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的文化情怀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思想资源和源头活水,而且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以达到超迈以往的"新"境界、新水平,创造中华文化的新型态、新辉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价值体认系统的生成逻辑。这一逻辑系统主要包括价值厘清、价值评估、价值萃取与价值认同四个维度。具体说来,通过价值厘清,以理性辨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历史价值;通过价值评估,以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意蕴和现实功能;通过价值萃取,以有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有益元素和优质资源;最终通过价值认同,以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责任和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4.
蒋坚永 《中国宗教》2014,(11):57-59
一、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元月,中办与国办印发、下达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放在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作出了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意见》坚持十八大以来中央与习近平同志有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的系列指示精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根本与灵魂的观点,全方位、多层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时代价值、传承方法、实施目标都进行了周密部署,从而推动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工程在全国各领域立体铺开。宗教工作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领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中央两办文件的发布恰逢其时,两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宗教中国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宗教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宗教应该同我国文化和国情特点相融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殷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之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殷商文化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教育宝库。将殷商文化融入美术教育教学,深入发掘殷商文化在视觉艺术方面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探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与形式,对推动美术教育的传承性、创新性发展,实现教育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轨、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发展和学习的精神,"东北小延安"对于城市地方的文化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文化来说,地方文化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载体,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通过它生动形象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化过程中,城市地方文化的教育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采用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与创作、校园文化等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在2016年腊八、2017年春节期间,我国各地宗教界积极参与节庆文化建设,创新思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将中华传统节日中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在2016年腊八、2017年春节期间,我国各地宗教界积极参与节庆文化建设,创新思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将中华传统节日中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对我们在新的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儒墨互补问题已经进入一些学者的视野,并在研究成果上有一定突破;儒墨互补应是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它在哲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均对当今新文化构建、社会治理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有重要的启示。在当前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必须把所谓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使儒家与墨家思想最优秀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正一是要紧紧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二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建设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三是要继承发扬中国宗教开放包容的传统。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我国文化建设征途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件大事,令各界人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意味深长地向美学和文艺工作者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那么,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当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呢?下面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谈谈一点初步的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地方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应当重视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创新能力;同时,整合地方资源,完善新形势下的全员教育机制,切实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拓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一、《孔子研究》系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方面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以"传承中华学脉,发明人文新知,推动学术进步,引领儒学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术研究方向,凡有关孔子、儒学、中国思想文化,以及中外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均受欢迎。  相似文献   

19.
正一、《孔子研究》系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方面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以"传承中华学脉,发明人文新知,推动学术进步,引领儒学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术研究方向,凡有关孔子、儒学、中国思想文化,以及中外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一、《孔子研究》系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方面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以"传承中华学脉,发明人文新知,推动学术进步,引领儒学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术研究方向,凡有关孔子、儒学、中国思想文化,以及中外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