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我对"散步"一词有着本能偏爱,多年前逛书店,一眼瞅见封皮上有"散步"的两册:宗白华《美学散步》,卢梭《一个孤独者的散步》。二话不说捧回家,果然好书,极好的书。我热爱散步的人生,信任散步的产物。好的灵感、音符、情愫,就像蚂蚱藏在你的途中,会突然于草丛中跃出。什么情况下,漫步会成为城市的主题?人会心甘情愿地安步  相似文献   

2.
有一天,我在敦化南路散步,突然有人从背后追上我,她一面喘着气,一面说:“请问,你是林清玄吗?”我说:“是的。”她很欢喜地说:“我正想打电话到出版社找你,没想到就在路上遇到你。”“你有什么事吗?”我说。“我……”她欲言又止,接着鼓起勇气说,“我觉得,我还没有学佛以前很快乐,现在生活却过得很痛苦,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然后,我们沿着种满松香树的敦化南路散步,人声与车流在身边奔跑,有时我感觉这样看着不知从何处来,又要奔向何处的车流,总像是在看一个默片电影的段落,那样匆忙,又那样沉寂。我身边的中年女士向我倾诉着生活与学佛…  相似文献   

3.
在我原先上班的那家公司,人际关系很复杂,谁也不服谁,可谓人才“挤挤“,谁也不容谁,互相敌视,上班像是去报仇,很不开心。不久,换了一个新经理,姓王。王经理第一天到任,就把我们全体员工召集起来,开了个会,他笑容可掬地说:“对不起,我年  相似文献   

4.
时下有不少漂亮女人,她们的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她们的口号便是:“我是我自己的,只要我愿意,我想跟谁就跟谁!”那么,这些漂亮的女人们最终到底会属于谁呢?  相似文献   

5.
湖水     
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陪同他的学生到郊外散步。当他们来到湖边时,苏格拉底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学生们:“你们谁能说出这湖里共有多少桶水?”  相似文献   

6.
生活的惯性,让人有时不想打破已有状态。 天阴沉沉,像谁欠了它债似的。我和妻子没管这些,依然在晚饭后到老地方散步。说是老地方,其实不过是刚修好的柏油路,一头接着高速路的出口,  相似文献   

7.
正在江南,无论什么季节,我们都要不厌其烦地出演“和雨不期而遇”这个片段。有时候,一件雨事还未晾干,另一件事就又要被雨淋了。以至于,生活舞台的背景上,永远弥漫着这挥之不去的烟雨。想说的,是那个时期里,一件被雨打扰的往事。初恋吗?应该不是,因为花的心,一直藏在蕊里,自始至终都未曾抛头露面过。彼时的我们,只是非常内敛的,做着一种貌合神离的朋友。那天,我和他相约着,去操场散步。至于谁先提议的,我记不清了。总之,那是我第一次无所事事地和一个男生走在一起,感觉很怪异,也有点儿美妙。两  相似文献   

8.
我是谁?     
叔本华早晨常到公园去溜达,有一天,他正在园中漫步、沉思时,迎面遇上一个小孩,小孩好奇地望着他,然后抛出一句话:“你是谁?”叔本华从沉思中抬起头来,愣了片刻,对小孩说:“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将无比感激、受用不尽。” 这则小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哲学大师长久以来被“我是谁”这一问题所困扰。虽然自古希腊时人们就将  相似文献   

9.
冯源  苏彦捷  张莉 《心理科学》2006,29(3):757-760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一直有争议,本文从行为实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发现:3岁以前的儿童表现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特征,对他人比较宽厚;3岁到4岁之间随着心理理论的增长,表现出道德水平下降,心理理论和道德水平两者之间出现交互作用。5岁以后的儿童由于心理理论的逐步完善,显现出越来越明确的“镜子行为”,即: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谁对我不好,我就对谁不好;原有的善性被外界恶性刺激掩蔽。  相似文献   

10.
黄幸平 《天风》2009,(6):62-62
(一)都不如我 一棵树长得很茂盛。 叶子说:“我青翠美丽,谁都不如我!” 花儿说:“我鲜艳芳香,谁都不如我!” 树枝说:“我柔软多姿,谁都不如我!”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上文化交流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文化交流是一种主体际的交流。主体际性表述“我”与“你”、“我”与“他”或“她”以及“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文化造就了一定形态的“我们”的群体,而文化交流发生于作为不同群体的“我们”与“我们”之间。于是乎,探讨自我和主体际性的问题就与文化交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自我”便成了这一系列问题中首先要说明的概念。对于什么是“自我”,初看起来是最自明的,其实最深奥。谁不知道他自己的“我”呢?谁须臾能脱离他自己的“我”呢?谁说话和行动时没有这样的一个“我”在主持…  相似文献   

