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中国宗教》2018,(10):37-39
普陀山现已修建开放的佛教寺院有50多处,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佛协”)和寺院僧团两套组织构成了整体寺院群。佛协是管理服务实体,僧团是宗教修行组织。这样的组织定位,既符合现代社会团体管理要求,又继承了传统佛教丛林管理模式。全山寺院(单位)功能与定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0,(2):39-40
近年来,福建、四川等地的四众弟子不断来信,反映当地民政部门违反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运用行政权力,宣布佛教寺院荼毗(火化)僧人、居士遗体活动为"非法活动",强行禁止寺院火化僧人、居士遗体的传统习俗,从而引发了政府民政部门同佛教界的纠纷,伤害了佛教信众的宗教感情。为此,本期刊发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就此问题写给福建省佛教协会的一封信,供全国各级佛教协会和寺院参考借鉴。各地读者对信中所提的观点如有意见和建议,敬请来信反映,开展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佛教新闻     
《法音》1998,(6)
佛教新闻上海市佛教协会举行第八届代表会议本刊讯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八届代表会议于1998年5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龙华寺隆重举行。代表上海地区50余个佛教寺院、团体和数十万信众的300余名法师、居士出席了这次跨世纪的盛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  相似文献   

4.
桑吉扎西 《法音》2012,(4):66-67
本刊讯4月2日,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总佛寺隆重举行寺院落成暨佛像开光法会,这是近百年来佤族佛教信众举行的最盛大的一次佛教开光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居士,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耿马总佛寺住持  相似文献   

5.
林恒 《法音》2006,(9):32-32,33,34
佛教的信众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出家弟子,二是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就是居士,居士在中国原指隐士,在印度原指有德有势的大富长者,后来佛教借以指在家的佛教信徒。今日佛教的居士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指一切同情、敬重佛教,到寺院来参礼的人都可尊称为居士,狭义指已经拜过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众。居士修学佛法虽然不像出家弟子那般严格,但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学佛道路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落实性。在家弟子学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话代表,那就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什么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呢?具体说来,它涵…  相似文献   

6.
屈丽蕊 《法音》2023,(5):42-48
寺院是佛教僧团居住、修道、弘法的场所,也是僧团活动的基地。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批寺院在各地兴建起来,成为佛教兴盛的体现与标志。北朝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洛阳城郊佛寺之盛,“京城表里,凡一千余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也体现了南朝佛教的发展盛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众多寺院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和文化中心,并发挥了广泛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在与高科技结缘的佛教教育探索中,无锡开原寺一直追求创建"互联网+智慧寺院"。除了积极建立佛教网站论坛发展佛教教育之外,还将佛教教育提升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之上,做出了在公共教育探索中的大胆尝试。一、高科技与僧团管理长久以来,僧伽的管理都是寺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寺院一直遵循佛门戒律结合当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坚持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以僧为本,并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僧伽管理的可行之道。以现代化管理模  相似文献   

8.
戒是如来利生的训诫,是建立僧团的根本,而僧团则是佛教信仰的三要素之一,因为有戒的约定,僧团依之而和合安住;以戒来约束僧团,规范僧团的行为,这是佛教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信众,制定不同的规范,所以戒分大、小二乘,僧俗  相似文献   

9.
能超 《中国宗教》2018,(11):45-47
近年来,江苏佛教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创建了江苏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开发建设了寺院僧团、财务、安保、档案、弘法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全省佛教界信息化大数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0.
能超 《中国宗教》2017,(1):56-57
一、高科技与僧团管理 长久以来,僧伽的管理都是寺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寺院一直遵循佛门戒律结合当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坚持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以僧为本,并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僧伽管理的可行之道。以现代化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技术进行僧伽的管理,实时的网络在线监控,不光精简了僧伽的冗杂事务,而且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督,促进僧伽的修行。无锡开原寺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僧伽管理的实践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正开展僧才的培养、僧团的管理一直是佛教界永恒的课题。千百年来,历代佛门大德高僧始终将僧才教育、僧团管理作为佛教之根本,从隋唐的丛林管理至近现代的新式佛教学院教育,无不倾注着一代代佛门大德对僧宝建设管理的心血与期望。在1992年中国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谈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曾说过一句令佛教界至今不能忘怀的话:"在当前和今后,  相似文献   

