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者,机也     
香港凤凰台名嘴胡一虎到香港发展前,已经是台湾华视的当红主持,曾连续5年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每一个人的异军突起都少不了机遇的垂青,胡一虎也不例外,只是他的机遇是在吓退了所有人之后才轮到他头上的,只不过他没让它溜走而已。  相似文献   

2.
在我眼中,华仔是小城最了不起的一个人物。用本地的土话说,华仔脑瓜子灵,心眼儿好使。无论世事如何风云变幻,华仔永远属于那种饿不着,冻不着的人。说白了,华仔非常懂得如何善于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因此,华仔无论做什么事,总爱爆个“冷门”。就是这一次次的“冷门”让他走上了富裕之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经商办厂热。被街坊公认具有超常的商业头脑的能人华仔,没有跟随大流,而是用手里仅有的5万元积蓄,借国家有偿出让“四荒”使用权的机遇,购买了城郊一片100多亩的荒坡。当时购买“四荒”的…  相似文献   

3.
洁音 《思维与智慧》2004,(12):26-26
1860年,林肯参加了总统竞选。林肯的对手道格拉斯是一位大富翁,他租用了当时最豪华的竞选列车到全国各地发表演说,而且每到一站都要奏乐鸣炮以造声势。他得意洋洋地宜称:“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儿。”  相似文献   

4.
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是一位最善于把握自己、最善于抓住机遇的大师,他从中国赴美留学是这样,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是这样,从哈佛大学到韦伯纳普公司是这样,从泽肯铎夫的阴影下走出来更是这样。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有很多次机遇,有的人不善于把握,终其一生也难成器,而有的人则善于把握,抓住一次又一次机遇,从而获得了成功。 贝聿铭祖籍苏州,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35年贝聿铭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助教,毅然弃教从商。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奋斗,成功地登上了世界建筑领…  相似文献   

5.
作为晚清思想界的“一颗管星”(梁启超语),谭嗣同毕生最为光芒万丈之处就是他的死。背逆于中国常见的重生传统,他豪迈地唱着“我自横刀向天笑”,视死如归,舍生成仁,为五千年中国历史所罕见,人称“为国流血第一烈士”(梁启超语,见《仁学序》,转自《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下册,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2页。)一百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追思谭嗣同的成仁实践,依然是那样荡气回肠。谭嗣同本可以不死,但他自觉地选择了死,缘由何在?这是与他的成仁理念分不开的,本文即从心理、哲学、宗教、道德四个层面对此作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贝幸铭是一位最善于把握自己、最善于抓住机遇的大师,他从中国赴美留学是这样,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是这样,从哈佛大学到韦伯纳普公司是这样,从泽肯铎夫的阴影下走出来更是这样。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有很多次机遇,有的人不善于把握,终其一生也难成器,而有的人则善于把握,抓住一次又一次机遇,从而获得了成功。 征服老板 5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泽肯铎夫经常带着贝聿铭飞往各国考察,这对贝聿铭来说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深造”机会,他有幸实地见识了世界名城的著名建筑,又从老板与各国房地产商人的接触…  相似文献   

7.
1945年,一位21岁的匈牙利青年,身上只带了5美元到美国闯天下,20年后,他成为百万富翁。他最擅长的就是“点金术”,一个人人都认为无可救药的企业,到他手里,不出几年必定会转亏为盈。 他曾经非常自豪地说:“我没有做过一笔赔钱的交易,也没有一次失败的经营。”他,就是鲍罗·道密  相似文献   

8.
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就是画花,尤其是玫瑰。任凭法国大革命政权更迭、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只管画他的玫瑰,整整20年,以一种“将强烈的审美加入严格的学术和科学中的独特绘画风格”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成了《玫瑰图谱》。他本人被称作“花卉画中的拉斐尔”、“玫瑰大师”、“玫瑰绘画之父”,这本图谱被誉为“最优雅的学术,最美丽的研究”、“玫瑰圣经”。在此后的180年里,以各种语言出版了200多种版本,平均每年都有新的版本芬芳降临人世……雷杜德,他只做了一件事:画玫瑰。但他的玫瑰成了巅峰,无人逾越。  相似文献   

