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有对于”哲学“这门学科的整个研究”,“才是它的概念的发现”。(黑格尔,第6页)因此,从整体上对哲学进行思考,可以获得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最佳视野。马克思哲学观是对马克思哲学要义的本质概括,而马克思哲学要义是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继承、超越和发展。所以,要全面理解马克思哲学观,必须弄清马克思哲学要义以及它和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联系。一、马克思哲学要义是对西方形而上学历史和逻辑的衔接所谓历史的衔接,是指西方形而上学的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产生马克思的哲学;所谓逻辑的衔接,是指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西方形而上学的特…  相似文献   

2.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 ,阿多尔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 ,主张“把马克思叫做形而上学家”(阿多尔诺 ,第 14 - 15页 ) 。 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 ,如海德格尔等 ,则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第 6 8页 ) ,马克思哲学与其他的西方哲学流派如尼采哲学并无本质区别 ,充其量只是在形而上学的模式下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 ,但仍是一种形而上学。这种观点也同样存在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中。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学院派” ,坚持用各种现代西方哲学理论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本体论来“诠释”和“重建”马克思哲学 ,一些人甚…  相似文献   

3.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7,(4):107-112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转向现代形态。“知识形而上学”是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逻辑主线。近代知识论企图为“知识”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现代分析哲学、诠释学虽然否定了知识论的这种妄想,但他们仍企图通过语言和诠释为知识找寻一种深层的根据;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则在知识异化形态下引发了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追问,其实质是追问知识的价值问题。这一逻辑转换召示了哲学对科学知识更全面、更合理地把握和理解,召示了哲学向时代敞开。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强以华在所谓“传统形而上学”的范围内,康德实际上已发动了一场革命,其影响直接波及现代西方哲学。只有清楚认识了这场革命的内容和重要作用,才能对康德哲学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一、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前提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它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性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形而上学(即他所谓的“第一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有的有”)或存在本…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罗光的《生命哲学》为文本依据,侧重中西文化比较,探源传统经典价值和追溯宗教本质,试图解决宗教神学、传统哲学与信仰价值之间何以平衡的问题.罗光的生命哲学体系是从建构本体论说和逻辑结构两方面对中国哲学进行古典理性和创造性的诠释,把“存有”带人中国传统哲学的关注视野,通过理性自觉,在天主神学和儒家伦理的比较视阈下,对传统哲学范式进行逻辑建构,从理性路向探寻中国的形而上学和与现代接续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形上之道”与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两者都是对超经验的形上事物的研究,但是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可通约的区别:“形而上学”是着眼于从认识论求“真”的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自然本体论的“知识”,即“自然形而上学”;而中国的“形上之道”更多地表现为求“善”的内心体验式的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即“道德形而上学”。产生区别的内在原因是传统西方以“主客两分”为特征的理性传统与传统中国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德性传统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重要问题,牟宗三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度思考。他区分了"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与"实有形态的形而上学"两种类型,进而将道家的形而上学归入前者,将儒家的形而上学归入后者。然而综观其论述,会发觉他对"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之概念意涵的阐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清晰与不一致。通过对此概念的梳理和厘清,我们有理由认为儒家的形而上学也应归入"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并且质言之,他自己所构建的形而上学应被视为更具现代性特征,也更为圆融的"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可以说他的这一构建不仅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新的言说方式,也为世界哲学的形而上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新资源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着久远的经典诠释的传统,虽然它与西方诠释学的内涵有所差异,但通过解经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却是中国先哲的传统。如何借鉴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开展中国经典诠释研究,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思想智慧,从而深化和拓展中国哲学研究,让传统经典成为学术理论创新和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这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它颇受学术界的关注。2005年12月15至20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会议暨郭象著作研读会”就反映了学术界对以上课题而进行的新思考。在中…  相似文献   

9.
分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的一般性质分析哲学的观点一般地说,分析哲学是把“语言分析”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各种现代哲学的总称。但是,它并不是有关语言学的东西。它时常被人认为是方法,而不是综合性的哲学体系。这意味着分析哲学的课题在于探讨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批判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看来,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的争论和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语言的误用。因而,“以语言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就成了分析哲学的主题。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的来由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因此,“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净化”。也就是说,“一切哲学都是语言的批判”。可以说,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学科及知识体系之建立,是在近现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和冲击下,由中国传统的“经学”“子学”玄学“理学”等表现形态转型而来。对这一从中国传统思想系统到现代哲学学科转型过程的探讨,不但有助于深化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关系的研究,也对当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2019年9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创建的新理学体系,是现代新儒学思潮重建哲学本体论的一个重要逻輯环节。新理学对本体论的重建,就其思想来源说,一方面是对儒家哲学、特别是对宋明理学形而上学传统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对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特别是对维也纳学派拒斥形而上学的回应。用冯友兰的话说,新理学“是接着中国哲学的各方面的最好底传统,而又经过现代的新逻辑学对于形上学的批评,以成立底形上学”。对于冯  相似文献   