12.
笔者由佛教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性观点,提出两个方面的论证:一、当代都市佛教的兴盛及其特点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渗透着城市所特有的要素。二、中国都市佛教逐渐形成居士佛教信仰团体、信仰理念,居士佛教以城市为平台、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城市理念,与僧团佛教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0,(9)
第一条为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严肃 僧纪,整饬僧团,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 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度碟是僧尼的僧籍身份凭证,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僧尼经考察合格发给度 牒。持有度牒的僧尼由其剃度或常住寺院登 记造册,建立僧籍。 第三条度碟和僧籍登记表由中国佛教 协会统一印制,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同省、自 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以下简称省佛教协 会)按规定分发有关寺院颁发登记。 第四条经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具有五 名比丘或五名比丘尼僧团的寺院,方可接收 剃度弟子。寺院每年计划接受新出家者的名 额,须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以台湾法鼓山的佛教社会福利实践为例,分析“法布施”在其创建前十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意义.法鼓山自1989年以来在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上卓有成效,而以佛教教育为核心的“法布施”是其佛教社会福利的主要平台.法鼓山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基础,以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和实体化教育、僧团教育和信众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法布施”体系,体现了都市佛教早期社会福利建设的若干特点:社会教育的介入性强,组织形式富有时代感、延续性和叠加性;实体化教育学术倾向明显,紧扣国际前沿,易于树立话语权威;僧团与信众教育之间相互补充,形成自下而上的独特组织结构.这些对大陆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能超 《中国宗教》2018,(1):52-54
大数据能够加强寺院监督,净化寺院道风,帮助树立寺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大数据还将加强对乡村寺院佛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管理,将更多的佛教信息通过网络形式推送给广大信众,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佛教教规制度是佛教僧团制度和佛教戒律在不断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佛教中国化在制度层面的产物。中国古代佛教教规的建立,为佛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认真研究中国佛教教规制度的历史演变,提炼历史经验,汲取变革智慧,可以为新时代的寺院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普陀山佛教协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决策、规范管理”原则, 对全山管理坚持“三统一”管理, 并实行“一个法人(佛协)、二级管理(佛协、寺院)、 统分结合”的僧团内部管理体制,确保普陀山佛教健康稳定和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2,(9):34-36
广东省佛教协会:你会粤佛[2002]24号文,即《关于僧人去世遗产处理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遵照佛教的传统规制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规定的精神,函复如下:佛教自从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创立僧团以后,形成了不同于世俗社会的以佛教信仰为核心,以托钵乞食和财产共同共有为基本特征的佛教僧团组织。为了维护僧团组织的延续与发展,佛教戒律规定“一切亡比丘物,尽属四方僧。”从此奠定了寺院僧团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汉族地区并建立僧团组织以后,虽然与佛陀时代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改变,但基本上保持…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化进程促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居士佛教运动应运而生,并深刻改变"居士"一词的历史意涵。在这场运动中,上海绅商居士创办的上海居士林,不仅较早以现代科层制度作为管理手段、积极将佛教活动纳入到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当中,而且首次将"居士"视为佛教全体在家信众的独立身份、开创出"居士林"这一现代组织模式。以上海居士林为中心的近代居士组织,对近代居士身份的重塑,乃至居士信仰空间的重建与居士功德的重构,都产生极大影响。作为它们主要发起者、领导者和参与者的绅商居士,也通过在这些居士组织中的信仰实践,获得对自身佛教地位和世俗地位的认同和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