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人当用长     
正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却都无计可施。这时,那位被待为上宾的"神偷"向子发请战。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孙叔敖原本是楚国的一个隐者。楚国国相虞丘想找人接替自己的职务,就把孙叔敖举荐给楚庄王。为了考察孙叔敖的才能,楚庄王只让他在朝廷担任一般的官职。经过几个月的考察,楚庄王认为他确为贤能之士,就任命他为国相。  相似文献   

3.
子罕的房子     
楚国想攻打宋国,派士尹池以出使为名,近距离地观察一下宋国的情况。宋相子罕接见了他,并且带他到家里请他吃饭。  相似文献   

4.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革新家、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他虽然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在王室中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的显要职务,但他却是这个阶级的叛逆者。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新兴地主阶级同没落奴隶主贵族斗争的进步事业。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这一斗争服务的。他流传  相似文献   

5.
一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关系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人,他与孔子,少正卯,邓析等大概都是同时,并且与他俩在关于名实问题上也有过论争。孔子特别向老子问过“礼制”的名实问题。据庄子天运篇说:老子与孔子还论过“道”的问题,老子认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他告诉孔子说“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这话与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实观念,恰是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说苑·正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吴王想攻打楚国,并宣布:“敢有谏者死。”有个青年侍卫欲谏不敢。最后他找到一个机会,对吴王发表了如下议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黄雀...  相似文献   

7.
楚国人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经商,不久致富。他所归纳的经商十八则,被后世商人奉为至宝。这十八则的内容是:  相似文献   

8.
(一) 《庄子》中有一则“抱瓮入井”的寓言。说得是子贡去楚国路过汉阴,正遇一老翁浇菜,见他“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告诉他“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畔,用力甚寡而功多,夫子不欲平?”这一老翁是老庄学派的虔诚信徒,他表示宁愿永远抱瓮入井而决不试用这种机械。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精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相似文献   

9.
沈强 《美与时代》2014,(4):48-49
楚国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文学、艺术、娱乐、科技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峰,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文明的中坚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楚国文化进行分析,重点是楚国的服饰文化,并就楚国文化对东汉服饰的影响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0.
正知音之交——伯牙子期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有一天,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能想到。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后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相似文献   

11.
从郭店竹简看屈原对儒家思想的承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泽强 《学海》2002,(5):159-162
1993年 10月在楚国故都郢附近的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 ,其中有 11种 14篇儒家作品 ,这些作品与屈原的楚辞在思想内容上有着内在的关联。由于墓主是与屈原同时代且都生活于郢都的楚国贵族 ,所以这批竹简直接表明屈原的儒家思想来源于他对北方思想家著作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让我们轻轻地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634页,就会看到上面有一条叫“刻舟求剑”的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人……。”其实,这位楚人当时正与他人结伴周游列国。在涉江之前,他还翻越了巍峨秀丽的南岳衡山。在衡山上,这位楚人见一樵夫往长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上系一条...  相似文献   

13.
《尸子》辨     
历史上关于《尸子》一书的记载存在着多重矛盾性,通过考证,可发现先秦时期曾经有两种书名为《尸子》的古籍。其一为鲁《尸子》,鲁人尸佼所著,作于战国中期,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具有“非儒”的思想倾向;其二是楚《尸子》,楚国尸姓学者所著,作于战国晚期,受黄老道家思想影响,具有“兼儒”的思想倾向。鲁《尸子》早佚,今存辑本《尸子》是楚《尸子》。将两种《尸子》误认为是同一种《尸子》是文献记载产生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失弓的境界     
正《孔子家语·好生》中记载,楚王打猎时丢失了一张弓,但他阻止下属去寻找。他说:"我失弓,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楚王能有"王民合一"的境界,值得称赞。但孔子却认为楚王的境界尚不够大,他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楚人与天下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人",这也道出了儒家"仁者爱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夏是孔子后期的弟子 ,他果敢率直、为人勇武 ,善与贤己者处 ,孔子生前 ,子夏曾经出仕 ,孔子去世后 ,他主要在魏国西河讲学。子夏于诸经皆有钻研 ,也有所侧重。他尤善于《诗》《乐》 ,曾作《诗大序》 ;他也研习《尚书》 ,但不如他经 ;他擅长《易》理 ,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 ;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 ,撰有《丧服传》 ;于《春秋》学 ,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子夏修习儒经 ,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孔子“述而不作” ,他整理编订六经 ,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子夏所传经学 ,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辩论与言说很早就受到我国思想家的重视和研究。《论语·先进》载,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把“言语”列为培养教育和考察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并使之与“德行”、“政事”、“文学”并重。因此,不仅儒家创始者孔子“善为说辞”,且弟子中亦多有宰找、子贡等擅长言谈辩说之能者。(参见《孟子·公孙丑上》)墨子更进了一步,他直接了当地把“谈辩”做为墨家在天下实现“义”事的首项要务。“治徒娱、县子顾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管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  相似文献   

17.
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  相似文献   

18.
范蠡,古代楚国宛人,他曾在越国担任主持军事的将军,在齐国担任主持政务的相国,而后激流勇退,专事农商,很快成为家有万金的巨富。司马迁称他为“三迁皆有荣名”。这确实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主教》2010,(4):1-1
没有圣者,相似上主;除你以外,没有另一位;没有磐石,相似我们的天主。你们别再三说诳言,别口出豪语;上主是全知的天主,人的行为由他衡量。壮士的弓已被折断,衰弱者反而力量倍增。曾享饱饫的,今佣工求食;曾受饥饿的,今无须劳役;不妊的生了七子,多产者反而生育停顿。上主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降入阴府,也将人由阴府提出;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的一次楚秦争霸战役中,楚国大将与秦国将军杀得难解难分,两人棋逢对手,相持不下,整整厮杀了三个多时辰.他们从马上一直拼到地上,互相都已经元气大伤:忽然,由于楚国大将一时疏忽,被秦将一箭射中了胸口,顿时血流如注,就在秦将喘着粗气提着宝剑等着楚困将军倒下商取其首级时,楚将毅然拔出插在胸口的血箭,非但没有倒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