

19.
水北为阳     
今年第二期《逻辑与语言学习》的《地名的逻辑分析》一文,有这么一段话:“不少地名还是名实相符的。‘河北’就在黄河以北,‘山西’就在太行山以西;‘山东’当然在太行山之东……‘汉阳’又确在汉水之阳;‘汝阳’也在汝河之南。如此这般,使人见名知地……”联系上下文看,作者是将“阳”当作“南”理解的。“汉水之阳”也就是“汉水之南”的意思。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对“阳”字的第一条解释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又引用了  相似文献   

20.
《左传》所载《师卦》古义探微陈建梁《左氏传·宣公十二年》载:“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