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12月,“杭州佛教执事培训班”又一次如期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这已是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光泉法师第六次带领僧团赴北京修学。  相似文献   

2.
正杭州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是杭州名刹、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杭州灵隐寺始终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佛教现代化和文化引领等三大主线,推进佛教中国化不断深入。一、践行佛教中国化,致力高层次僧才队伍建设佛教事业的接班人,是新时代佛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7,(10)
<正>金秋九月,硕果飘香。"2017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唯美的杭州西子湖畔圆满落幕了,这标志着由中国佛教协会倡导、主办的全国性讲经活动已走过十年时光。十年的讲经交流历程,也镌刻下中国佛教坚守、传承、创新、奋进的成长记忆。2008年,为了迎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首次举办了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十年来,讲经交流会通过不断探索发展、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层级,从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升格为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从单纯讲经僧才选拔,发展成为两岸三地、三大语系佛教界广泛参与的,集选拔、示范、巡讲、研讨、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佛教弘法僧才培养项目。作为  相似文献   

4.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佛教发展史就是一部"得人"史--"得人",则兴宗立派,光宗耀祖;不"得人",则门庭冷落,影响式微.而"得人"之关键,则在教育.面对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以寺院为基地的传统僧才教育体系已明显不适应于新的僧才培养要求.佛教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宗教,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要求新的僧才培养以僧教育为本、俗教育为枝,两面开展,兼收并蓄,庶可使佛教更真地、更深地契入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1)
<正>2016年12月18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协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的"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安徽、浙江、河南、广东、上海、香港,以及美国等地近百位大德高僧、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研讨会是继2014年"当代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建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号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闻名遐迩,举世瞩目。中央领导同志百忙之中还总是惦记着、关心着大家。常言讲"人杰地灵",要把五台山建设成为真正的佛教圣地,就得有一批杰出的僧人。惟贤老和尚(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曾对我说:"有庙就要有僧,有好庙就要有好僧,如果光修庙不见僧,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1月4—5日,由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东亚宗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佛教史论坛:佛教史料与史学"工作坊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围绕"僧传与圣传"、"文本与文献"、"形象、仪式与史事"三大主题展开,促进了佛教史学、宗教学、写本学、文献学、图像学等不同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就众多具体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还探讨了佛教史学与史料学的方法论与前景。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指出浙江大学近年来极为重视佛教学科的发展,不仅引进了一批研究佛教的新锐人才,还大量投入学术资源,欲将佛教研究打造成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高地。在接  相似文献   

8.
《法音》2021,(5)
正2021年2月2月,是当代著名高僧净严长老圆寂三十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回望近百年佛教史,风起云涌,激荡人心。以太虚大师为领袖的一批佛门志士在西学东渐、列强环伺的形势下,反思清末以来佛教发展的现状,提出佛教的"三大革命"主张,在"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佛教运动。太虚大师以佛学院培育僧青年,门下英才荟萃,弘化十方,如星火燎原,照亮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仅就太虚大师传人净严长老秉承"人间佛教"理念,推进僧教育,建立河南弘法基地,  相似文献   

9.
自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了暴风骤雨般的剧变,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恍然惊醒,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图强"的经世之道,并希望通过思想界的一场"革新"来达到"救国"的目的,儒学在这场思想变革运动中逐渐衰微。然而,随着儒学的衰落,近代佛教却迎来了复兴的契机。但当时佛教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却严重制约其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同在。在严酷的内外环境下,以月霞为代表的华严僧人们纷纷将兴办僧学作为复兴佛教的首要措施,他们所创办的华严学校为近代中国佛教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僧才,这些杰出的学僧们在近代佛教的复兴道路上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泰国僧王颂得帕耶纳桑文时表示,僧王这次对中国的访问是中泰两国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对促进两国佛教界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具有积极的意义。他祝愿僧王访华取得圆满成功。江泽民对僧王访华表示欢迎。他说,僧王座下是泰国佛教界的最高领袖和著名的佛学教育家,为泰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相似文献   

11.
宗教界动态     
<正>北京龙泉寺"贤二"机器僧走红网络最近一个叫贤二的呆萌机器人走红网络,它身穿黄色僧袍,会说佛经佛法。据了解,贤二机器僧是由北京龙泉寺僧人于2015年10月研制出来,贤二能够语音识别,并跟人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还能接受指令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诵读经文和播放佛教音乐等。  相似文献   

