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佛四题     
我是如来 一朋友来我家中坐,问我学佛以来得到什么,我答:“什么也没有得,恍惚间倒觉得失去了许多。”朋友又问我失去了什么。我答:“记不得了。”朋友又问我,学佛几年总应有所感吧,我答:“我是如来。”朋友睁大着眼睛望着我,不知是以为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还是学佛学得精神错乱了。我向朋友讲了释迦牟尼佛的事迹,讲了众生是佛的道理,又讲了众生不能成为佛的屏障所在。朋友有所悟,刹那间如同换了一人,对佛学顿感兴味。他万不敢相信,一向被认为迷信的佛教里居然还有那么一套启人心灵的学问。他决心学佛。我送他出门,合掌祝愿朋友,祝愿所有沉睡的如来,早日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2.
正1919年,美国名将巴顿调到米德堡坦克旅任旅长。当时,艾森豪威尔也在那里任坦克营营长,两人一见如故,常在周末相约出去游玩。有一天,他们到山区打猎,巴顿收获颇丰,艾森豪威尔却两手空空。回去的路上,巴顿一边洗着手,一边对同样在洗手的艾森豪威尔说:"打猎放了空枪,士兵们准会取笑你的枪法吧?干脆今晚我去你的营地做客,把猎物全部送给你,这样你便可以向  相似文献   

3.
心佛     
朋友信佛,我相信,这与迷信无关。    一日,朋友大老远地跑来看我。现实社会,事务繁芜,久未见面的我们一边喝着故乡山野里采摘自制的本地茶,一边闲淡地交谈着古今世事。伤心处,自是一番感叹:高兴时,难免大笑两声。    临别,朋友小心翼翼地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尊铜佛送我,其佛高两寸,重过百克,是一尊在莲台上打坐的观音。我生性好洁净,心自喜佛,朋友有这么贵重的礼物送我,自然无比高兴,爱不释手。朋友说:“送你一尊铜佛,只愿她能唤醒你的心佛,从而带给你安宁和快乐。”朋友还说,人们自古就喜欢在天下众多的灵山秀水间,供奉各种…  相似文献   

4.
知晓“五戒”的人很多,但说到“不饮酒”这一成,好多青年朋友便不理解,甚至不以为然;认为这一戒只是对出家人的要求,居家学佛者守不守这一成都无所谓。一些自以为学样的朋友,表现得似乎更达观,论调也很高,“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对禅,我领悟不多,不敢妄断,但对“不饮酒”这一成,我自己有点见闻和感受,这里说说,以供在家学佛的青年朋友参考。酒,对于从不饮酒者来说,它只是个字,是个名词,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说酒能乱性,对爱饮酒者来说,似乎已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污辱,简直是对“酒”这个神圣名词的硝污。酒能舒筋…  相似文献   

5.
两个猎户     
正从前,在一座大山的脚下,有一个小山村,小山村子里居住着两个猎户,他们常年以狩猎为生,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在这两个猎户中,一个猎户枪法很准,一个猎户则枪法欠佳。枪法准的猎户发现猎物时基本上是百发百中,猎物往往是一枪毙命。枪法不准的猎户,则往往只能把猎物打成重伤或者轻伤,他就把这些受伤的野猪、野兔、野鸡带回到家里,重伤的猎物就吃掉,轻伤的猎  相似文献   

6.
李伟 《佛教文化》1996,(2):30-31
我有几个朋友,一而立之年,一不惑之年,一知天命之年。一日相聚,喜岁未大寒,得半日清闲,每人手执香茗一杯,谈起佛教和人生这个话题。天命之友童心不老,且颇具辩才,近看南怀经老先生在大陆出版的几本佛教经典的解释,很自然地谈起读务C得,只见他点上一支烟,说:南怀道老先生这几本书,真有独至之处,点到了当今学佛之人的要害之处,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原来对佛教的一些模糊认识,一下子澄清了。比去。佛法和修行者的关系这个问题,以前认为,佛把修行的方法告诉了我{fi,我们不走样地照办就行了。其实不是这回事。因为佛说的是…  相似文献   

7.
和朋友吃午饭,告诉他心里的烦恼,刚刚接到老板分给的任务,事情麻烦不说,日子还特紧,按时完成几乎不可能。我只想从朋友那里得到些许安慰,也许他还能帮帮我。可这位老兄却掏出了他的钱包,挑出几张卡片给我,上面写着: “难,难,难……… 易,易,易……… 不难也不易” ——佛之禅语 “这是什么意思?”我问。 “再念一遍,”他说,“其中涵义比你所想的深奥得多。工作不容易,但只要潜心钻研,最后必定云开雾散,你说对吗?”  相似文献   

8.
林慧 《佛教文化》2012,(3):61-63
我告诉自己,佛像与佛相肯在材料深处,在我目前还看不见的地方,如何请他出来,但凭一颗至诚的心罢。  相似文献   

9.
有位学佛的朋友,他读过许多佛经,也看了不少佛学书刊,还朝礼过众名山大寺,对儒家,道家乃至民间气功学说也广学博览。有一次他与我谈及佛学,话语间他富有感慨地对我说:“我思考过许久,也反反复复作过比较,我以为儒学、佛学、道学三家内容方法都大致相同。由此我准备集三家为一体,集三家之优势,独创一门功法,或者说自创一门适宜于自己的修持方法,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听了他的话当即胆战心惊,唯恐其误入魔道难以自拔。由是我诚恳地告诉他,我自己的参禅方法是一丝一毫都在学观世音菩萨的,对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方法我五体投…  相似文献   

