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玉明  戚俊杰 《管子学刊》2002,(2):50-56,80
墨子的战略防御思想涵泳广泛、深邃宏富 ,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墨子是伟大的人民思想家 ,其思想与行为都是为着国家与人民的。他反对诸侯国间的掠夺战争 ,渴望和平 ,主张“兼爱”、“非攻”。然而 ,美好的理想虽然是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升华 ,它对于那些饱受苦难的人们也不能不生成巨大的魅力。不过 ,理想不等同于现实。墨子反对“不义攻国” (《墨子·非攻下》 ,下引此书只注篇名 )的掠夺战争 ,而战争的频仍却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墨子不仅具有美好的理想 ,渴望和平 ,主张非攻 ,而且更能…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他有很多伟大的科学论述和技术发明,又有不同于先秦其他诸子的教育理念。分析、研究墨子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科技教育工作有良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战国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他提倡普遍平等的、实用的、专业的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强调道德和环境的重要性,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都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墨子思想为代表的技能教育思想是先秦诸子教育思想中的别类,尤以军事体育教育见长。尤其对于技能训练和器械创制在军事竞技理论认识与实践运用,体现着显明的科技制胜意识,在中国古代的竞技意识当中闪耀着异样的光彩。我们今天认识墨子这一思想,有利于校正当前体育教育过程中一些行为偏差,深化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素质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鹿建柱 《管子学刊》2006,(4):94-96,112
墨子是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却是一位卓越人物。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强国谋略、治世之法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所提出的以“兼爱、非命”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学说可与儒家学说“仁义、礼乐”相媲美。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墨子背景谈起,着重论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与“节用”的经济学说和“兼以易别”、“禁恶而劝爱”的政治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作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子伦理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忠德观念.挖掘墨子忠德内涵,不难发现其中既包含有做好分内事的忠于职守,也包含有爱民谨忠的君主之忠,还包含有过必谏的臣子之忠.此外,墨子忠德观具有独特的思想特质,其忠德思想来源于尚同尚贤的国家学说,并以天志明鬼为其道德立法依据,凸显忠信相连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从君惠臣忠的双向度向事上竭忠的单向度忠君倾向的转变.去粗取精,对于墨子忠德观的当代价值,应在客观评判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其竭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的职业操守,践履承诺的诚信意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注入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墨子的非乐主张,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的基础上的。相比之下,儒者对墨子的批评,倒像是一种立场批评,而不是逻辑反驳。现代学人评价墨子的非乐,也大都用一种立场批评的方法,而不对其论证进行逻辑分析。其实,墨子的推理,是严密而有效的。而且,对于这种建立在严密逻辑论证基础上的主张,不管听起来如何奇怪,也应从逻辑的角度去破解,而不应当只是进行立场上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墨子思想以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可以为我们解决家族制企业面临的文化困境提供有益的借鉴。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兼爱"思想应成为家族制企业文化转型的核心价值目标;"尚贤"是家族制企业文化转型的重要立足点;另外,墨子思想及其本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管理者自我完善的楷模。  相似文献   