12.
程平源 《学海》2007,(5):93-97
僧肇之学向来被认为承袭了龙树中观思想的精髓,是对玄佛合流思想的终结和中国化佛教的开端.在探询僧肇"圣心"、"即体即用"学说之后,笔者认为僧肇以其心学立场对大乘般若学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造.僧肇之学开始了一种有异于印度大乘空宗思想原意的中国化的佛教,其心学圣人论,将缘起性空的中观学说转化成了主体性本体论,为以后的涅?佛性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8,(10):67-67
本刊讯杭州佛学院创办于1998年,是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由浙江省佛教协会主办、杭州市佛教协会承办的一所省级汉语系佛教专业学院,专门培养爱国爱教、学修并重、热爱佛教事业、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能联系信教群众、有一定佛教知识的佛教寺院管理人才和有志从事专业佛学理论研究的僧才。现开始招收新一届专科班学僧(男众)。  相似文献   

14.
论明代的度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明代建立了完密的度僧制度:禁止妇女出家,限定家庭出身以及本人身分,限定出家年龄,考试通经,限定全国僧人总数,度牒免费发放。明初多循制度僧;中期经常违制度僧,并大量鬻牒;后期主要鬻牒。明代度僧抑制了佛教势力,有利于生产发展、社会稳定及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有所限制的鬻牒,部分解决了军饷、赈济;大量度僧鬻牒,对生产发展、社会稳定起阻碍作用;私度盛行,买卖、伪造度牒成风,僧官借机营私舞弊;度僧对北京治安、物价也有很大影响。对佛教来说,明代度僧造就了庞大僧团,维系着佛教表面繁盛;促进了诸宗融合,促成了赴应僧队伍专业化和壮大,推动了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导致佛学进一步衰微。  相似文献   

15.
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第一次迈出寺门,于今年初来北京展出,便放出百宝祥光,引得国内外人士赞不绝口。同时展出的还有塔尔寺的绘画(壁画和唐卡)与堆绣,号称“塔尔寺艺术三绝”。内地汉传佛教地区,不乏诗僧、画僧、书僧,艺术成就极堪称道。但是,像塔尔寺这样一个寺庙,兼有艺术三绝,且集中了一  相似文献   

16.
正开展僧才的培养、僧团的管理一直是佛教界永恒的课题。千百年来,历代佛门大德高僧始终将僧才教育、僧团管理作为佛教之根本,从隋唐的丛林管理至近现代的新式佛教学院教育,无不倾注着一代代佛门大德对僧宝建设管理的心血与期望。在1992年中国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谈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曾说过一句令佛教界至今不能忘怀的话:"在当前和今后,  相似文献   

17.
<正> 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是佛教根本精神的体现,也是佛教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中国佛教以大乘为旗帜,强调自度度人、普度众生、报恩奉献、积极入世,自古以来就流行植树造林、开荒辟田、修桥补路、扶贫济困、治病救灾,有着做慈善功德的优良传统。自南北朝以来,汉地佛教就曾设有"僧祗户"、 "僧祗粟"、 "寺库"、 "长生库"、 "义  相似文献   

18.
据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泰国僧王颂得帕耶纳桑文今天下午来到北京西山灵光寺,参拜了佛牙舍利并为泰国所赠一座佛像开光。泰国僧王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张声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泰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拉亚纳素翁等的陪同下来到灵光寺。这里供奉着泰国佛教界1989年7月赠送的释迦牟尼铜质鎏金佛像。  相似文献   

19.
北宋"僧传"的体制、功能、风格皆不同于往昔。释赞宁的《宋高僧传》取法史传,革新僧传体制;释智圆《中庸子传》以儒家"中庸"思想阐释天台"中观"之义,开创释家自传的新体式;释契嵩《陆蟾传》《韩旷传》淡化宣教功能,追求儒、释兼容的文化取向。"援儒入释"是北宋僧传文体自新的契机。面对儒学的日渐强势,北宋僧人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儒家文化,改变僧传叙而不论的格局,丰富僧传的文体内涵。北宋僧传的文体自新,是佛教著述领域的变革,也是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泰国僧王颂得帕耶纳桑文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对北京进行了五天访问,然后转赴西安,继续他的中国之行。在京期间,僧王座下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热烈欢迎,不仅成为两国佛教界的一件盛事,更是中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史上的新起点。泰国是个佛教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