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欲辩已忘言     
桃花鱼有一种鱼,只出现在碧潭岸边桃花灼灼的三月,人们叫它桃花鱼。它只有花瓣大小,身体透明如水晶,人们一眼就能看透它那跳动着的一颗砂粒般大小的红心。什么时候,人世间的我们也互相  相似文献   

2.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它首先应该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着班级的活力;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共同奋斗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年级的不同,甚至随着班级老师的更换,尤其班主任的更替,班级文化便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哲学的许多观点中,有一个特别时髦的说法——不可通约性。据说在同一领域内,互相继承和互相对立的各种理论“说着不同的语言”。对它们既不能严格地比较,也不能翻译。不同的理论语言是我们居住的世界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格式塔转换法把一个世界或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个世界或另一种语言,但通过任何理解过程却做不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整个社会变革时期,结构转型作为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将以它特有的方式规定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种力量用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都是无法概括的。 一、社会转型的概念界定 1.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 在描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时,“增长”和“发展”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交替使用,在很多场合,它们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代表着两种发展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在理论上也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心理需求,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反映。通俗地说,就是指儿童缺乏某种东西而又追求它的一种主观体验。儿童的心理需求,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的一面并不断向前发展,它总是与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即经常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互相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倾向于采用活力因果机制,即用生命力的交换和获取来解释与机体有关的生命现象.活力因果解释介于意图因果解释和机制因果解释之间,被认为是专属于生物领域的一种因果认知机制,它的提出为存在独立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4到6岁是活力机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在年长儿童和成人对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中,这一机制继续发挥着作用,并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被其它因果机制完全取代.探讨可能导致活力因果机制发展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与其它因果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吕洋明 《美与时代》2014,(12):102-102
根雕是当代艺苑中惹人喜爱的一种造型艺术,它蕴藏着人类美好的艺术情怀。根雕之美首先在自然之美,因为它处处都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美,它积日月之精气,夺天地之造化。但话又说回来,自然的根材成不了艺术品,只有通过根雕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才有表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变与常     
正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是一汪清泉,流动是它的常态。若停滞了,就会变成一汪死水。"变"是一种自我更新,就像年年春天,树木会长出新叶。自我更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吸纳新的知识新的思想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他外在的精力,更要看他内在的思想。而思想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倡导性 的命题,既包含着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的差异,同时也意味着宗教作为现实的信仰群体与社会发展相融的可能性。其根本的精神,是求同存异,即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持在“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团结合作”的前提下,将人们在信仰上的分歧,限制在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之内。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一命题的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承认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与合法性,落实宪法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就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它不仅需…  相似文献   

10.
略论伦理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不再坚持传统的伦理与经济的二分法的观点,不把伦理看作只是对经济存在一种能动的反作用。试图从一个新的伦理经济的视角研究,伦理经济把伦理本身看作是渗透在经济之中的一种经济因素,经济本身内涵着伦理价值。伦理与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互为一体。因为问题过于宏大和复杂,无法进行全面研究,只从伦理道德作为伦理精神和作为资本如何与经济因素融合这样二个方面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
弹性     
有人说,活力决定成败。活力,离不开弹性。它是活力的表现,又是活力的生源。 只一个动作就僵硬,只一副面孔就痴呆,只一种腔调就乏味,弹性展现人生的丰富多彩。跳跃的五线谱悦耳动听,抑扬顿挫的言谈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剧情赏心悦目,弹性尽在生活中。沟沟坎坎,需要弹跳而过;摩擦纠纷,需要弹性化解;曲径通幽,弹性出美境;千回百转,弹性有奇观;  相似文献   