10.
正朋友对我说:"你知道吗?我今天跟另一个自己吵了一架。"我疑惑地问:"另一个自己?"他说:"也就是说,我今天战胜了自己!"原来,朋友与一个同事发生矛盾,心里耿耿于怀,总想找个机会"报仇雪恨"。于是,他很"阴暗"地打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列举了同事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他想把匿名信偷偷给单位领导。朋友这招数是跟电视剧里学的,他常说职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有人欺负你,一定不能放过他。朋友的手段很小儿科,他的目的就是泄愤。  相似文献   

11.
正有个朋友本科念国际贸易,但他想考哲学系。但是实在太苦了,无数次他都想放弃。他感觉自己比高考前还要累100倍。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点,只要醒着,他就在学习。他每天喝2杯咖啡1瓶红牛,到后来也不太管用了,还是困。有一次去上厕所,结果拉着拉着,靠着墙就睡着了。还有一次他去图书馆看书,靠着书架也睡着了。他觉得能眯5分钟,都是幸福的。有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差一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2,(5)
近几年来,常有佛教青年或登门、或来信向笔者请教佛法,要笔者谈谈自己学修的经验,从而得以了解到青年学佛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苦恼、困惑。笔者自愧修学无成,无资格教人,在此仅作为一个早起步十来年的大朋友,就所见青年学佛中的问题,提供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与青年朋友们作一次笔谈。佛教与青年在近代佛教革命的风潮中,佛教,曾被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谑称为“老年的宗教”、“学死的宗教”。教徒年龄的老化,与整个佛教老气  相似文献   

13.
王伟虹 《天风》2001,(8):40
从小到大,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朋友。有普通朋友,知心朋友。没有人说他不需要朋友,只是世俗的朋友会随着环境的改变、时间的迁移,物质、金钱、利益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发出感叹,感叹人情的淡薄。但是,我们有一位至好的朋友,他不管我们是否贫穷,是否潦倒、失意,是否众叛亲离,他始终都不会离开我们,只要我们愿意,他自始至终都是我  相似文献   

14.
李德裕为唐中后期著名政治家,他在武宗会昌一朝颇有建树,历来为史家所称道。然而在会昌灭佛这一历史事件中,李德裕所起作用如何,学者们看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他在此次事件中起了很大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心平路才平     
据<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记载,有一位持地菩萨,他在往昔是一个修行的比丘,凡是见到道路不平整,妨碍车马通行的,他就会想办法把它填平.如果路不通,他也会想办法去架设桥梁,一直以苦力行善,生生世世,勤苦无量.后来,他因此见到了佛,佛告诉他:"你应当先平整自己的心地,唯有心地平整了,世界上的一切才能平整."持地菩萨听...  相似文献   

16.
一位胎生的盲人在他的朋友家里聊天直到夜色苍茫。临别时,他的朋友说:“让我给你点上一盏灯笼照在路上走。”盲人回答说:“我的眼前始终是一片黑暗,提一盏灯笼有什么用?”朋友说:“你提着灯笼在路上走,别人会老远就看见灯笼,不至于撞在你的身上。这样可以照亮别人,保护自己。”盲人欣慰地笑了:“很好很好!照亮别人,保护自己!”于是,盲人就提着燃着的灯笼上路了。虽然他依旧是艰  相似文献   

17.
正崔永元崔永元经常拿自己开涮,他笑称自己之所以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拔到中央电视台,是因为自己长得丑,对不起观众。一次,他的朋友在中央电视台办了一个栏目叫《东方时空》,找到崔永元问有没有长得比较丑一点的人去给他们做主持,崔永元就大力推荐了白岩松。当时他心里有个小九九:他这样的人要是能行,那我不就更行了吗?没想到一到那儿,白岩松就火了。两年后他的朋友又找到崔永元让他再给他们推荐一个白岩松那样的人,这  相似文献   

18.
李洪志的传法传功活动始终打着“佛法”的幌子,他的众多传法讲演中也充满“佛言佛语”。然而,他所讲的“佛法”完全是自己的杜撰,不仅与我国现存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核心理论丝毫没有共同点,而且直接与之对立和冲突。他通过对一些佛教名词术语的肆意曲解和无知臆断,通过对佛教的诋毁和对佛教界人士的中伤,妄图达到宣扬迷信,神化自己,笼络信徒,欺骗愚弄学员的目的。一、李洪志在贬低和攻击传统佛教的基础上编造他的“佛法”,以便网罗信徒。“佛法”原指佛的“教法”,用来概指佛教的教理或理论。李洪志标榜自己所传的“法轮大法”属于“佛家…  相似文献   

19.
“我的人生比我自己想象的都要顺利得多,我自己感觉到这个就是佛菩萨的加持。为什么佛菩萨能帮助你?因为佛教就是要让你的起心动念更加的纯正。如果你心中所想的都是为别人考虑,帮单位考虑,看起来你不考虑自己,可是恰恰你自己获得的东西就最多,那是别人反馈回来给予你的。”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有相轻的陋习。但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文人相重、相互砥砺的佳话。 古代的学者不仅重视朋友从正面给自己的帮助,而且重视朋友对自己过失的规功。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一书中,曾把朋友分成四类,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对而言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