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节文》的文化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节文》在历史上只从1394年至1411年“合法地”存在了17个年头。在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以后,朱元璋之所以还敢于以政治强权去强暴这个圣人和他的经典,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儒家以“道德相”制衡“政治王”的激进理想,根本不利于他通过废除固有的宰相制度、从而营造明代的集权政治模式。尽管《孟子》文本的复原,仿佛表明传统儒家在“道德王国”与“权力王国”的较量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道德王国”的思想者们在集权政治模式下的“真实命运”,乃至一代代知识分子置身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坎坷经历,却是意味深长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孟子思想,学术界从来有争论,这本是学术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但“四人帮”出自反革命需要,把孟子定为比孔子更反动的复辟派,全盘否定孟子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教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二十家报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对孟子的阶级属性、哲学思想、人性论、“仁政”学说等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本文的新考,子思年九十二,生活在公元前504-403年之间,但这仍不能与孟子时代相接,而多种典籍中有关孟子受业于子思的说法乃至有关子思、孟轲相见的记载又难以置疑。实际情况是:孟子虽然深受子思及其门人的影响,并与之构成思孟学派,但他既非受业于子思,亦非受业于子思门人。《子思子》、《孔丛子》等书所载的那位姓孟、名轲、字子车的儒者,并不是孟子,而是一位与孟子同姓名的子思弟子。有关孟子受业于子思的说法皆由此衍生,有关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都是由思孟时不相值的事实和《史记》衍文的影响所导致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王生平著《旷世大儒──孟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介绍、描述了孟子的生平事迹,探索了孟子思想的发展历程与现实意义。其中,孔、孟由单称到连称的复合变迁,“话语”/“权力”和“话语”/“魅力”的对称,“虚拟井田”/“真实影响”的变奏,“知识”/“自由”与“分工”/“发展”的关连,“乐天知命”/“成为自己”的建构,以及“夜气”=“仁端”的诠释,皆为前人未曾论及而具有新意者。取亚里士多德、康德为城外参照,见出“私学”(孟)不同于“国家乃唯一的教师”(亚)的中西差异;“告则不得娶”(孟)与“…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有学者从史籍中辑出张载佚文和佚诗,然对张载佚书的辑录则迄今未见。张载著作在流传过程中多有亡佚,《孟子说》便是其中的一种。为了复原张载佚书《孟子说》,笔者按照辑佚书的一般原则,依据朱熹所编《论孟精义》、《四书或问》和《四书章句集注》,此三书又以《论孟精义》一书的《孟子精义》部分为基础,并参以《近思录》、《朱子语类》,以及朱熹门人和其他学者的相关著述多种,从中采辑张载解说《孟子》语计130余条,合为一编,以见其梗概。  相似文献   

6.
从孟子学说看道家的影响张运华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年代已无法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他十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圣之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万章下》)...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孟子思想是由个体论、社会论、天人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社会变迁是其社会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孟子的“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滕文公下》,下引本书只注篇名)和“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公孙丑下》)的著名主张,斥为“历史循环论”、“英雄史观”。事实上,孟子的这两个著名主张,主要涉及到社会变迁的形式问题,并不是孟子社会变迁的全部内容。为深化对孟子社会论的认识,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孟子社会变迁的内容、原因、形式作一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从中西方哲学文化比较的视野,重新探究了孟、荀哲学思想,澄清和消除了宋明儒对于荀子的误解与毁谤,保留和汲取了其对孟子合理与有价值的论述,将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理想与孟、荀二子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深入孟子内在的文化生命与荀子纯智之心的特质及其具体表现,作了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综合研究,从大关节上把握和揭橥孟、荀哲学思想的根本精神,对于孟、荀之为孔子两翼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行了厘清与定位,把对孟、荀哲学思想的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也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9.
<正> 三十多年来,除了作为历史知识小丛书之一题为《孟子》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外,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探讨孟子及其思想的专著问世。这与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件憾事。吕涛同志撰写的《孟子评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填补了孟子研究的这一空白。介绍全面、论述系统是《孟子评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孟子是一个思想极其丰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的圣殿里,孟子踞于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座席上,但如此显赫地位乃是被逐渐抬高起来的。《史记》以盈、苟合传,《汉书·艺文志邮《孟子》置于“诸子略”,可见秦汉学者只是将孟子当作有影响的大儒,视《孟子》为子书,而绝非以圣人圣典的眼光来仰视盘子其人其书。唐代韩愈始崇信孟子,他撰《原道》而以盘子为儒家“道统飞的摘传,又认为唯“读孟何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韩昌黎全集》卷十一《读苟》),将研读《孟子》作为入圣的木二法门。五代时的后蜀主孟籍命毋昭裔楷书包括《孟子》在内的“十一经”,宋太宗艾…  相似文献   

