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 《中国宗教》2022,(4):54-55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佛教园林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佛教寺院除了殿堂建筑(宗教空间)之外,通常都有园林部分,包括寺院的庭院绿化、独立的园林以及寺院周围的园林环境。佛教园林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又彰显佛教文化的内涵,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文化。中国佛教园林受禅宗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15,(3):86-87
2014年8月,"佛教胜地行"采访组抵达四川、重庆进行采访拍摄,感受巴蜀之地的佛教文化。四川、重庆两地的佛教寺院大多以人文底蕴深厚、自然景色优美著称。千百年来,佛教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巴蜀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在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承担着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佛教古籍在寺院古籍中占据主要部分。什么是佛教古籍?按照我国图书馆界目前通行的定义,主要是指书写或印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12)
<正>本刊讯11月20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山东菏泽惠慈集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佛教媒体编辑研讨会暨"中国当代佛教期刊数据库"测试版发布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开幕。来自《法音》、《中国宗教》、《禅》刊、《中国佛学》、《佛教文化》与凤凰佛教、佛教在线、龙泉之声等多家佛教刊物、门户网站、佛教新媒体和寺院官网,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法鼓文理学院、台湾慈济大学等两岸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共80人欢聚一堂,交流了探讨了各自的办刊办网理念,  相似文献   

5.
正七塔禅寺,开山于唐代,中兴于清末,是浙东四大丛林之一,中国近现代临济宗中兴祖庭,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佛教地标。近年来,七塔禅寺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努力适应时代进步要求、创新寺院管理和发展方式,实现由香火兴寺向文化兴寺转变,有效开展弘法利生事业,营造图书借阅空间,创办佛教文化研究机构,和兄弟寺院一起为浙江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杨仁山被称为佛教改革的先行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旁通儒道的方式,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创办金陵刻经处和精舍学堂,培养佛教人才,开创了正规佛教教育的先河;三是解行合一的佛教观,在佛理上和修行实践上为后世留下典范;四是编纂三字经,对于佛教文化在社会大众及信徒中的传播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能超 《中国宗教》2018,(1):52-54
大数据能够加强寺院监督,净化寺院道风,帮助树立寺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大数据还将加强对乡村寺院佛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管理,将更多的佛教信息通过网络形式推送给广大信众,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卓 《中国宗教》2018,(4):68-69
佛教舞蹈是指以佛教寺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舞蹈,或者是源自于佛教、带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舞蹈,主要以供养佛菩萨或者弘扬佛教为目的,正所谓“巧把音声作佛事”。佛教舞蹈本源于印度古俗,是所谓的“舞祭”,在古印度佛教的无遮大会上通常也有乐舞。佛典中有很多关于舞蹈的记载。比如《妙法莲华经》云:“香花伎乐,常以供养。”  相似文献   

9.
能超 《中国宗教》2018,(8):60-60
我们开原寺每期订阅3000多份《中国宗教》杂志,通过开原寺几千名义工分发到各个部门,并连续在《中国宗教》杂志发表“江苏佛教+大数据”等系列文章.江苏省宗教局、省佛教协会目前正在大力推动江苏佛教信息化进程.当前世界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的洗涤,大数据已然展露出其恢宏磅礴的历史趋势,对于作为传统文化的佛教而言,贫僧有幸被任命为江苏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主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当下僧众寺院开辟一条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道路,这不仪是寺院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佛教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在当今拥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数据的新时代,江苏省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的成功建设,不仅是江苏佛教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史上的大事,对于全国佛教界的管理、佛教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均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当代佛教界和专家学者推广研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佛教寺院的管理模式、佛教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随着时  相似文献   

11.
佛教画藏     
“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教文化,将佛教文化之主要内容绘制成连环图画,系统地、全面地介绍给一般读者,使之体现生活,净化心灵,以大众化之形式,达到化大众的目的,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爰是编辑出版《佛教画藏》。本书兼顾到佛教教义和佛教美术的  相似文献   

