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探寻中国社会新出路的过程中,梁漱溟等新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认识出发,将"伦理情谊"融入团体组织,依新礼俗为规范,从义务本位确立"团体-个人"中的新关系,以相对论的伦理主义原则培育"团体-个人"中的新观念,以"人生向上"为目标建设中国乡村的团体生活。这种坚持以民族传统资源构建新社会的伦理精神,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因过度倚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而忽视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应有的现代转换,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陷入伦理本位主义的理论困境,在"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和培育中出现了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2.
吴柳财 《学海》2022,(6):31-40
差序格局并非描述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个体本位的社会形态,而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形成的一体本位的社会形态。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描述,背后暗含着中国社会特定的道德体系。充分阐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内涵,需要追溯传统丧服制度等礼学根源。丧服制度中的厌、厌降等特殊服制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体本位”的原则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机制。“一体之义”,特别是父子一体,是人们在扩展社会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人们“向外推”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内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中西方人生哲学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人生哲学的本位问题,涉及人生哲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的问题。人生哲学以什么为本位,展现着该人生哲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以知识为本位是西方人生哲学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重视知识在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2.认定智慧是一种主要的美德;3.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人生目的。以道德为本位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特征。这种人生哲学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人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要审慎地选择道德理想,不断提高生命意义,以达至善的目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西方人生哲学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也诱发了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西方的精神危机。而以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则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精神,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修养、崇尚道德的传统并由此增进了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但同时也遏制了科学的进步和个性的发展。因此,中西人生哲学应该并且能够相互补充。(日摘自《复旦学报》1992年第5期)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  相似文献   

4.
公德是公共行为的道德规范.公德建设能够推动法治建设.在中国,由于长期伦理本位传统的影响,公德建设滞后,影响了中国道德建设,也遏制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推动中国公德建设必须超越伦理本位传统,将公德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和发展方向?这是研讨现代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发表的《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以下简称《同步》)一文断言,“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或“伦理本位...  相似文献   

6.
王进在《改革》1989年第6期发表文章认为:资本主义的人本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它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它必然为一种新的以集体为本位的社会主义人本主义所代替。根据有三点:①这种人本主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而片面地强调“个体”,因而不可能对人的本质有正确的理解。②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个人为本位的资本主义人本主义不可能对当代世界的“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娜 《现代哲学》2013,(1):107-112
《论语》中,作为古代儒家伦理情感基础的“孝”,包含“孝”的道德本原性、孝与“父之道”、孝与“礼”、孝与体察父母之心、孝与“养”、孝与“直”及亲亲相隐等方面的义理.批判扬弃《论语》中的“孝”思想,对推进当今养老、敬老道德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袁祖社 《道德与文明》2002,(3):52-54,66
西部大开发实践活动的展开、深入 ,需要营造一种必要的“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呼唤一种为西部社会群体所需要和普遍认同的新伦理价值观念 ;这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基本精神 (个性追求、内在气质 )和集中表述应该是 :“生存本位”的新发展伦理价值观 ,即 :以发展求生存 ,以发展促生存 ;新发展伦理价值观所包含和要求的伦理规范及其现实践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博弈——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实现机制 ;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和谐——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理想目标 ;三是“社会”与“国家”的功能分殊——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作为一项保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利益的证据制度,以维护人性尊严为其道德基础.但是沉默权因其突出强调的个人本位,难以在以集体本位为核心道德价值观念的我国得到道德层面上的支持.我们应当在借鉴西方个人主义相关理论,对确立沉默权的道德合理性进行辩护,同时,也要从集体本位的视角,对沉默权限制的正当性做出解释.从而在伦理学的视域中理清行使沉默权行使的边界.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播问题备受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主要有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两种。本位传播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最基础的信息传播,延伸传播则是在本位传播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艺术各类信息的间接性和隐性传播。两者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延伸传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传播地域、传播内容、传播载体的延伸。延伸传播不仅能弥补本位传播弊端,充分挖掘传统艺术的各类潜在价值,而且能将传统艺术与异国元素巧妙融合,引领传统艺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当代伦理道德重构必然涉及传统伦理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开发、运用传统伦理资源,所涉及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有效转换如何可能?对这一前提问题的求证,既涉及到重新审查传统伦理的视域范围,也涉及到对传统伦理的实质构成内容、本质规定和价值导向的重新确认,更涉及到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转换的原则确立与方法探讨.此三者,构成本文讨论的基本内容,并企图通过这种讨论,为传统伦理资源的当代转换提供认知视域、价值原则和宏观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天人合德为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本体上的根据,这是道德价值的根本定位。其把道德价值定位于整体利益,就是定位于超越的绝对本位。这与现代伦理道德价值定位于人类个体利益一样,都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伦理道德的逻辑发展,必将从此引申出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和谐一致的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报刊上出现了所谓“个人本位”(或“个体本位”)的提法,有些文章是把它作为同“传统”的“社会本位”观念相对立的新观念加以颂扬的。所谓“本位”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些文章并没有讲清楚。但可以看出,大多不是在进行关于个人和社会的一般关系的理论探讨,也不是在论述作为建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的“第一原则”这  相似文献   