11.
孟子在汉代一直等同诸子 ,但却经过了两次复兴和升格 ,第一次是盐铁会议上孟子思想的崛起 ,但其时孟子只是被“利用” ,并不能说明其地位的提高 ;第二次以东汉末年注孟风潮为标志 ,尤其以赵岐《孟子章句》为极致。赵氏对孟子的推崇不仅与东汉中后期以来儒学名士对孟子人格的情感认同有关 ,还有其家族门风的因素。而赵氏之后孟学的不兴 ,又与汉魏之际士人中盛行的“通脱”之风相关联 ,特别是当时的社会思潮与孟子思想中突出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大丈夫”精神无法相融。因此 ,汉魏之际孟子地位的沉浮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杨朝明 《管子学刊》2011,(3):34-39,2
孟子对孔子之道的把握和继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孔子与《春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孟子深受子恩思想影响,而子思则受孔子、曾子思想影响殊深。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必称尧舜”。孔子、孟子的社会理想建立在总结历史与反恩现实的基础上。孔子作《春秋》,深蕴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孟子进而表彰、称颂之,表现了他与孔子之间一脉相承的特性。孟子的《春秋》观,关乎儒家“道脉”。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五经     
孟子与五经,这里所论述的是指孟子与《诗》、《书》、《礼》、《乐》、《春秋》五经的关系,从中看出在孟子所处时代五经的面貌和他对五经的贡献。孟子为儒家大师,被后世称为亚圣,对五经是有相当贡献的。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相似文献   

14.
<正> 孟子是儒家的著名大师,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之一,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受到学人的重视。自汉以来,注《孟》者,疏《孟》者,汗牛充栋,层出不穷。以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集注》、清焦循《正义》、近人杨伯峻《译注》为最著名者。这些注疏为研究孟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系统研究《孟子》的著作,古代之力作,恐怕只有清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但该书实是借《孟子》之字义,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建国40年来,全面研究《孟子》的专著,如同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仅有  相似文献   

15.
三、孟子与礼“礼”字在《孟子》中出现65次,孟子引《礼》二次。《孟子》引《礼》2次:1、“《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晏,亦不...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所写成。朱熹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故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此好?”“观七篇笔势如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述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是,《孟子》  相似文献   

17.
孟子、庄子比较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先秦残酷的社会现实:孟子归因于统治者的暴政,庄子归因于统治本身;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孟子希望统治者行善政,庄子主张“无治”与“返朴”;关于个人修养;孟子注重外放性的“内圣”与“养气”,庄子则主张内敛性的“逍遥”。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一向与孔子一起被视为鲁文化的典型代表;春秋战国时代的齐、鲁文化有着许多不同的历史特征,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代表鲁文化的孔、孟与齐文化并没有什么关联,实际的研究工作对这一点也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齐文化和鲁文化是绝非截然不相干的。孔子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之  相似文献   

19.
刘欢 《孔子研究》2023,(6):66-80+158-159
在儒家所设计的人间秩序中,圣、贤、君子、仁(者)、士、大人、成人都具有理想人格的意义,圣人是最高理想人格,君子是次级理想人格,其余则反映了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不同侧面和程度,故而理想人格也属于一种价值体系,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结构。孟子的“圣人”观,整体上属于儒家的范畴,但亦表现出注重差异和多样性独特面向,这点可由孟子对“四圣”的评价、作为理想人格普遍化的“君子”所反映的不同人群的价值差异以及“圣”之不同层次区分等三个方面加以体现和证成,由此孟子寄寓在“圣”之理想背后的精神实质上是平等与超越并存。揭示这一张力,有利于开显孟子哲学尤其是与其有关的人或“自我”观念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郭畑 《孔子研究》2016,(5):104-114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主要是在古文运动的思想脉络中不断展开并最终获得朝廷肯定的,而其间士人对于孟子的解读也在不断转变。早期古文运动虽然认定孟子传道,但诸人实际上仍将《孟子》看作羽翼六经之作,并因古文运动的文学写作需求而重视孟子之"文",而古文运动对孟子最看重的一点,也是孟子升格运动获得朝廷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孟子的排辟异端之功。随着庆历之后新儒学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孟子之"道"的探讨日益深入,孟子在"治道"上的贡献和在性命之学上的巨大诠释潜能都不断得以凸显,孟子精于治道和善说性命的两面在庆历以至于宋神宗的这段时期内呈现出一段时间的分裂,直到王安石新学和理学都努力连接"内圣"和"外王",孟子的这两面形象才逐渐绾合。此时,孟子之于"文"的启发性、《孟子》乃六经之羽翼的看法逐渐淡出士人的视野,且士人对孟子排辟异端之功的评价也有所转变,孟子逐步趋于全面圣人化,并最终取代颜子成为"亚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