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12月19日,在西宁市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西宁市委书记吕兴国向一位阿訇发了奖,他就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乡韭菜沟清真寺马得清。马得清阿訇,还得从1986年11月他到韭菜沟清真寺开学时说起。他到韭菜沟后,发现孩子们不上学,就语重心长地对高目说:“没有文化的民族,将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并  相似文献   

2.
这是日本反党修正主义者森信成的一部论文集。这部论文集的中心内容是他自从一九五九年以来即声嘶力竭地叫喊的“人的本质”问题。他说,“包括战前在内,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缺陷……在于辩证唯物论的唯物论的、世界观的侧面不强”。他认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还没有把唯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救尊称为“逻辑之父”,因为他创立了以三段论为中心内容的传统逻辑,他的三段论是一个系统,“其严格性甚至超过了一门数学理论的严格性,而这就是它的不朽的价值。”[1]亚里士多德逻辑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其最大缺点之一就是“对单称命题的忽视”,[2]“单一词项和单称命题在其中没有地位”[3]亚里士多德虽然在《解释篇》中论述了单你肯定命题“苏格拉底是白的”与单称否定命题“苏格拉底不是白的”是一对矛盾命题,“必然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假的。”[4]但他没有进一步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4.
小虎队解散以后,“乖乖虎”苏有朋并没有偃旗息鼓,他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想法,那就是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也让自己突破白面书生形象。他将此作为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以感谢两位老人这些年对自己默默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某甲在夜间潜入厂部,撬窃了财务室的保险箱。第二天公安人员在分析案情时,认为某甲有作案的可能,就找他谈话。在问及昨晚是否出去过时,某甲一口回绝,说整夜在家里没有出去过。公安人员继续跟某甲谈论案情,在谈话中有意透露有人反映昨夜某乙曾单身到厂部去过,有重大嫌疑。此时,某甲迫不及待地说,他也看见某乙到厂部去,很可能就是某乙做的案。公安人员分析了某甲的谈话。“整夜在家里没有出去过”跟“看见某  相似文献   

6.
“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课堂上,我向学生讲了原点思维的定义,然后讲了一个小故事。清朝末年,重庆商人刘继陶到川北收购桐油。没想到桐油尚未榨出就已被先到的商人订购一空。正当他无计可施时,一个推销油篓的小贩启发了他的灵感。他了解到今年桐油大丰收,油篓需要量大,因桐油尚未榨出,还没有人注意油篓市场。他果断地将计划购买桐油的钱全部用来订购油篓,垄断了油篓货源,结果获了厚利。讲完故事,我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刘继陶思维的原点是什么?”部分学生应声答道:“买桐油。”同学们看到我否定的神情,稍为沉寂后,如梦…  相似文献   

7.
普氏提出的诊断“一种蛋白,两种构型”粗看起来,很象中国类似的哲学判断“一分为二”。但细细想来,又很不一致。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普氏词汇中PrP一词的内涵很不确定,连他自己都不敢为之定义:有时颇似PrPc,有时他就干脆说它就是PrPsc。但始终没有一处他说过PrP是PrPc和PrPsc的前体,因为他们近30年的研究中始终没有涉及前体问题。而中国哲学中的“一分为二”,“一”指的是前体,它分为二,“二”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看来这个中国哲学判断并不适用于普氏的“一种蛋白,两种构型”的论断1 双面博士…  相似文献   

8.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教授,在一次演讲时说,从小, 他就是个很不聪明的孩子,上小学时进度总是跟不上,作业簿上更是写得乱七八糟,者师的评语是“粗心”二字。到了中学,在只有30个人的班级里,成绩也只是第五或第六, 从来没有跨越到第五名之前。  相似文献   

9.
〔治愈胎生盲人〕耶稣从圣殿里出来,在路上看见一个生下来就瞎眼的人。他的门徒问他:“老师,这个人生来就瞎眼,是谁的罪造成的?是他自己的罪呢,或是他父母的罪?”耶稣回答说:“他瞎眼,与他自己的或他父母的罪都没有关系;而是为了在他身上显扬天主工作的大能。趁着白天,我们应做派遣我来者的工作;黑夜一到,就没有人能工作。我在世上的时候,我就是世界的光。”耶稣说了这话,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抹在盲人的眼睛上,对他说:“你到熙洛阿池(拉Siloe,英Shiloah,Pool of Siloam,史罗亚池,西洛厄池,西  相似文献   

10.
与上帝和好     
杨威 《天风》2004,(8):21-21
《礼记·檀弓下》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齐国闹饥荒,富人黔敖在路上施舍食物。他看见一个穿得破破烂烂,饿得快要发昏的人蹒跚着走过来,就端起饭和水轻蔑地喊着说:“嗟,来食”(喂,来吃!),那人抬起头看看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你这样施舍的饭才会到现在这样的。” 故事没有结局,但我们可以猜想:路人有很大的可能是死了。为什么会饿死呢?  相似文献   

