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难点 “圣言”一词是圣经中的难点,出现在若望著作中。《若望福音》开篇就说:“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若1:1、2)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圣言”一词的理解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若望神学的理解,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圣言”这个词在不同的圣经版本中有不同的译法:过去的献县版《新约全集》中,“圣言”依拉丁文VERBUM音译为  相似文献   

2.
如何避静     
“避静”两字,按照中国汉字意义和文字结构来看,是指“避开幽雅清净的地方到人群鼎沸的热闹场所”。这显然是从字面意义上的解释。这与教会所称“的避静”的含义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避静”一词出于《圣经》。源自于拉丁语Secessus译为退省、退隐、隐退、隐遁、静修“、避开尘嚣”等。意思是暂时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致志地反省自己的思言行为是否符合天主的旨意、耶稣基督的教诲。耶稣在显了“五饼二鱼”的奇迹后,他知道群众要来强迫他为王,就独自退到山里去了(若6:15,谷6:46,4:1:12,玛14:23,4:1,路4:1)。避静是摆脱外界事物和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易经》的卦爻辞里面,“中”字是很常见的一个词。《丰》卦多次提到“日中”,《复》、《益》等卦都有“中行”,判断辞里的“中吉”、“中凶”也不少。《易传》里面谈“中”的地方就更多了。仅对“中”的称谓就有“中道”、“中正”、“大中”、“中行”、“时中”、“在中”、“得中”等29种[1]。其中尤以“中道”、“中正”、“正中”等提法较为集中。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尚中”思想应归属于孔门的思孟学派[2]。这不仅体现了周久的“尚中”思想,而且还可以再上溯到三代之上的唐虞古代。传为美谈的尧、舜、禹相继禅让之际,“交班…  相似文献   

4.
读了《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上的《谈“一样”——兼谈“似的”》(以下简称《谈“一样”》)以后,我们有些不同的意见,现提出来,以就教于作者和读者。《谈“一样”》认为:“一样”作为词,不管是独立型的还是结合型的,都是形容词;“‘一样’和‘似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词”。我们认为这两个判断都不恰当。正如《谈“一样”》指出的,“一样”有独立型和结合型两种类型。独立型的“一样”能“象其他实词那样独立运用”,且有形容词  相似文献   

5.
帛书《易经》异文校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帛书《易经》异文校释刘大钧讼:有复(孚),洫(窒)宁(惕)。克(中)吉,冬(终)凶。利用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复,返复。今本之“孚”,帛本皆作“复”,恐家法不同耳!案之《周易》古经,有的卦爻辞作“复”,较之今本作“孚”,似于义更胜,如《随》卦九五爻之“...  相似文献   

6.
谈到连绵词,往往有人把双声迭韵看作它的一个特点。如河南师范大学贾传棠同志编制的《现代汉语语法简表》,在联绵词的“特点及功能”栏内就这样写道:“大多是古今汉语通用,非双声则迭韵,或由双声迭韵变音而来,有增强语言音乐美、节奏感的作用。”有的人甚至把双声迭韵看作联绵词的标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给六年制重点中学编的《文言读本》,在《通义训》这篇知识短文中就这样写道:“不要把双声迭韵词分开解释”,因为“这些词虽然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但是,它的词义只是由这两个合在一起的字音来表示,而不是两  相似文献   

7.
(一)《古兰经》的名称 1、真主把其降示的经文称之为“古兰”,这种称谓在《古兰经》中有73处,这是其众多名称中最著名的。 学者们对“古兰”这个词有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是有“海木宰”的;一部分人则认为没有“海木宰”,对此各有不同的论述。 勒哈亚尼认为是的词根,意为“被诵读的”,是有“海木宰”的;并且把其归属于以词根作为被动式词的一类,就此引证了以下《古兰经》经文: “集合它和诵读它,确是我的责任。当我诵读它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有一部名为《绿化树》的小说,塑造了一位名叫马樱花的妇女形象,而“马樱花”一词又可指一种可爱的树木,据说,其别名又叫“绿化树”。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小说命名的由来。这大概也是符合作者的意图的。作者在《绿化树》这部小说的最后到主人公章永麟查阅《辞海》中“马樱花”条,并将其全部抄录,而该条最后一句就是:“又为绿化树”。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马樱花”和“绿化树”是否同一种树的两个名称?是否同一概念? 赵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绿化树不单指一种树》  相似文献   

9.
“爱情”词源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爱情”一词溯源 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爱情的涵义,古今汉语语源工具书会令人失望,因为“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及其源流我们查不到。 清康熙帝敕撰的《佩文韵府》收有“情爱”词条,却没有爱情一词。《辞源》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收有“爱情”词条,却没有语源例句。《辞源》1980年修订版则干脆不收爱情一词,更遗憾的是,洋洋六千万字的《中华大辞典》也未指明“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六情”说和“七情” 说,其“情” 之一种就是“爱”,“爱情” 一词当有其语素结合的条件。此外,孔子、孟子在讲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愈来愈多了,书面语比口语里更多。复音词大多由单音词构成,这是因为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这是汉语结构上的一个很大变化。周秦时也有少量双音词,如《诗经》中有“河上乎逍遥”、《左传》有“摇荡我边疆”、《庄子》有“抟扶摇、羊角而上”、《楚辞》中有“颜色憔  相似文献   

