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山石经的拓印与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为了保护《房山石经》珍贵的经版,文物界、佛教界和北京市有关部门于今年9月9日在云居寺举行石经回埋仪式。中国佛协早在本世纪50年代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房山石经》进行发掘、拓印、整理、研究。为了使广大读者增进对“房山石经”的了解,本期特重新刊登黄炳章先生的这篇文稿。房山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75公里房山区境内。房山石刻佛教大藏经,简称房山石经,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伟大宝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一、刻经缘起Y石刻佛教经典始于北齐时代,如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汕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祖徐山的《般若…  相似文献   

2.
房山石经与《契丹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音》1981,(3)
一、石经之肇始我国之有石经,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在辟雍里安置石碑,把儒家几种重要经典镌刻于上,作为定本,使读书人可以传抄;如文字有出入,亦以此为正。当时所刻被称为“熹平石经”,计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七部。后至曹魏又有“正始石经”之刻。儒家刻经也影响到佛教徒。在北齐时代,山西太原风峪刻了《华严经》,山东泰山经石峪刻了《金刚经》,徂徕山刻了《般若经》,河北武安北响堂山刻了《维摩诘经》、《胜鬘  相似文献   

3.
前几个学期,我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担任了《佛遗教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和《心经》等六部经论的教学,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上学期,我开讲鸠摩罗什所译的三卷本《维摩诘所说经》(以下简称《维摩经》)。罗什的译本比其他几种译本要简明流畅。它优美的辞藻、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深为广大佛教徒所喜爱。在历史上,《维摩经》是一部很受社会欢迎的佛经。晋代名僧支敏度说,此经乃是“先哲之格言,弘道之宏标”,“厥旨幽而远”,把  相似文献   

4.
贺捷 《中国宗教》2023,(2):64-65
<正>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许多摩崖石刻的书法精美,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摩崖石刻,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道教文化是古代摩崖石刻的重要内容。道教摩崖石刻记载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金刚经》现存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笈多、玄奘和真谛等六种汉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是《金刚经》的第一个重译本。因为有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译经巨匠的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被看作是与鸠摩罗什差异不大而无新意的译作。但通过梵汉对勘与同经异译的比较可知,鸠摩罗什译本表现出明显的归化翻译特征,菩提流支的译本则表现出相对较为明显的异化翻译特征,在翻译上尊重佛经原典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保存了印度文化的特征,务求译出与佛教教义及礼俗相关的内容。菩提流支译本已经对鸠摩罗什的归化翻译方法进行了修改,这种修改得到了玄奘的认可与承继。  相似文献   

6.
三十二分的《金刚经》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950年出现,明朝之后成为官方格式,但民间可能不特加书写三十二分的标题。佛陀讲授《金刚经》时本来就没有分,佛经最初本身结集书写时也没有特意照顾到这一点。《金刚经》最早是用印度梵文写成的,5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始有汉文译本,以后又相继出现藏、蒙、满、和阗、回鹘、栗特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本。  相似文献   

7.
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保存在座落于北京西南房山区石经山的云居寺。这部石经始刻于公元七世纪初叶的隋代,历经唐、辽、元、明各代,绵廷一千余年,镌刻不断,共有大小经版14278块,刻佛经1122部、3572卷。像这样大规模地刻造佛经,历时如此之长久,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上都可称得上一件罕见的壮举,堪与闻名寰宇的敦煌石窟相媲美,因而房山石经被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誉为“北京的敦煌”。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特别是研究佛教历史和典籍的重要资料,也是世界一宗宝贵的…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6,(1)
一、石经的缘起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经籍,简称房山石经,隋代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伟大宝藏。我国佛教石经,创始于公元六世纪的北齐时代,分布在山西、山东等地,其中以唐邕在河北省武安县北晌堂山所刻《维摩诘经》、《胜鬘经》等几部大乘经典最为著弥,并留下了《鼓山唐邕刻经铭》。《铭》文称:“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他认为纸帛书经,易于毁灭,刻经于石,则可久存。这对后代大规模刊刻石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佛遗教经》是佛经的一种,内容讲的是释迹牟尼佛即将辞世时留下的遗嘱。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86年,到现在已有2482年左右的历史了。佛祖80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入灭。他的徒弟便将这份遗嘱记录、整理,流传为一部佛经。后经中国南北朝时后奏高僧鸠摩罗什翻译过来,又经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手写。法帖原件藏于历代王朝秘府,清代中期始有石刻本。以法帖中附录的清三人题记为证。但因原刻石不知为何在清代中后期丢失,原石拓后来流落到日本,所以我们国内很少流传和著录,《佛遗教经})的秦译原文也因此未能普遍流传了。古代书法家…  相似文献   