14.
指数研究起源于经济学领域,这一研究逐渐延展至社会、文化领域,现在我们正进入人文指数的积极探索与建构的时代。伦理道德发展指数研究区别于道德心理学与道德社会学,以一种哲学伦理学视角,将自下而上原子式的伦理道德科学量化研究与自上而下实体式的伦理道德哲学研究相结合。在哲学本体论上提出道德偶然性世界观,为伦理道德量化研究提供形而上的理论论证,道德偶然性世界观是一种“偶然—必然”逻辑,不同于在“必然中克服偶然”的“必然—偶然”逻辑,它强调在“偶然中建构必然”,从而为伦理道德量化提供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在伦理道德理解上,着力于发现世界听得懂、中国老百姓明白的共通式的伦理道德理解结构,从而为伦理道德发展指数提供更为大众化、时代化、可普遍化的理解范式。在具体伦理道德指数建构方面,提出“五维三态十要素”的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以“个体—家庭—社会—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主体与伦理共体为一级指标,以伦理道德的“实然、本然、应然”三态为二级指标,每个维度考察具有普适性、共通性、时代性的具体的伦理道德“十要素”。  相似文献   

15.
竹书《民之父母》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诗》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民之父母》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论语》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民之父母》的成篇,当在与《孟子》和竹书《五行》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相似文献   

16.
樊浩 《哲学动态》2007,(11):56-61
伦理道德是一种理性,是关于善的价值理性,这是道德体系的重要形而上学前提之一。但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如果仅滞留于此,那它便只能皈依于哲学的形而上学,而无法进展到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特点,是由理性继续前进,使之从人的思维中逸出,具有外化为现实的品质和能力。所以,道德形而上学体系逻辑地需要完成一次重大转换,即由“理性”向“精神”的辩证运动。这一转换的方法论实质,是由现象学思辨向法哲学分析过渡。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法哲学结构,由概念的两个辩证运动过程构成:由“冲动”向“冲动的合理体系”的辩证运动;由“‘冲动…  相似文献   

17.
略论《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子论兵,以“道”为先,本文从“安国”“保民”的道德价值观、“爱卒”“善卒”的人道情怀、“德”“法”并用的治军策略的“五德”为纲的将帅修养等方面探讨了《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从而说明,正是从战争或军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出发,孙子才能展开他那具有无穷魅力的军事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8.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9.
《易传》以孔子的易学观为指导,吸取《论语》、《孟子》、《左传》、《国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言说方式,提出“三陈九卦”说,对履、谦、复等九卦反复加以论述,将孔子“观其德义”的思想具体化,要求人们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防止和解除忧患的依据,对儒家人文主义易学观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模式是“家本位”的,即以家庭为本位,以家族为本位,是整合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家本位”以三种不同的形式进入到现代社会,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