11.
近日参阅夏莲居居士所会集的《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该会集本确如前人所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文简义丰,词畅理圆”,系“最善之本”。经中《浊世恶苦第三十五》一章中,有“常怀盗心,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一句,其中:“望”一词,众解说似有不妥。今不揣浅陋,以凡夫之心,妄测圣意,就正于各位大德。黄念祖老居士所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解释是:“望”即希望。唯思损人利已,故云“望他利,用自供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话佛经系列·净土诸经今译》中,将原经径直改为“希望他利”,译…  相似文献   

12.
在我恭读《古兰经》和“圣训”时,无论在《古兰经》中还是在“圣训”中,都找不到“国家”、“爱国主义”这两个词。这是因为,公元7世纪初时的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刚刚在群众中传播。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用伊斯兰教统一人们的思想,进而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伊斯兰教与爱国主义没有联系。实际上,传播伊斯兰教,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爱国与爱教是一致的。伊斯兰教的爱国主义思想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13.
爱惜     
计文 《天风》2009,(8):1-1
圣经中有一卷很特别的书,它的结尾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读过的人都知道那就是(《约拿书》,记载了上帝对约拿一个沉重的反问:“……我岂能不爱惜呢?”(参拿4:11)这“爱惜”一词不但对《约拿书》画龙点晴,而且让上帝对人类的爱意和怜悯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民众观和法律观为中心,就《逸周书》和《管子》作以比较。首先,关于民众观。其共通的部分可归纳为四点:第一,为政者对于民称其为“牧”。牧民这一词,在《管子》中是放在卷首的同名篇,《史记》管仲传中最初也曾用了这一篇名。可以说“牧民”一词是构成《管子》思想内核的用语之一。但在其他先秦文献中都找不到这一语的用例,单从语意上看,只不过是治民,但如果进一步理解和使用这一用语,肯  相似文献   

15.
(三) “六龙季”的岁首及其历法特点与结构 1.任何一种历法,首先要求必需制定岁首。《周易》的“六龙历”是中国古代一个纯粹的回归年太阳历。它的第一个季节为“潜龙”,其岁首为冬至;这问题在《易传》上曾有明确记载。复卦《象传》,“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其实“复”字本身即有“一阳来复”之意,张仲景《伤寒论》曾载:“是故冬至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节选自《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有改动。《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的主体部分是在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文章对德里达在《论精神》中就海德格尔哲学提出的质疑与反思进行了重构,并把德里达论证的核心(或破绽)定位在《论精神》第九节和第六节的两个注释中,“经验”的概念不仅在论证的表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也将展示出德里达批评有效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语气助词通常被认为是个难点。“呗”便是其中一例。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涉及到“呗”字的文章、著作很少。除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外,比较详细地解释“呗”字的当数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刘月华等先生编写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以下简称《实用语法》)和北大中文系55级、57级语言班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以下简称《虚词例释》)了。我们在教学中引用以上三本著作对“呗”字的解释时,发现有些地方很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搜集了大量的生活中出现的“呗”字句(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姑且这样称呼)进行考察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以求方家斧正。一关于“呗”字句在表达功能类型上归属于哪一类,《八百词》明确指出“呗”“用在陈述句末尾”。《八百词》对于有语气助词的句子在表达功能上的归类措词是很严谨的,统一的。这里的“用在陈述句末尾”中的“陈述句”不难看出是指包括“呗”字在内的句子整体。比较起来,《实用语法》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8.
写文章讲究“犯”而能“避”.写作上所谓“犯”,就是指一个作者在他写作时,不可避免地与别人的作品在某一点上发生一定的重复,有某种相似之处,“犯”了他人的作品.所谓“避”,则与“犯”字相反,它讲的则是“避”开雷同,独辟蹊径,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所以古人非常推崇“避”字,把它作为写作中的要诀.正如魏际瑞在《伯子论文》中说:“文章有众人不下手  相似文献   

19.
一次监考,偶然发现学生把“怂恿”都答成贬义词。究其因,原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中,编者在《词的不同色彩》中写道: 有些词表示的概念虽然相同或相近,但它们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0.
周琍 《中国道教》2004,(2):14-17
在诸子百家之书“圣人”一词俯拾即是并不为《老子》所独有。但“圣人”一词在《老子》出现的频率极高,据初步统计,在《老子》中,“圣人”一词在书中的二十六章中出现过,总次数为三十一次。在总共八十一章“五千言”的《老子》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也可略知“圣人”所指的角色在老子心中的地位了。所以试着对老子的“圣人”这一角色进行剖析,也不失为一条深入理解老子精神实质的道路。一、最高的智慧化身老于虽不自称是圣人,圣人好像是历史上的人君,或道家的理想人物。但在七十章中对圣人进行分析研究后,可看出圣人实是隐指老子自己,为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