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学富 《天风》2022,(1):51-52
<正>教牧辅导者会从故事里发现奇妙的力量,并且在辅导中充分地使用它。人类是在故事中长大的,好的故事塑造好的人生,甚至一个好的故事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耶稣是一个伟大的叙事者,他讲述故事,阐释故事,并且把他的生命活成了一个伟大的故事,而他的故事也一直在影响无数的人。我们在圣经里读到,耶稣在传道的时候,用寓言故事讲释天国的道理,用寓言故事医治心灵有疾苦的人,用寓言故事给人带来希望,提升他们的信心与自尊。像耶稣一样,丁光训主教也讲述寓言故事,其中的一个寓言,就像一颗种子播种在我内心里,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让我从中体会出无穷的深意。  相似文献   

2.
陈俊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1,24(4):429-431
运用听读理解测验的方法探讨言语表情标记对6~8岁儿童寓言故事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言语表情标记能促进各年龄组儿童对故事的理解,这种促进作用在6、7岁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显著。男、女儿童对有、无言语表情标记的故事的理解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在每类故事中又呈现领域内冲突和领域间冲突两种规则冲突类型,考察了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认识,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被预测对于习俗领域中的两个规则倾向会给予相同的理解,在个人领域中会倾向于接受其他制定者的规则。(2)教师被预测在领域间冲突规则中会对违规学生有较多负面看法。(3)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对冲突道义情境中心理理论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结论:中学生对于中学生自身及成人的认识和行为预测,因不同的道义情境领域和冲突规则而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在每类故事中又呈现领域内冲突和领域间冲突两种规则冲突类型,考察了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认识,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被预测对于习俗领域中的两个规则倾向会给予相同的理解,在个人领域中会倾向于接受其他制定者的规则。(2)教师被预测在领域间冲突规则中会对违规学生有较多负面看法。(3)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对冲突道义情境中心理理论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结论中学生对于中学生自身及成人的认识和行为预测,因不同的道义情境领域和冲突规则而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两类领域中皆包含阐释型和惩罚型两种规则形式,然后考察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预测,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中学生认为:(1)相对于习俗领域,行为者对个人领域规则会给予更多负面理解,倾向于实现自己的愿望. (2)随着年龄增长,行为者对个人领域规则的正面理解减少,行为方面倾向于满足自己的愿望.(3)教师对违反习俗领域阐释型规则的学生会有较多负面看法,对违反惩罚型规则的学生会做出更多惩罚.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中学生自杀再也不是电视剧里描述的传奇故事了,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有所闻的活生生的事实。悲剧发生的原因何在呢?有人说是家庭和学校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太大,也有人说是因为孩子的耐挫性太差。但仔细推敲,原因远非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7.
张乐,女,18岁,93年山东高考文科第一名,现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系学习,应本刊之邀,特撰写此文,文中所谈,对中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考试质量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相信中学生朋友看后会悟出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两难故事情境判断问卷,考察了428名中学生承诺判断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中学生在不同故事情境下的承诺判断呈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趋势.友谊对承诺判断存在影响,整体而言,对好朋友的守诺高于对普通同学的守诺.中学生的承诺判断存在情境差异,承诺对象有无过错和守诺后个人是否有损失两个情境因素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承诺判断.  相似文献   

9.
我们先来看一个众人都比较熟悉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孝子的父母得了重病。大夫们都说没有办法可以医治了,遂叫准备其后事。为了准备后事,这个孝子就去给他病重的父母算了一下命运,算算是他的父亲先世呢,还是他的母亲先世?算命先生眯着双眼,问罢孝子父母的生辰八字,捋着胡须算了好半天,才曰:父在母先亡。乍一看,这个算命先生可算得真准呢?如果其父亲先去世,可解释为父亲在母亲之前去世;如果其母亲先去世的话,则可理解为父还在,母亲先去世。不管怎么讲,似乎都是很有道理的。 认真看来,算命先生的语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笼统、空洞没有一点的逻辑联系。在社会上,算命先生也往往是抓住人  相似文献   

10.
以161名小学四年级(10岁)儿童为对象,探讨社会观点采择与故事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要求被试完成故事阅读理解测验,社会观点采择测验和字词认知测验。采用分层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对阅读理解总分、直接理解、直接推论、诠释整合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检视评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字词认知调节社会观点采择对故事阅读理解成绩的预测作用。社会观点采择对故事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随着字词认知能力的减弱而增高。对于字词认知能力较低的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在故事阅读理解中发挥更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信上帝?是不是想要上天堂?或是害怕下地狱?或是你需要心灵寄托?或者你有困难需要他帮你解决?我说,都不是。那你又为什么呢?是因为我被神的爱  相似文献   

