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刊信息     
《中国道教》1989,(1):63-64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经书简介一、《黄庭经讲义》作者:陈撄宁小32K本,约五万字《黄庭经》为道教讲述炼养的重要经典,分《内景经》、《外景经》二篇。我会已故会长、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就《黄庭经》二篇义蕴,沉潜探索,择其精要,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分类诠释,使其词能解,理可通,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讲义》后附《道藏》本《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原文。定价:批发0.80元,另售1.00 二、《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作者:陈撄宁小32K本,约一万七千字本书为我国近代著名道教学者、养生学家、中国道教协会已故会长陈撄宁先生于1957年8月,应杭州市屏风山疗养院邀请讲学而编写的。  相似文献   

2.
<正>1957 年4月8-12日,中国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前门饭店召开。会议选举岳崇岱为会长,汪月清、易心莹、孟明慧、乔清心、陈撄宁为副会长,陈撄宁兼秘书长,制订《中国道教协会章程》。4月12日,会议宣布中国道教协会成立。4月15日,国家副主席朱德、李济深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了与会全体代表及部分工作人员,并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3.
<正>举办陈撄宁道教思想与养生文化研讨会,是结合安徽省道教实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讨加强宗教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怀宁,地处安徽西南部,不仅是著名剧种黄梅戏的发源地,还因历代以来才俊辈出而声名远播。我国著名道教大师、仙学创始人、养生专家陈撄宁就出生于此。10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宗教》杂志社作为指导单位,安徽省道  相似文献   

4.
<正>陈撄宁毕生从事道教学术研究,发展道教事业,为我国传统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深入研究陈撄宁道教文化思想,有益于弘扬道教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利于促进道教医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华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陈撄宁,这位中国近现代道教的杰出人物,一生致力于研究仙学丹道,宏扬道家学说,为复兴道教事业、重构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安徽省怀宁县作为陈撄  相似文献   

5.
<正>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古老的道教也获得了新生。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鼓舞下,1956年,道教界著名人士岳崇岱、易心莹、陈撄宁等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这一倡议得到了全国各地道教徒的积极响应。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957年4月,中国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道教协会。与会代表受到了中央政府朱德  相似文献   

6.
此稿是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著名道教学家陈撄宁先生1957年8月应杭州市屏风山疗养院邀请讲学而编写的,后又经陈先生修改,在中国道教协会1963年《道协会刊))第三期上公开发表。现根据读者和患者的要求重印,供阅读参考。陈撄宁(公元1880-1969年),道号园顿子,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无意仕途,转而学道,历游各地名山宫观,寻师访友,研究仙道之学。从事道教研究六十多年,治学精勤,通晓道教内外丹法及养生修持之道。三十年代曾主编《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著释道书多种。1957年以后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在道教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威望,为道教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及其追随者的内丹思想,认为陈撄宁学派所谓“仙学”是明清内丹思潮发展的结果,构成民国道教发展的一种新型。式对内丹内含的科学因素及其理论,通过对陈撄宁学派之介绍作了新的评析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道教协会成立60年以来,其道教文化研究工作经历了从坎坷到发展的过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既为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一、道教研究工作的起步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代会长兼秘书长的陈撄宁先生提出道协应开展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重视与支持。1961年3月22日,由全国政协宗教组出面召开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当代道教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传承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陈撄宁先生仙逝已近半个世纪,但其倡立"仙学"的历史过程,应当有补于当代文化建设和道教的创新发展。自觉承担复兴本土文化的历史责任陈撄宁先生生于1880年,当时正值中国政治和文化大变革的前夜,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陈撄宁仙学的内涵,探讨了其仙学独立论、仙学实证论、仙学救国救世论以及仙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出陈撄宁在道教衰微的困难条件下,弘扬了道教文化的精华——仙学,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促成了道教学术的复兴。  相似文献   

11.
<正>王沐(1908-1992),河北乐亭人,著名道教内丹研究学者,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理事。王沐先生研究内丹学60余年,对道教内丹诸派功法作了全面的考察,并结合自己的内修作了平实的叙述,堪称以学术态度对待道教内丹术的开拓者之一。对内丹学的整体认识王沐先生继承了陈撄宁先生对于内丹学的认识,肯定了内丹学的  相似文献   

12.
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之约请,王伟业同志撰写了“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两条目的释文。现征得作者同意,本刊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1990,(1):8-9
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和中国道教协会,为了纪念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近代道教著名学者、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陈撄宁先生仙逝二十周年,于1989年9月5日在北京白云观隆重举行纪念会。出席纪念会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声作,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任务之,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宗怀德主教,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安士伟阿訇,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4.
事有凑巧.1880年,华夏大地上诞生了两位人物:李叔同和陈撄宁.作为佛教的大德,弘一法师李叔同因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世人闻之如雷贯耳;而陈撄宁先生,作为道教以及中华摄生、养生学术的集大成者,学问精博而深奥,却一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正4月15日上午,中国道教学院1988级坤道班3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李光富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孟至岭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吴诚真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周高德道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王书献,中国道教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国道教学院原教务长陈兆康,著名学者胡孚琛,以及中国道教协  相似文献   

16.
论仙学大师陈撄宁之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焜 《中国道教》2002,(2):32-3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是流传至清末即已衰落,进入民国,又是时运多蹇,道教一直不振②。直至1949年后,才激发起一些热心于道教文化的有识之士,说及改革和创新 道教的工作,其中影响深远的要算是提倡仙学的陈撄宁先生。在道教界内,一提起近代道教人物,无人不知陈撄宁先生。近日他的著作《道教与养生》③又再版行世,这也是促成笔者写此文的原因。这几年来,研究陈先生“仙学”著作的学者逐渐多起来,早年有其学生徐伯英、袁介■于台湾编辑陈先生的著作《中华仙学》,由台北真善美出版;后有李养正教授、胡海牙老中医师及上海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教》2018,(2):16-16
4月15日上午,中国道教学院1988级坤道班3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李光富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孟至岭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吴诚真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周高德道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王书献,中国道教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国道教学院原教务长陈兆康,著名学者胡孚琛。  相似文献   

18.
关于陈撄宁学派这个问题,前人鲜有论及者,张广保先生在《明清内丹思潮与陈撄宁学派的仙学》一文中似乎肯定陈撄宁学派的存在,他说,陈撄宁高举"仙学"的大旗,以《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为阵地,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仙学",在他周围渐渐聚  相似文献   

19.
论仙与道     
深入研究道教的内容,有仙与道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既有密切联系而可为一,亦有互不相关而具不同的实质。且道教的内容,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变化,则仙与道所内含的形象,自然可一可二,可分可合而变化多端。陈撄宁(公元1880年—1969年)老先生为近代有名的道教学者,于五十余年前,曾创办“仙学院”,主编《仙道月报》,建国后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直至仙逝。一生研究道教之所得,即归诸仙与道两方面。要而言之,道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古有黄帝飞升成仙之事。合黄老之旨以究其理,此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陈撄宁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究仙道之学,融会贯通,创卓然一家“新仙学”,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他致力于道教事业,培育道教人才,也是深得众望的宗教界爱国人士。关于道家、神仙家、道教以及其他宗派的理论和功法,先生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他潜心研究静功修持,归结为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由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他许多著作、注释和书信留下丰硕的研究成果,给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同陈先生相处是在六十年代他主持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工作这一段时间,对他既严谨又创新的治学精神,十分钦佩,铭记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