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凡  盛国荣 《哲学动态》2006,(11):75-76
由东北大学主办、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的“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10日至13日在东北大学隆重召开。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从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一、对“和谐社会”概念的辩证理解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在“和谐社会与矛盾辩证法”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应是矛盾辩证法。和谐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有序、稳定的状态。和谐与矛盾、系统、联系、平衡、协调、有序、稳定等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南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朱子文化节于2005年10月19~21日在武夷山召开。“朱子学与和谐社会”论坛是这次朱子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自国内外60多位研究朱子学的学者参加了这次论坛。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所长、现任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陈筠泉研究员主持。学者们就以下几个方面各抒己见:1.身心和谐福建省行政学院教授徐刚认为,朱熹的和谐社会观传承了儒学传统又带有自己特色的哲学思辩,他强调以…  相似文献   

3.
总论理论创新 :语境与问题 (俞吾金·1·11)在关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进行哲学创新———专家学者谈《哲学理论创新丛书》与哲学理论创新 (本刊记者·4·13)历史解释与话语霸权的消解 (韩震·5·2 2 )全球资本主义分析及其理论意义 (胡大平·7·7)让哲学与时俱进、引领实践———访庞元正教授 (本刊记者·8·2 )加强对话与交流 ,创造哲学的辉煌———“世纪之交的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刊记者·11·2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讨会综述 (孙伟平·12·17)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是近年来哲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一批有学术成就和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不少原创性的贡献 ,《哲学理论创新丛书》就是力求把他们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清理与总结 ,并奉献给学术界。 2 0 0 2年 1月在《求是》杂志社召开了《哲学理论创新丛书》出版座谈会 ,专家学者就《丛书》的出版和哲学理论创新发表看法。韩庆祥 :《哲学理论创新丛书》的总体构想是 :( 1 )以“一批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为创作主体 ;( 2 )以“哲学理论创新”为基础和核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改革…  相似文献   

5.
田海滨 《哲学动态》2022,(7):118-126
<正>徐梦秋,1954年11月生,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78年9月就在《福建日报》发表《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参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规范论等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学术成果有较大的影响。开辟了“规范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6.
徐远杰 《中国宗教》2006,(11):38-3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深刻理论阐述和重大战略部署。《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决定》的这些新论述,为宗教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宗教局党组高度重视对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决定》的学习贯彻,及时召开党组会进行专题学习,并对全局的学习贯彻工作做出部署。本期,我们约请国家宗教局部分司室负责人,围绕“和谐社会与宗教工作”进行笔谈,以进一步推动宗教工作领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7,1(6):41-4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对一个哲学家思想的真正考验。在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当我们缅怀张先生在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做出的学术贡献时,有许多内容可以述说。本文谨略述张先生在哲学理论上的两个重要贡献,在我看来,这是经受了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两个重要贡献。一道德之“变”与“常”1933年4月27日,张岱年先生在《大公报·世界思潮》发表《关于新唯物论》。他在此文中提出:“新唯物论或辩证的唯物论,实为现代最可注意之哲学。”“唯以新唯物论与现代他派哲学对较,然后乃可见新唯物论之为现代最可信…  相似文献   

8.
书讯     
近期,由华侨大学杨楹、张禹东教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华侨大学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系列成果《生活哲学:探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本书立足于“生活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生活哲学”的创新命题。在此基础上,多维度的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辩证思考,试图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范式。本书分三编十章内容,收录文章近80篇,70余万字,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是本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中坚力量之一 ,主张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尤其重视批判这一意识形态的基础———启蒙理性。他的基本主张和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擅长哲学理论批判。他的主要工作是 :在哲学上着力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 ,批判音乐和大众文化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和美学的批判 ,等等。阿多诺对胡塞尔的批判是他的“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的相关专著《认识论的元批判》 (英文本译为“A…  相似文献   

10.
徐素华先生文章把我提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党的指导思想形态”,“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学术研究形态”,这不符合我的本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实践中学习、运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发扬中国优秀哲学文化、升华人民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现代形态。它既是一个创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又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和谐之道,生生不息。道教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精神资源。本文试从“与道合一,道性平等”、“身心和谐,逍遥物外”、“三名同心,无为而治”、“天人合一,太和万物”等教义中探析道教“和谐”思想,以期发掘道教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相似文献   

12.
论医学哲学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弄清医学哲学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是医学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医学哲学理论构架的逻辑起点是生命健康,基本结构是医学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和发展观以及一系列医学范畴。“哲学理论 医学实例”不是医学哲学。医学哲学具备超验的思维方式、反思的学术精神、创新的学术风格、开放的学术视野,而临床经验总结、紧跟时局的宣传、时髦热闹的效果,从者众多的场面不是医学哲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史》2014,(3):F0003-F0003
冯友兰遗言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在近些年大陆儒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义如何登场,成为学术界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陈来教授的新著《仁学本体论》是对两千多年来仁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以儒家式的、中国式的哲学建构,回应了当代儒学以及中国哲学理论建构的时代问题。本书是当代儒学复兴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和谐意识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孔子又是“和”理念的集大成者。他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个人身心关系方面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孔子思想中的和谐意识进行认真地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俊文 《哲学动态》2006,(12):60-61
2006年9月21~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越南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福建武夷学院(筹)联合承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泉州与武夷山两地分两个阶段举行。来自越南与中国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创新以及实践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达成了许多共识。一、发展、和谐的基本内涵与辩证关系关于发展和发展观的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吴元樑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统中的发展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深刻理论阐述和重大战略部署,得到了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决定》明确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体现了我们党深刻的战略思考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发展,是对我国宗教具有积极作用的明确肯定,对当前和未来宗教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统战部于11月召开了全国宗教团体领导人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06,(10):62-63
“东京审判”与“京都宣言”;构建佛教新型的师徒关系;《太平经》的和谐观;宽恕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张丽宁 《学海》2005,11(5):171-175
费孝通近十多年来的三个重要思想,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贡献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关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中华民族在多元互动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观念及精神,探讨其“三美一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观点与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文化自觉”思想对于中国内部及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克全 《天风》2006,(23):36-3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和谐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概念。我个人理解,“和谐”这个概念含括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睦相处”、“社会团结稳定,具有良好的秩序”、“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获得极大的丰富和高度的自由”等不同层面的意义。今天,包括基督徒在内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0.
和谐哲学的三种诠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有相应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那么,在当代中国现有的各种哲学资源中,究竟什么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和谐哲学呢?围绕这个问题理论界已形成两种基本的诠释模式:第一种模式依托于中国传统哲学资源,把和谐哲学的理论建构阐释为向中国传统智慧的复归;第二种模式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源,把和谐哲学的理论建构解释成唯物辩证法理论重心的重新颠倒。本文通过分析这两种诠释模式的理论误区,提出第三种新的诠释模式,把和谐哲学的理论建构归结为对辩证法的重新理解,认为经过重新理解和正确理解的辩证哲学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