12.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优良品德呢?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有这样的体会:抓住中学生易动感情这一突出的特点,以培养道德情感为突破口来培养其优良品德,是极为有效的方式。我认为,中学生道德情感具有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市面上解释佛经寓言的书籍,越来越多。我读过几本学者编的佛经寓言故事集,多有学者评语,令我感到吃惊,因为那些学者对佛经寓言的评语大背佛理。佛陀说:“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人解,皆名访法。”理解佛经寓言必须从佛教教理本身去理解,因为佛阳讲这些故事不是为取悦于人,而是为宣扬佛理,指导修行。这一点被许多佛教文化学者忽视了。比如对《出耀经》中“大海三鱼喻”的理解:寓言说:南海突然涨潮,有三条鱼被潮水冲到了沙滩上,鱼儿们商量说:“我们处境很危险,应当趁潮水未退,力争逆潮而上,返回大海。”但前面有条…  相似文献   

14.
运用情境故事考察了246名12-16岁中学生在三种亲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结果表明,12-16岁中学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年龄差异主要存在于12岁(低年级)和14岁以上(中高年级)中学生之间,初中阶段是个体道德情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情境类型对中学生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在付出代价最高的利他情境中,中高年级中学生出现更多的混合情绪判断与移情定向归因。  相似文献   

15.
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最大的渴望是什么呢?也许有不少的父母或老师回答,考入重点高中,考入大学呗。其实,青春期学生心理最大的渴望是独立和成熟。看来,成人好忽略青少年对成人感的迫切热忱,犹如青少年不理解成人对人情的世故,这个中道理被钱钟书先生在《围城》这部小说里揭示得淋漓尽致:没成熟的人总想一步跨入成熟者的行列,以行使成熟者开拓世界、支配自己的特权,成熟了的人却又向往快乐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天运篇》中讲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说孔子带着自己的困惑去见老子。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很久了,自以为已经熟知其中之故了。可是我把这些道理讲给七十二国君听,竟无一君主感兴趣。“道”真的是这样难以阐明吗?老子说:幸亏你没有遇上治世之君。那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足迹,岂能是所以留下这足迹的道理本身呢?你今天说的这些,也不过是足迹。足迹从践履而出,但足迹怎么能是践履本身呢?显然,这个故事的主旨,是宣传老庄关于“道”的主张,但其中提出的如何看待古代经典…  相似文献   

17.
明·刘基《郁离子》中有一则寓言:春申君看到楚国太子用梧桐的果实这种上好食料来饲养猫头鹰,盼望着它能像凤凰一样叫出美妙的声音的情形后,大惑不解地嘲笑说:“这是猫头鹰呵!它生来就是这种习性,用再好的食料饲养它,又有什么用呢?”谋士朱英听了这番话,对照他的作为,觉得好笑,对春申君说:“您既然知道这道理,为什么还对你门下所养的那帮子鼠窃狗偷之徒那么崇爱敬重呢?你给他们吃精美的食物,穿缀有明珠的鞋子,还‘望之以国士之报’这又何异于楚太子之为呢?”这劝告十分中肯,可春申君却至死弗悟。最后被李园所杀时,他的三千多名食客果然无一人报效他。  相似文献   

18.
弟:在《中学生与逻辑》里,我看到一篇“半费之讼”的小故事,很有意思。文中说那是用的二难推理,故事中的师生两个人都错了。哥哥,什么叫二难推理?怎么才能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形式呢?你能给我讲讲吗? 兄:好!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们中学里讲过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吗? 弟:讲过,这都指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指的是:有了前件就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不一定就没有后件;必要条件却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9.
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极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不折不扣的真理。生命与时间相依相存,没有时间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时间也就毫无意义。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时间之于生命的宝贵,道理似乎人人都懂,实际上却仿佛又不懂。试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有谁在一心一意地珍惜时间呢?我们固然对生命无比珍爱,但谁像算计金钱一样对时间锱铢必较呢?  相似文献   

20.
时间     
正时间,就是生命。极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不折不扣的真理。生命与时间相依相存,没有时间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时间也就毫无意义。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时间之于生命的宝贵,道理似乎人人都懂,实际上却仿佛又不懂。试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有谁在一心一意地珍惜时间呢?我们固然对生命无比珍爱,但谁像算计金钱一样对时间锱铢必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