12.
陆杰荣教授所著《形而上学与境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下引仅注页码)一书集中研究了与时代特质和问题相关的三个重要哲学范畴:形而上学、哲学境界和真实性问题。在围绕这些问题的多重讨论中,始终隐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时代性诘问:究竟什么是真实的生活或生活的真实?这是一个扑朔迷离而又深度模糊的理论难题,该书力图以哲学的方式来厘清并回答这个问题,表现了作者面向“事情”本身的哲学追求。纵观作者的思考轨迹,本书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形而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建构当代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二是对…  相似文献   

13.
前期西方科学哲学是作为传统哲学的对立面出现的,一概否定“形而上学”,强调科学和科学方法的唯一正确性。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基本形成的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则企图构建一个永恒的科学知识模型,以便把“形而上学”从科学中彻底驱逐出去。但不久就发现这类静态模型很难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身的性质相一致。卡尔纳普也承认他们的观点是在马赫、罗素和维  相似文献   

14.
金岳霖作为系统引进西方现代逻辑的第一人,最早将逻辑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体系的研究和建构过程之中。他从批判传统逻辑入手,运用西方数理逻辑成果,探究演绎推理的形式化系统,构建以“道”为最高范畴的中国现代逻辑体系,论证逻辑系统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界性逻辑方法论。他的逻辑方法形成于对中国近代文化革新、哲学变革的回应和对西方现代逻辑的吸纳,既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民族情结,又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理性借鉴,具有贯通中西而又超越、创新的特质。一、力促逻辑分析与中国哲学的融合逻辑学对中国学术思想产生…  相似文献   

15.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形而上学作为后起的文化价值直接借鉴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精髓,故一开始就被纳入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框架之内。在这一框架内,东正教维度下的俄罗斯形而上学凸显了哲学的批判功能,彰显了自身的独特性,积极地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带来的困境寻找出路。这种富有俄罗斯民族内涵的形而上学,产生于它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关注,从宗教体验和信仰出发,通过生命的内在直觉走向最高境界,试图对人的本性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表达。俄罗斯形而上学以本体主义的倾向性克服了思维与存在的脱离,以内在精神的完整性和理想性打破了理性崇拜对完整的人的撕裂,使生命获得拯救与尊严,为当代形态的形而上学的构建注入精神的动力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一、认知与问题:哲学的起源西方传统哲学的起源学说,以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惊异”说为代表。在亚氏看来,哲学是一种纯学术,哲学的起源无任何实用的目的,“哲学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①亚氏实际上将哲学当作对自然的认知,当作对自然的原理和原因的寻求。因而“惊异说”也可称为“认知说”。与亚里士多德以自然为对象,以寻求知识为目的的哲学起源学说不同,杜威从文明史探讨哲学的起源,认为:“哲学开始于对生活呈现的困难的深刻而广大的反应。”②这是典型的哲学起源“问题说”。亚里土多德的“惊异说”实际上将哲学当作…  相似文献   

18.
运用“理性”概念来诠释先秦哲学的确有助于揭示中国思想的特点,但同时也揭示不同学者对此概念运用的任意性。无论是葛瑞汉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理性论辩的宣称,还是陈汉生对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理性”概念的断言,都仅仅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西方对“理性”的传统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东西方的相应经验。这一解释模式所揭示的,不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恰恰是西方概念体系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哲学诠释的传统有密切关系,王弼和郭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时期,自此以后,以较完整的经典注释的方式阐发思想家的哲学体系就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朱熹、王夫之是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高峰,牟宗三则是这一传统的现代代表.本文认为,西方诠释学从原则上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系重构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和论证,但西方诠释学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哲学的诠释传统,中国的哲学诠释传统的典型形式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进行哲学体系的建构或重构,打破了西方诠释学理论所说的"诠释的循环",从而构成了对西方诠释学的一种挑战,回答这种挑战就可以丰富和发展诠释学理论,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于理解和说明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20.
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想对历史的重视,史学发达并承担了哲学的功能等等。叶秀山先生提出的“朝阳”和“落日”的隐喻,指出当面对正午时刻的西方哲学时,才出现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这个问题,而在当今西方哲学的落日时刻,中国哲学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希望,落日也意味着玄思和重生,至暗时刻背后蕴含着未来的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