9.
“Ereignis”,正如“Dasein”之于前期海德格尔,现在几乎被海德格尔研究学界公认为后期海德格尔的最核心语词。据海德格尔自己的回忆,他最早较为清晰地公开谈论Ereignis是在1949年底在不来梅(Bremen)俱乐部所作的以“物”的演讲为首的四个演讲中,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七年我在《法音》写了一篇《佛教在美国──纽大教学十年记趣》,客观地介绍美国的“佛学”和东方热,特别是关于佛教文化和道德观念。较早于一九七六年在芝加哥大学《宗教史》学报发表的《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台湾慧炬中有译),也格于研究限制,不涉“感应”。老同学社会学者方民希认为“美中不足。”佛教究竟是一种身体力行,以奉献为宗旨,置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观,教导人们掌握自己的命运,破除迷信,凭自己坚固的信心、愿力和行为,在“苦恼忧悲满世间”的短暂人生中,面对现实,“悯己复怜他”(《水忏》)的走出一条自在…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朋友跟我描述他眼中的幸福生活,他说要在五年内在市区中心买一套复式大房子,享受最繁华便捷的生活。今年要实现买车的计划,然后带着老婆孩子到处旅游。我问他:“那你现在幸福吗?”他愣了一下,想了一会,说:“现在也是幸福的,上有老下有小,家人都健康,有称心的工作,平静快乐地生活。”  相似文献   

12.
自牧(一)     
汪维藩 《天风》2008,(14):44-45
(一)自牧 号称“基督将军”的冯玉祥是位书法家,他的字带有一种军人气质,刚健而道劲。南京教会莫愁路堂原名“汉中堂”,当年奠基时的一块基石上,至今仍留着冯玉祥写的“中华基督教会南京汉中堂”几个大字,落款于1936年。冯玉祥的书房里挂着一幅他自己写的座右铭:“卑以自牧”。这是引自《周易·谦》的一句话:“谦谦君子,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有个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牛被拉去衅鼓时那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让人“以羊易之”,岂不知羊同样可怜,如此以小换大,徒给人以吝啬的印象。孟子却善解人意,安慰他说这其实是一种不忍之心,只不过“见牛未见羊”罢了。这就是《诗经》中所说“他人有心,子忖度之”,你把我说了做了却还没想清楚的心思全说出来了。于是,齐宣王感动地对孟子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现在我想说的是,如果孔子他老人家读了王长华先生的《孔子答客问》,他也一定会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道理很简单。《孔子答客问》是一部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者风范     
他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刚入伍就面临“淘汰”。因为他个头只有1.69米,体重却有80公斤,连3公里长跑这样最基本的考核都过不了关。但他偏不信这个邪,发誓“当兵就当打得赢的兵”。这时,他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成才设计卡,记住了那条只有15个字的建议:练好本专业,集训多参加,课余多充电。  相似文献   

15.
眼光     
正美国企业家亚蒙·哈默的两次成功奠定了他的辉煌人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正进行着总统大选,哈默研究了大选形势,判断罗斯福能赢得大选。罗斯福竞选总统凭的是他的"新政"主张,按照"新政"主张,20年代美国颁布的禁酒法令将被废除。如果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酒业将兴旺,酒桶将会紧缺,而美国生产木制酒桶的厂家少得可怜。哈默是苏联通,他知道苏联人喜欢喝酒,制作酒桶是他们的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秘诀有千千万万,有人依赖背景,有人凭靠天赋,有人借助机遇……而他却凭着一种“熬”的韧性,二十年来潜心做了一件事,最终由一个几乎被所有人认为“很一般”的平常人,以一本小说在一夜之间窜红网络,红透大江南北,获取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秘诀有千千万万,有人依赖背景,有人凭靠天赋,有人借助机遇……而他却凭着一种“熬”的韧性,二十年来潜心做了一件事,最终由一个几乎被所有人认为“很一般”的平常人,以一本小说在一夜之间窜红网络,红透大江南北,获取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一些旧东西     
(一)我考上县城高中那一年,妈妈给我做了件新棉袄。她一点一点地絮上棉花,一针一针地缝,尤其是颈下的第一颗纽扣,用那种缝被子线钉了一道又一道。我不解地问:“纽扣上要钉那么多道线吗?”妈妈微笑地望着我说:“出门在外的人就怕冷风从颈子往怀里灌,所以第一粒纽...  相似文献   

19.
学会自尊     
一位内地青年,因工作需要,被公司委派到香港出差。回来后,与朋友谈起在香港的所见所闻,他感慨良深。对香港各种周到的服务记忆犹新,而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那些服务员在“上帝”面前从容自然平等的态度。他还特别提到负责他房间保洁工作的一位老太太,她高高兴兴地干完自己的工作,极其坦然地  相似文献   

20.
这是日本反党修正主义者森信成的一部论文集。这部论文集的中心内容是他自从一九五九年以来即声嘶力竭地叫喊的“人的本质”问题。他说,“包括战前在内,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缺陷……在于辩证唯物论的唯物论的、世界观的侧面不强”。他认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还没有把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