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曹润青 《现代哲学》2020,(2):155-161
在《论语注》中,康有为将孔子改制理解为“政”与“教”的双重改革孔子一方面揭示了由“小康”渐进“大同”的政治改革路径,一方面提出了由“各亲其亲”到“直隶于天”的教化改革路径,两者共同组成孔子改制的主要内容。在康有为看来,孔子改制不是对前代的因革损益,而是对中国文明的奠基,正是孔子提出改制并形成完整的改制思想,中国历史才得以跟随孔子教导,从政教两个方面整体地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之改制意味着文明的开创,孔子因此被赋予“文明之教主”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正> 在法文里,在引进一些有意义的论述时,虽然没有与英文等同的“子曰…”之类的固定表达方式,但是你若在街上遇到普通的法国人,问他思考中国文化时首先想到的是谁,他很可能会提到孔子。孔子就跟佛陀、耶稣或马克思一样,确实被视为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在法国对孔子和儒学的理解,似乎是更多地受到某些历史因素的制约。在我看来,这些因素沿着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方面由于其理想化的进程,使18世  相似文献   

3.
<正> 孔子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为中国文明、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当然,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孔子不少落后于时代的思想,已变成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而被淘汰,成为历史陈迹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积淀、不断升华,认识不断深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渐进过程。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不可能抛开本国、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孔子许多积极思想至今仍然发生着影响。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中国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也跟着过去了,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因为  相似文献   

4.
<正> 孔子生于鲁国,他的影响和名声遍及全世界。中国出了孔子,是中国人的骄傲。孔子一生想行周道于东方,没有办到;他不曾想到要当“万世师表”,却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这样的“历史的诡谲”,正是历史学家发挥才智,施展手段的地方。孔子没有成为第一流人物的时候,没有人想假借他的名义去推销什么主张。他成了第一流人以后,麻烦也跟着来了。有许多儒  相似文献   

5.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人类文明的进程.正是因为孔子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1988年在巴黎召开了一次诺贝尔奖金得主的会议,会议宣言中讲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尽管有人对这一传闻内容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产但在世纪之交,东西方两大文化走向融合,尤其是西方世界纷纷将注意力聚焦于中国儒家文化,企图从中汲取走向新世纪的精神动力,这一事件本身足以证明世界对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视和景仰.作为孔子的后人,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研讨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从中阐发孔子思想在下一世纪对人类的贡献与影响,以求为更好地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培养一代跨世纪人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正>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结束之后,转眼间,又经过了十一年的岁月。1973年的夏天所开始的激烈“批孔”运动,在今天看起来,的确就像是一场恶梦一样。当时,孔子被当作是大恶人,不允许辩解。然而,当时的日本孔子研究,则是抱着冷静的态度。大致说来,日本学者对孔子都抱有好感,可是又认为从孔子以后开始的儒教,对整个漫长悠久的历史而言,却是功罪相半。特别认为儒教的道德学说,因其不能和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它视为是古老的封建伦理,而对它敬而远之。“批孔”运动时,我所考虑的,乃是孔子  相似文献   

7.
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文明之梳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考察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印度和希腊三种文明是以何种方式达到“统摄”(das Umgreifende)的。而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达至终极真理的方式方面,给予了雅斯贝尔斯以极大的启发。本文考察了中国资源在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而指出,如果没有中国思想参与的话,“轴心时代”这一概念会不会出现,都是值得考虑的。反过来,正是借助于作为存在哲学大师的雅斯贝尔斯的复述,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实际上,中国只是雅斯贝尔斯寻求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通过对世界不同文明发展进程的探寻,来思考和揭示人性存在的现状,进一步发现共同的起源和未来,从而为他的世界哲学理念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帝是中国的宗教文化中一尊耐人寻味的忙碌天神:他生前本是名将如云的三国时代一员普通的将领,战败被杀,后世却竞相推举他为本行业的保护神。他是在镇压早期道教──太平道的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的,后世的道教却赠以“伏魔大帝”的无上荣誉。他本是佛教的“伽蓝”,道教偏偏厚爱而夺之,礼教又是格外地看好他。在中国的神仙世界中,没有谁能象关羽这样得到这般殊荣。就文化背景而言,“文圣孔子”是由倡导儒家思想的礼教政治的人间偶像,而“武圣关羽”成神甬路,则显得曲折多歧、“身不由己”。他是这样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在经历了释…  相似文献   

