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明代四十三代天师所著的《道门十规》,我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道教徒,在学道、修道、弘道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一个“诚”字。“诚”是修道之基,也是为人之本。道教历来都非常重视。《西升经集注》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诚为首。”显然,这是强调“诚”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道教还对人类社会提出了“诚”的要求。《道德经》第十九章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意是说,人与人应以诚相待,不要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这样就不会有盗贼,社会就会太平。其经又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2.
2003年8月25日,上海社科院教授陈耀庭应嗣汉天师府主持张金涛的邀请,专程自千里之外来到天师府,向天师府全体道职员工讲授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写的《道门十规》。陈耀庭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朴素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张宇初天师撰写《道门十规》的历史背景和明初道教组织的基本状况以及张宇初作为掌管天下道教的领袖,对全国道教徒的殷切期望。接着,又逐章逐句地讲授了《道门十规》主要思想、基本内容以及在当代继续学习《道门十规》的深刻意义。通过这次学习,嗣汉天师府道职员工进一步增强了祖庭意识,精神风貌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学… 相似文献
3.
张宇初不仅是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地位煊赫,而且其思想也非常深刻,对他的思想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在占有大量的资料的情况下,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其思想进行了研究,并把他放在美学发展史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这部充溢着智慧神光的“兵学圣典”已被视为“企业最优秀的教科书”,探寻这部圣典中的精髓思想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借鉴是一项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工作。近读新千年元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青年学者程美秀同志撰写的《孙子“十胜”思想与现代企业制胜》一书,得知这项工作的确有人在踏实地做,在认真地做,在默默无闻地做。 相似文献
5.
根植于中华沃土的道教,承传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思想,在其教义思想中,蕴涵着人对自然环境、生态体系、生命组织的深刻理解,对宇宙天地、山川大地的无限崇拜,对所有生命物体的至诚热爱,对人类作用地位的冷静思考,对万物共生共荣的神圣憧憬。从历代哲人深邃的天人之辨,到众多仙真洒脱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蕴含着以道为中心的丰富管理谋略思想,“无为”的管理原则,以弱胜强,后动制敌,以退为进以及欲夺固予等构成了独特的管理谋略。集中体现在清静致虚,弱柔处下的经营谋略;无为而无不的管理制胜谋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用人谋略以及以退为进、欲夺固予的竞争谋略,对现代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的领导心理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思想的重要精髓,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儒、佛、道思想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涉及领导者的品质素养、人际关系等现代领导心理的一般范畴,还特别从可操作性的层面提出了“无为而治”、“如啬行政”、“图难于易”、“抱一为式”等实现高效领导行为及效果的有效途径,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柔胜刚”、“不居功”、“少私欲”、“去巧智”、“少政令”等领导力得以保持的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充分展现了道家领导心理的独特魅力与思想精华,对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及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其进行现代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圣经》就像一把钥匙,一把开启西方文化的钥匙,通过阅读原版《圣经》,能从宗教、历史、文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哲学等方面更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更为准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具有终极灵魂的地位.对刘咸炘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论,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的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的特殊作用.刘咸炘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的要害,又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十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十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的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的思想武器.从<推十书>对<周易>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炘先生崇奉老子的"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的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的老子,刘咸炘先生笔下的老子已经将儒家的仁义包容在道家的"道"之中了,老子的"静为躁君"与儒家的"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的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十书>重要的关节之处. 相似文献
10.
11.
道、心、性是中国道教探讨的主要问题.天师道自建立伊始,就对此进行了关注,但真正十分系统地阐发,却是在儒释的影响下进行的.隋唐以降,在儒释道融合的趋势下,天师道领袖一改只重符斋醮之传统,对道教哲学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也无不带有三教融合的特征.本文对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道、心、性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道治"理论的政治正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性"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宋代儒、释、道三教思想大融合的文化角度,分析了张载、苏轼的“实体”论思想,揭示了二者的“实体”论与佛老之学的内在联系,阐发了崇实之学与佛老贵虚明空之论的异同,为宋代理学家“出入佛老,返求六经”的思想历程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7.
李洪志的“法轮功”是一种邪教,或者说是一种附佛外道。所谓附佛外道,就是歪曲篡改佛教的一些概念、观点、思想、理论的异端邪说。现就对李洪志《转法轮》书中的“末世论”、“天象说”、“业力说”、“特异功能”等反动思想,予以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8.
在《周易》经的部分中,"道"德"概念已开始出现。通过对《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概念无论以具体概念的形式,还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卦爻辞中,都体现了《周易》在理性思维的框架内,容纳了直观思维、形象思维等诸多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今天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而开始进行新的征程之际 ,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顺应时代的要求 ,建构符合现代人精神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 ,道教终极理想中的合理内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一从表面上看 ,道教是一种以得道成仙为根本信仰的宗教 ,它的理想目标是在世俗社会之外另求一个神仙世界。因此 ,有人认为 ,道教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的理想目标 ,追求个体生命的长存 ,并不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其实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事实上 ,道教早在初创之时 ,就既关注人的长生成仙 ,又关注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哲学分析》2019,(4):183-189
<正>2019年4月3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学术月刊》杂志社、《哲学分析》编辑部、《社会科学报》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今日头条联合协办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暨"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纪念大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方松华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分别致辞表示祝贺并作主题发言。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哲学院(系)代表和中国社科院及17家省市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