12.
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风靡到江南一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魏晋南朝时期的写照。江南的佛教以浙江与江苏为重要地区,这里不仅培育了有影响力的寺院与高僧,而且还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从浙江杭州到新昌到宁波再到普陀山,是一道著名的亮丽风景线,曾经有人称此为"唐诗之路",其实它更适合被称为"佛教之路"。因为在这条路上分布了很多著名的佛教寺院,这里的佛教早就闻名于世。杭州的佛教自不必说,如果再往东去,我们可以见到诸如新昌大佛寺、天台国清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以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等等名刹名山,这些寺山在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广西的佛教与少数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佛教从海路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广西的环北部湾沿岸与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已有了海上航线。结合文献记载及东汉至南北朝早期佛教文化遗物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大约在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到了广西地区。到了唐代,广西佛教空前繁荣,其中桂林是我国南方佛教的中心之一,是中原地区高僧大德向往的佛教胜地。宋元明清时期,广西佛教缓慢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桂平等地的佛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广西两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地。佛教传入广西后,对壮、瑶、仫佬、侗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与少数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2)
正一、下华严寺的历史渊源著名的辽金古刹大同华严寺,原称"大华严寺",始建于辽,重建于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下寺坡街北段西侧,是一处典型的汉文化和辽金文化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是我国辽、金时期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华严宗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木结构佛殿之一[1]。它以独具风貌与神韵的建筑、塑像、壁画、柜藏、碑刻、经幢以及众多的历代文物典藏,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千古名寺。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佛教考察散记廖立地应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先生的邀请,我们于去年5月间先后访问了日本的东京、京都和大限的6个佛教寺院。中国的佛教来自印度,而日本的佛教又来自中国,在所到的寺院看到不少中国佛教的痕迹。我们在菅原钧先生处拿到的《佛说阿弥陀经》完全是用汉...  相似文献   

16.
刘勰(465-520),字唁和,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出生于京口(今镇江),曾先后官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等职,为官颇有清名。晚年在今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自幼借住寺院,拜高僧僧祐律师为师,帮助僧祐整理佛教典籍和佛教著述。在做好寺院日常事务之余,刘勰长期潜心钻研佛教三藏教典,积累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12)
寺院是佛教住持三宝和弘法利生的场所。又是佛教文化的载体,联结国际友好的纽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建筑本身,则是祖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建筑学领域中一个独特体系——佛教建筑体系。佛教传入中国,一般公认是公元一世纪中汉明帝时期,但这只能说是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正式得到当时政府的崇信和承认的开始。实际传入时期见于史籍的就有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口授佛经于当时博士弟子景卢的纪载。随后藏、傣等民族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4,(6):64
正本刊讯5月17日至19日,黑龙江省佛教协会在齐齐哈尔市大乘寺举办全省佛教寺院执事暨基层佛教协会负责人培训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宗教事务局关于开展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专项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宗教事务局关于2014年开展以"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全省佛教寺院执事的整体素质,进一步规范佛教寺院的管理,加强佛教寺院建设。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正大数据能够加强寺院监督,净化寺院道风,帮助树立寺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大数据还将加强对乡村寺院佛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管理,将更多的佛教信息通过网络形式推送给广大信众,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海陵奥区名圜中,长淮大江为提封"。江苏自古以来文脉风流,寺院繁盛,目前登记在册的佛寺有千余家。林立的庙宇和众多的僧众既体现了江  相似文献   

20.
邱舒 《中国宗教》2023,(9):76-77
<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佛教舞蹈中,有一些只是在佛教寺院中表演,属于佛教节庆活动的重要环节;还有一些是由民间舞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佛教文化元素演变而来;另有部分源自佛教,依旧保持宗教舞蹈的功能,但现在属于民间舞蹈的组成部分。这些佛教舞蹈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