10.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河西两大译经集团,河西僧侣多人多次担任佛经主译,译经风格以直译为主要特征,所译佛经几乎囊括了佛教各部类基本经典。河西佛经翻译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徐学标 《管子学刊》2012,(2):119-122
古今学者关于“篆书名实”问题的观点,均存在难以自圆其说之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秦《泰山刻石》风格作为篆书标准,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使然;《泰山刻石》作为秦篆形态之一种,其风格的产生与铭石书的特殊社会功用,书写载体及工具的性能等密切相关,其线条与结构形态均非毛笔自然书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尽管《血盆经》是起源于中国的佛经,但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广泛使用。本文将讨论血盆思想和《血盆经》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血盆思想的特征和意义,以及明清时期在宝卷中出现的《血盆经》。  相似文献   

13.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14.
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据僧肇《注维摩诘经》的罗什译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鸠摩罗什(344—413年)是中国后秦时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学者。他从后秦弘始三年(401)到长安,到弘始十五年去世,前后11年多时间,共译佛经35部...  相似文献   

15.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16.
余玲 《法音》2022,(3):5-11
<正>东汉永平年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应邀驮经至洛阳白马寺,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大约有三百余卷佛经陆续传入并译出。这场以汉明帝夜梦金人而发起的闻法求经之旅,声势浩大而历时绵长,俨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宗教文明互鉴史上的一大盛事。但时至今日,在译介至中国境内的众多佛教经籍中,绝大多数梵文原典已经散佚,现有可资对勘之梵文原典的经文唯存九部,其一即是《楞伽经》。《楞伽经》的梵文原本为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房山云居寺石经,简称"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605)年间,为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刻大藏经,有"北京的敦煌"之称.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经典用纸帛写成,每遭"法难",不易保存.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三武灭佛"的悲剧,对佛教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静琬时期已经过两次灭法事件,他深感佛经保存的不易.隋统一中国,文帝杨坚笃信佛教.静琬生当其时,遂发愿刻造石经.据明人所著《帝京景物略》载:"慧思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密封岩壑中."其"座下静琬继承遗愿,刻经以石,以备法难,可充经本之用."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8,(3)
房山石经是隋、唐以来连续一千多年沿刻的一部佛教经典,它的前一部分是唐金仙公主施送的唐代官方写校的佛经卷子;后一部分是用辽代刻印的《契丹藏》。在今天这都是绝世不传的善本书籍。它一直秘藏在房山石经山藏经洞和山下地穴中,始终未曾经过  相似文献   

19.
一个晨曦微露的早晨,宋太祖赵匡凰早早地就离丹了寝殿,来到书房之中,沐手焚香,认认真真地诵读起《金刚经》来—这部佛经,是他自己毕恭毕敬地书写下来的:他讨厌那种千篇一律的刻本“印刷体”,而宁愿一笔一划地亲自来恭录出这部著名佛经。晨起诵读手书的《金刚经》,这是他多年来生活规律了,满朝文臣武将,居然没有一个人知晓皇上的这个“秘密”。但今天却不幸被一个大臣撞见了。那位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奏事心切,闯入禁中,看见了皇上面前未及掖严实的《金刚经》,一时愕然:他从不知道皇上读佛经。君臣相视,不禁尴…  相似文献   

20.
目录学苑一奇葩——佛经目录学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目录是我国古代目录学苑的一束奇葩 ,它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曹魏时朱士行的《汉录》 ,到清代智旭的《阅藏知津》 ,佛经目录源远流长 ,数量众多 ,蔚为大观。梁启超所著《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统计的佛经目录为45种 ,我国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统计到的佛经目录多达75种 ,实际上佛经目录还远远不止这个数。佛经目录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的朱士行的《汉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宗教篇 :“第一部总录 ,殆为魏僧朱士行之《汉录》矣。”目录学界认为 ,汉初杨朴的《兵录》为我国专科目录之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