11.
邵伟华最近在“新浪”网上声称,因他在“《周易》等信息科学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突出,于2001年10月被写进《丰碑——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与辉煌》的党史(风采卷)。并说这是“党中央”对我国传统文化“《周易》四柱”“信息科学”的代表人物邵伟华研究成果的“最终肯定”。 邵伟华确实是“《周易》四柱”的代表人物。所谓“《周易》四柱”,说白了,就是八字(四柱)算命。他的名著《周易与预测学》等,因为宣传封建迷信,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不过,这并没有使邵伟华迷途知返,反而变本加厉,建算命公司,搞算命国际,热热闹闹。算命就算命呗,还要自称为“科学”、预测学。这自然要被学术界揭露和批评。可是在邵伟华看来,对他的批评和揭露就是“乱党乱国”,而他,则代表的是先进文化的方向,而且斗争了22年,现在胜利了。他被写进了党史“风采卷”,这是“党中央”肯定了他。  相似文献   

12.
    
近若干年来,现代人对“家”的感情又从记忆的死角中复苏、并喷发出来。这躯体、这灵魂在这个喧嚣、庞杂的社会里太疲惫了,在即将摔倒、崩溃的瞬间,都想到了生育、养育他们的“家”;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忧愁的“家”。崔健家中的野菊花、老爸和老妈,还有给他带来永远忧伤的一位姑娘。他恨这个、爱那个,唯独忘不了他的“家”。侯德建说过,实在太远,想不起他的家,就是太远,到半夜更想念他。他要一双永远磨不破的手,他要一个长满老茧的借口。给他一口气,他要拼命往前走,沿着一条大道,永不回头。已三十而  相似文献   

13.
那一年,他应聘到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做汽车推销员,老板给了他一个月的试用期,一个月内如果他能推销出去汽车,就留用,如果不能,就被辞退。此后他便辛苦奔波,但一个月过去了,却一辆汽车也没有推销出去。第50天的晚上,老板打算收回他的车钥匙,并告诉他明天不用再来了。但他说:“还没有到晚上12点,所以今天还没有结束,我还有机会!”  相似文献   

14.
宁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提到了“零”这样的字眼.随着《蒙面之城》中提到的零,在之后的《环形山》《沉默之门》等小说中不断地提到零,并丰满零的意义.马格的流浪历时七年,途中经过原始的还阳界、朴素的西藏拉萨、藏北卡兰、喧哗的深圳等地,每到一个地方,认识一些人,经历一个故事.这就是新的开始,没有过去也没人在意;因为终将离开,也没有未来,这就是“零”.如同树木即使严冬凋零,春来也将抽枝发芽,迎来新的生命.就像是阿拉伯数字“0”的笔势,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15.
那是我在北京参加的一期培训。课间,安排了一位专家作讲演。作讲演的人总希望有人配合自己,于是他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喜欢经济学?”没有一个人响应。我知道,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到这儿来的目的就是“充电”。可由于怕被提问,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专家苦笑一下说:“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相似文献   

16.
丕之走了,走得那样突然。离开北京时不是还好好的!那健壮而健谈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已过七十的人。然而他的确走了,这是一个“事实”,而“事实”往往是对人不利的。“死”就是这样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最无可奈何的“事实”。我认识丕之三十多年了。1957年反右前他在高级党校工作,到人民大学听贺群先生讲黑格尔哲学的课,不久就到哲学研究所贺先生领导的西方哲学史研究组工作。那时我刚从北大毕业,他在我面前有一个高大的形象,不仅年龄比我大——其实那时他才三十多岁,他还是党内的老干部、老革命,原则性很强,我对他一直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时代就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要受到批判。”鲍波尔从康德那里继承的所有理智财产,对他的思想形成来说,没有比所谓“独断的”态度和“批判的”态度的区别,对他的影响更加深刻的了。在鲍波尔早期研究活动中,他就声称“批判的”态度是与众不同的科学的态度,是与“独断的”态度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8.
事奉     
单信 《天风》1994,(10)
在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SV)中,“事奉”一词译作“崇拜”,有时又译作“服事”。这说明“事奉”就是敬拜服事神(“事”有时也写成“侍”)。 “事奉”既然是一种敬拜,那么他服事的对象应该是专一的,圣经从来没有说要“事奉人”。相反,耶稣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4:10),又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你们不  相似文献   

19.
马太效应     
陈辉江 《天风》2005,(10):10-11
太25∶14-30引言:“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段经文就是西方著名的格言“马太效应”的来源,它更是主耶稣所定下的一个普遍有效的生命规则。  相似文献   

20.
黄湖英 《天风》2002,(11):23
圣经中记载了许多忠心事奉上帝的属灵伟人,以诺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圣经对他介绍很少,没有详细记载他的生活和工作。但“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这句话大家并不陌生。成为我们了解以诺一生信仰和行为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