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丹学术语有"五气"之说,是指心、肝、肾、肺、脾五脏之气。藏象学术语又称"五气"是由五脏所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这里借用"五气",意讲修身养性、从艺研书需要"养五气,祛五气"。一、养静气祛躁气静气,乃宁静,沉静,清静之气也。人若胸怀静气,处事心静如水,不为冗杂所扰,不为进退所滋,不为名利所驱。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淡定的心态,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诸葛亮《戒子书》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相似文献   

2.
徐达 《思维与智慧》2004,(11):22-22
生活中如果没有爱,人就会孤单寂寞;而心中没有爱,则心就会孤独冷酷,要想取得人际关系及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让心中充满爱的阳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觉到温暖与力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热情和动力。  相似文献   

3.
人生为读     
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从生读到死。知识是一本大书,岁月是一本大书,自然是一本大书,人生更是一本大书,一天也离不开读,一辈子也读不完。读人读天读地,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活到何时读到何时。只有不去读的,没有没啥读的;只有读不完的,没有能读尽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少读之无益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启功先生以教书为生,但却以书法最为知名,有人评价他的字“外若飞仙,飘逸洒脱;内似硬汉,钢筋铁骨”,面对他的书作,总似有一股挥洒不尽的朝霞之气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尘杂俱灭。问先生是如何练就这一手超凡脱俗的书法,他总会笑着讲起年少时的一桩尴尬往事,正是那犹如被人打耳光般的火辣涑的疼痛,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人生气韵     
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这里要争的这个气字,指的是人活在世上要有骨气,在生活当中,凡事不能无原则地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因为一个人一旦没有了骨气,也就没有了原则,没有了刚性,多了奴性,更没有尊严了。但是,如果缺乏一定的修养,对自己没有公正的认识,骨气很容易变成傲气,身上会滋生出盛气凌人、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等危险的品质,这样的结果就使自己变成了一个人人避而远之的自大狂。  相似文献   

6.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相似文献   

7.
刘世明 《孔子研究》2023,(5):127-133+160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治政之书,历代为之作注疏者层出不穷。除我国之外,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诸国学者亦对其有着深入研究。尤其是历史上的朝鲜王朝,解《书》注《书》蔚然成气,盛行五百年而不衰。在朝鲜王朝的《尚书》学著作中,学者们或尊崇程朱理学,提出顺天惩恶、君臣和谐的治国要求;或信奉清代实学,依据古道和礼法来治理国家;或践行利用厚生,大力发展农工商业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总之,通过诠释《尚书》,学者们阐发心中的治国之道,是朝鲜王朝经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8.
没有借口     
以严格训练而著称、以将军摇篮而闻名的美国西点军校,长期以来传承着这样一个规定:学员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用四种简捷语言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回答,也不能多说一个字。有一次,该校一位连长指派一个名叫赖瑞的学员到营部办事,完成时限只有三个小时,却交待了包括求见要人、请示上级、申请紧缺货物等内容的7项任务。赖瑞下决心按时完成7项任务,但具体怎么办却没有十分的把握。果然,事情很不顺利,麻烦就出在当时十分紧缺的醋…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感动     
罗博学 《天风》2004,(8):49-49
我小时在母亲的引领下便信仰基督教,那时只是懵懵懂懂的信,甚至耶稣是谁都不清楚。只记得在大衣柜上时常摆放着一本黑色封面的厚书,那是圣经!母亲不识字,不能读,每天也只惋惜地打开书抚摩着,随后便投入忙碌的耕作中。和母亲一起礼拜的人都非常有爱心,没有世俗之气,她们的眼里是那样真诚,友爱,和平,她  相似文献   

10.
谈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三种情况:二、转移话题(1)对方的问题太敏感,不便回答;(2)原话题达不到交谈目的,需要转题;(3)原话题已充分展开,兴趣消退。由于这些原因,不转换话题就不能顺利地谈下去,只有巧妙地转换话题,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使谈判顺利进行下去。有一首这样的诗:“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是对刘备在困境中巧借天气变化转换话题的赞美。曹操宴请刘备,二人论及天下英雄,刘备避而不答,曹操先指刘备,后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闻言…  相似文献   

11.
处境与教会     
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只有正视处境,才能正确领受神所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我们宁夏处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又是回族居住之地。但神没有撇下不管,仍然鼓励我们在这样的处境中建立我们的教会观、上帝观。宁夏人口530万,回族占30%,基督徒约有一万二千人。在这样的处境中,我们要学会彼此尊重。  相似文献   