12.
悖论,是基督教神学启示的重要思想方式。神学悖论包含着两层涵意:一、自相矛盾。这是指一个理论内部有两个互相对立的东西存在。二、似非而是。这是指一个与普遍见解相对立的反论,它意味着在一个理论的外部有一个对立东西的存在。神学悖论中貌似背理、实为至理的深刻内涵,能够使人感到心灵的震颤和精神的顿悟,并且促使人去深入地思考生存的意义问题。本文探讨了著名生存主义神学家保罗·蒂利希提出的耶稣是基督、逃避上帝、永恒的现在、祈祷、接受被接受五个神学悖论,分析了它们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冀慎杰 《天风》2006,(23):24
教会是一个大家庭,教会的兴旺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肢体之间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彼此相顾,互相搭配,联络得合式,才能合成一个身体——教会。有一句格言是:“人心齐,泰山移。”这句千古流传的不朽格言诠释了同心合意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人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和传家之宝,代代相传。同心合意对我们基督徒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神对我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两位男青年开着摩托车在大街上不小心彼此碰到对方的车子,都没有受伤,本来这是小事,如果互相说一声“对不起”,便没事了。可是这两位青年总想“互显威风”,于是互相怒骂,继而大动干戈。其中一位激情遮眼,竟拔出小刀插向对方  相似文献   

15.
毫无生命的宇宙在没有创世主的情况下如何突然变得富有活力,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开始了它的历程?宇宙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的相关解释如何?该书用一个崭新的视角打开了人们的思维。这是一种科学的揭示;这里,没有神秘,没有宗教,上帝成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规范来体现的。马克思曾说,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规范必须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适用的。理解和把握各种法律规范,研究它的逻辑结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人类特有的法律现象,自身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为了研究它的逻辑结构,我们必须引进系统论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法律规范作为一个系统,必有若干层次、有若干个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生活的哲学     
在缪勒的《辩证法》(Dialectic,1953年,纽约)这本书中,有一章是“伦理学”。本译文只译出“伦理学”中的一节。缪勒在这一节中,首先叙述和批评了伦理的唯物主义、快乐主义、进步哲学、道德主义与反道德主义,说它们“夸大和孤立生活的要素”,都没把握住生活的辩证的整体。缪勒于是提出他的生活的哲学。他认为生活是一个“辩证的整体”,是“诸矛盾的一个不矛盾的统一性”,“其中没有一方面能有希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道德的绝对理念应当存在于生活的斗争中而又超出生活的斗争。他的生活哲学的辩证原则是:“无条件地肯定”“道德的斗争”,“不要夸大或孤立一个价值而牺牲别的价值”。他认为,活力和精神是伦理的两极,这二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如果只有精神而没有活力,那么精神就成为死的精神,这样就陷入了道德主义和形式主义。如果只有活力而没有精神,那么活力就没有意义与方向,这样就陷入反道德主义。在本节最后,缪勒强调“个人的快乐”和“社会的福利”这两个对立面的不可分的统一性,并借此反对共产主义。他说,“孤立起来的个人主义就成为一种与社会的福利相矛盾的‘粗野的自私自利’,而孤立起来的社会福利就陷入一种极权的共产主义。”缪勒的观点是一种反动的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凶恶敌人。  相似文献   

18.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19.
七月二十七日,来自全国各神学院及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等有关单位近80位同工、专家、学者相聚上海,共同研讨被誉为“中国基督教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丁光训文集》。 这是一次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盛会,会议大大丰富了“互相尊  相似文献   

20.
哲学向来被认为是无前提的科学,而要解读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包括宗教思想),无论如何是不能脱离该民族根源性的神话传说,也曰故乡的经验。这主要是因为,在经验的范围内所理解的神话传说,不仅培育了我们的存在、与我们的现在存在着联系,,而且它还将在我们之中继续保持着持久的活力。庞蒂也曾明确指出:“传说的历史,它可用一篇哲学论文的深度来看世界。”①应该说,在别无他途的情况下,神话的历史功能为现代人们全面“体验”、“理解”本民族当时的生活,确实提供了某些比较可信的依据。另一方面,“创造性的哲学思维,就其本质来说,需要同神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