9.
杨丽娟 《学海》2003,3(3):190-193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出现 ,标志着国际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 ,并日益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秩序。本文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生存环境 ,论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有关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思想 ,并提出通过建立国际新秩序等途径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墨家哲学是功利主义是中国哲学界八十多年来的主流观点。郝长墀曾撰文否定了这个观点。他的论证依赖于两个观点:(1)功利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2)墨子以他人为中心。如果郝长墀的翻案成立,显然是对中国哲学史研究非常重要的贡献。这里并不质疑郝长墀的结论,只是试图证明郝长墀对功利主义和墨家哲学的诠释有待商榷。首先,功利主义者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其次,墨子也不是以他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墨子提出的“天下之人皆相爱”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的今天,面对日益盛行的个人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或国家至上主义,面对一切湮没在利害关系之中的无情无爱世界,面对各种犯罪、恐怖活动和局部战争,以墨子的兼爱理想为旗帜,建立“强不执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敖(傲)贱,诈不欺愚”的制约机制,构建动态的世界和谐,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和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试图阐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对构建当代世界和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非常崇尚实用和功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事物、一切行为的标准。墨子这种功利思想,对其语言观、修辞观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墨子认为,言谈辩说具有强大的社会功用,人们要重视辩说、谨慎言语;要以有利于国家、百姓为准则,注意言说的时机、场合、对象,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酌情修饰,“先质后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主流文化的汲取、民间社会的传承和在近代启蒙思潮中的短暂“复兴”,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历史流布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认为墨学虽然在思想史上中绝了 ,但墨子的伦理思想仍然通过一些易被忽视的载体 ,由显到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相应的社会作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要走出困境 ,需要重建新的道德文化结构 ,而将道德精神与现实功利统一考虑的墨学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非乐是墨子音乐美学的核心,是在反对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和政治工具作用的斗争中产生的。墨子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否定音乐的审美价值,而在谴责贵族奢侈的音乐享乐方面,的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的说来,墨子对音乐的观点,从根本上忽略了音乐更重要的积极的一面。他蔑视现实生活中人民对音乐的需要,以及他们在音乐发展上的创造与贡献。墨子的非乐,是其节用原则的应用,是出于一种实用功能的认识论,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玉明 《管子学刊》2009,(1):100-104,128
细读《墨子》,可感到墨子的一生,是执著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的一生。这主要表现为:渴望和平,反对不义之战;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实现社会和谐;欲天下得到治理,为政必须“尚同”;修身、治家、治国、治天下乃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在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为墨子的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及其理论建树提供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6.
功利论的理论框架由英国哲学家边沁于18世纪后半叶创立,其基本特征是:苦乐感情是人性或道德的基础;苦乐的精确计算和道德上的善恶评价密切相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其功利原则,同时也是社会道德标准,决定着个人行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是天主教会迈入现代世界发展潮流的里程碑,深刻改变了罗马教廷在国际关系中的外交趋向.后梵二时代的教廷以崭新的姿态成功回归国际社会,并完成了国际外交身份建构.教廷以其活跃的外交实践在国际社会获得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虽然教廷不愿意其宗教性定位被政治化,但其独特的外交目标、利益取向和外交特征却仍值得从政治学角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系年》中两处记载有助于墨子行年问题的探讨,其一,年代在三晋攻齐(公元前403年)之前"陈子牛之祸",可与《墨子·鲁问》的相关记载相联系,由此可推断墨子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几年仍然存世;其二,《系年》记载有楚悼王时期的"鲁阳公",楚国鲁阳设县不晚于公元前401年,墨子南游楚国、见鲁阳君的年代应该在此之前。由此对学界已有关于墨子年代的探讨进行述评,并对墨子行年问题进行补论。  相似文献   

19.
墨子以“天下莫若身之贵”阐释了生命存在的伦理之义,并从“生,刑与知之处”的知性统一的视角,表达了对人之为人的自在与自为的“生”之内涵的洞察与感悟。这种感悟既是人之为“生”的一种道德境界,也是对人的“生生之道”在伦理意义上的孜孜以求。墨子对“生”的追求强调在普遍意义上的德性之欲,故而以“兼爱”为机制,在“兼”的社会化过程中来表达对“众之生”的尊重。所以,“兼爱”是墨子实现“贵生”的伦理设计,“兼”体现了墨子对人生关系、社会关系应该如何的一种德性之约,确切地说,“兼爱”是实现“贵生”的社会道德要求,更是人何以“贵生”的一种伦理手段,此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建设有借鉴之功。  相似文献   

20.
墨子"节用"在经济理论上可比拟于西尼尔的"节欲论",但与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在内部缺乏有效的动力和约束条件。因此,墨子"节用"只能"俭而难遵"。而从制度变迁所需具备的三要素角度看,它也仅具备其中一个,所以,墨子"节用"最终只能沦为一个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