12.
张丽宁 《学海》2003,3(3):199-200
上海文艺出版社 2 0 0 0年 ,772页  在快要读完《黄河边的中国》的时候 ,才注意到一个特别地方 :这样一本学术调查与研究性质的书 ,在短短两年之内先后加印 8次 ,第 9次印刷时总印数达到 3 5 3 0 0册 ,可见其受到关注与接受的程度。可是遍观全书 ,几乎没有任何“包装”———没有对作者曹锦清的介绍 ,只能从书中含糊得知他是上海某大学的教授 ;没有专家名士所写的推介评述 ,只有作者老老实实记录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 ;装帧设计也极为朴素 ,干裂的黄土地与激荡的黄河水以浅淡的灰褐色铺垫在书名之下。然而这样一本形式极简朴的书 ,其内容…  相似文献   

13.
谈嫉妒     
嫉妒是人的一种激烈而常有的情感。它在不同人身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圣经》中把有些人的嫉妒叫作“凶眼”,西方占星术士把它称作“灾星”,是指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带给其凶光灾气所达之地。轻则害人伤己;重则纷扰社会,祸国殃民,犹如恶魔横行无忌。而嫉妒对另些人却也有使其奋起直追,干出那显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向来以"老庄"并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早在《史记》内就有记载。《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以道贯穿,每一篇都以道为纲。《老子》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庄子》说道产生了鬼神和上帝。在鬼神问题上,庄子用事例告诫人们,真正的鬼神是在于人间人为的鬼神。庄子还举出小鼠知道在神坛下打洞可以避免烟薰和挖掘之祸,以此否定了神灵的存在。在神仙问题上,《庄子》一书内没有一处有神仙这个称谓。《庄子》所描写的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是庄子用寓言手法比喻为他的理想化身,这些人是品格高尚的凡人,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在生死问题上,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道所生,是物,排除了永生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并展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智者名言     
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冯梦龙智者所以和笨者相异,是因为他能思索到底……——高尔基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才会迟疑于好坏二者间的选择。——莎士比亚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有智慧有胆识.敢作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他。——爱默生思维的运用.观念的探索,对科学宁静的沉思,给我们带来不可名状的愉快,其中的乐趣是无法描绘的。——巴尔扎克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渐地克及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博士史登堡在《不同凡响的创造力》一书中曾说,创造力是 21世纪生存和成功的关键条件,但是大多数人对创造力有着错误的印象,认为只有少数特定 的人才具此天赋。其实创造力是人类资源中最丰富的潜能,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素质; 创造力不是天生不变的,它是可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德鲁·卡内基在20世纪之初,曾拥有资产4亿美元,这在当时竟超过了美国的国防预算。当有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有两种人绝不会成大器: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做,否则绝不会主动做事的人;另一种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可也做不好事情的人;只有那些不需要别人  相似文献   

18.
"取譬物象以论书"常散见于历代书法著作之中,但是多零碎杂乱、无章可循,而当代书论虽频见援引而鲜有整理者。其实前贤书论中出现的"以物喻书"的现象不仅观照自然物象的形态美,而且还观照了自然物象的神韵美。这体现了历代书家取法自然意识的强化,但这种自觉意识强化到一定程度时,却使"以物喻书"走上了"征引迂远,比况奇巧"的极端。它告诫我们,书法艺术诚然需要回归自然,但我们更要在正确、充分地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把握学习、模仿自然的尺度,适时进行反思,在违反自然之初及时地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让书法创作臻入妙境。  相似文献   

19.
“火不烧火”是日本哲学家西谷启治在《宗教是什么》一书之中为了表述火的实在性而采取的一个表述方式,并将之归结为了“空”的哲学立场.西谷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空”的立场之下,事物的实在性才能如实地展现出来,世界也会如实地走向世界化.  相似文献   

20.
秦晋楠 《现代哲学》2022,(1):154-159
罗钦顺心性论对于心有两个向度的强调:一方面,虚灵、知觉、神识描述了一种作为认识功能的心;另一方面,心性体用这个思路描述了一种作为性体之现象的心。心如上两个层次的意义必然引发出两种不同的心性关系。其中,心性体用的关系和理气论中的理气一物较为融贯,而心性能所的关系则与此不太融贯。罗钦顺肯定没有像批评他的刘宗周、黄宗羲那样直接主张心与气的平行对应关系。不过,以朱子学作为衡量标准,罗钦顺的理气论与心性论之间没有明显的不统一。只能说罗钦顺哲学在心性论内部因为对心的定义有多层,心性关系并非形式上只有一层,这里会产生形式上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