12.
春来草自青     
户外散步的时候,霰雪飘零,轻轻沾在我的黑外套上,就像是白毛衣起的球,绒绒的。冒着微寒,我在青砖铺就的人行道上,放慢了脚步。在我的右手边,是一带雕花  相似文献   

13.
陪妻散步     
和大多数文友一样,白天的我总是忙于工作及必要的应酬,而晚上又总是“爬格子”,敲键盘,且往往要到深更半夜才能让疲惫不堪的眼睛“公休”几小时。由此陪妻散步聊天的时间自然就被侵占了。好在妻子习惯了这种“互不干涉内政”的生活方式,从而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我想)。每晚她做完该做的事后,便倚在靠背上或看书或打  相似文献   

14.
放下与执著     
几位老友,不常见面,见了面总劝我“放下”。放下什么呢?没说,继续劝我:“把一切都放下,人就不会生病。”我发现我有点儿狡猾了,明知那是句佛家经常的教诲,却佯装不知。佯装不知,是因为我心里着实有些不快。何致不快呢?从那劝导中我听出了一个逆推理:你所以多病,就因为你没放下。逆推理中又含了一条暗示:我为什么身体好呢?全都放下了。可谁料,一晚上,主张放下的几位却始终没放下几十年前的文革旧怨,那时谁把谁怎样了吧,谁和谁是一派的吧,谁表面如何其实不然呀等等。  相似文献   

15.
最近看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整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的口气讲述的,而这个“我”则是一只可爱的小狗“雪龙”。“雪龙”以它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家庭画卷:男主人、女主人、一个儿子、一只“雪龙”。男主人对“雪龙”呵护备至。经常让“雪龙”吃到美味的火腿肠,是“雪龙”眼中的大帅哥(谁对“雪龙”好谁就帅,哎,“雪龙”要这么认为我也没办法)。女主人没多久就远走异国。随后男人拖着儿子和“雪龙”艰难地生活着(谁让他炒股老是输呢!),“雪龙”表示可以不吃火腿肠也紧随男主人左右,可儿子经不住异国母亲的物质诱劝,毅然决然离开了男主人。伤…  相似文献   

16.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堂、李鸿章等名臣。他有着精明独到的判断力,常常能慧眼识英雄,为朝廷发掘了不少的人才。某次,李鸿章带了3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3000步的习惯,所以那3人就在一旁恭候。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3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3个人我都看过了,第1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2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3个人双目注视…  相似文献   

17.
圣母圣心     
什么沉沉肩上横?什么重重压在身?谁指茫茫人生路?谁怜芸芸众生魂?每当哼起小时候从父辈那里学到对唱的“盘歌”,就想起祢勇赴义难时踉跄于路上的情景,仿佛听到此起彼伏的鞭声,抽打在祢身上是多么难以言状的隐痛。祢急促而微弱的声音明明就再呼唤,穿越时空,翻过岁月的峰岭奔涌而来,就在我的眼帘之下,就在我西装革履的华衣之下,就在我捂着美味不舍放下的双手。我赶忙换眼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时日,我的心流浪到哪里去了。对于这一切我都曾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明是一滴滴鲜红的血液再次涤荡我的罪恶,强忍着,再忍耐着,欲寻找什…  相似文献   

18.
自我     
不知哪根神经错了位,突然奇怪地想起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谁呢?我是我,废话;我是自己,不全;我是自我,对了。为啥对了?因为,“我”具有社会属性,是历史的社会人;“自己”具有自然属性,是生物学上的自然人;自我,才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是“自己”与“我”的融合提升。所以,要勇于解剖自己,学会爱护自己,努力战胜自己,尽力超越自我。勇于解剖自己,委实难能可贵。解剖自己,贵在自知,贵在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自己当作金子,就有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就有让众人踩成一条道路的欢乐。在大庭广众之下越接近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越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营需要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发展.有人认为,竞争就是争夺市场份额,相互之间见个高低,分个胜负,例如降价,你要是降五毛,我就降一元,谁也不让谁,酣斗不止,其结果往往是大伤元气,两败俱伤.1984年,香港的“百惠”和“惠康”两大超级市  相似文献   

20.
在西城漫步的路上,遇见一位高高大大的男青年。他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包老师,新年好!”我一边礼貌地回敬,一边在脑子里搜索:他是谁?当然不能让他觉察出我的犹疑,否则就太不礼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