9.
孔子叹道不行 ,欲乘桴出海 ,到君子居之的九夷去推行其道。这是历史铁案。但“九夷”是泛指“东夷”———原以山东地区为发源地和大本营的原始土著 ,后来繁衍迁徙 ,分布遍及中国整个东部沿海远及海外朝鲜、日本诸岛 ,且支系繁多 ,具体去处 ,孔子没有言明。孔子之时 ,山东及中国东部沿海已无独立完整的东夷国家可寻 ,倒是被称为东夷国家的箕氏朝鲜尚盛 ,仁义教化 ,有君子之风。箕氏朝鲜始祖箕子与孔子先祖微子同出殷朝王族 ,被孔子称为殷之“三仁”者。虑及地理、交通、族缘关系 ,孔子欲居之九夷 ,实暗指箕氏朝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反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邓小平这种言简意赅的语言,准确地把握住了“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本质表现,他把当代中国的矛盾和问题置于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时空中加以考察,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把握,在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大座标系上找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在当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选择,则尤为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大多数学者在对孔子的认识与评价上,存在着一个“共时性”的逻辑思维定势:将孔子原生儒家与后世儒家相混同,“诠释暴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就是当时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我们今天拂去历史的尘埃,小心翼翼地从“符号化的孔子”中剥离出“历史的孔子”,不仅具有“求真”层面的学术意义,也具有“求实”层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六经”的内容、流传与古代文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实际上在孔子之前早已在社会上流传。作为古传文献,“六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自五帝文明起源到夏、商、西周早期文明发展的大致框架与基本内涵,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重要的书面资料。由于孔子的传授及其弟子的普及流传,这批资料虽经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仍得以保存,又因司马迁《史记》的全面采用而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六经”的史料价值也因此而愈显珍贵。历史考古学界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时,“六经”是值得信任并应当充分重视的文献典籍;而哲学文化界研究“六经”时,若能从文明史角度入手,便能发现其中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人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对人学寄予极大的关注,认为人是自然生成物,又是“万物之心”,宇宙的心脏。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孟子进一步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问题,苟子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人之何以为人的命题,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论语》辩证法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人之一。孔子的学说和世界其他伟大人物的学说一样,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现代文明有用的部分我们要发扬光大,糟粕部分我们要予以批判。孔子的学说是以仁爱为核心,以学习为主线,以笃行为依据,以大同为目的展开的。本文拟从“学’牢入手阐述孔子的治学辩证法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曰、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学与知的重要论述正确解决了学与知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15.
孔子 (前 5 5 1—前 4 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 (今山东曲阜市 )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代。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 ,到了孔子时代 ,开始礼坏乐崩 ,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大变化。“革故” ,要继承优秀传统 ;“鼎新” ,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礼乐大师 ,他大胆宣称“斯文在兹” ,以“斯文”自任 ,通过著书立说和整理文化典籍 ,继往开来 ,全面总结了以往的礼乐文明 ,向新时代提供了新思想…  相似文献   

16.
“述而不作”之于孔子——一个阐释学角度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述而不作”作为孔子对待精神遗产的基本观点 ,涉及到“礼”和“道”、历史与哲学两个层面。孔子非常重视“述” ,但实质上并没将“述”和“作”视为冲突。尽管他认为“道”已经给定 ,但仍强调主体的积极介入。从《论语》中的阐述来看 ,“述而不作” ,其重心已转为“述”中之“作” ,每个人的“作” ,人的鲜活存在构成了“历史”、“真理”鲜活的存在。在纳入性的理解和发散性的阐释中 ,孔子更为赞赏后者。“述而不作”导致“我注六经” ,而“我注六经”的实质却多有“六经注我”。“托古改制”的方式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频仍使用 ,阻力较小 ,其渊源可追溯到孔子这种“述而不作”的论述与实质  相似文献   

17.
邵建 《学海》2006,(4):117-122
1928年国民党名义上统一全国后,遵照孙中山生前制定的“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策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结束军政,实行训政。国民党训政的实质在于搞一党专制,所以自1929年上半年起,以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从人权角度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一场带有强烈宪政诉求的“人权运动”,揭开了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执政党冲突的历史第一幕。但是,近三年(1929—1931年)的“人权论战”,“新月派”遭到了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围攻,腹背受敌。“人权论战”的历史困局,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历史困局。  相似文献   

18.
姚洋 《孔子研究》2023,(2):5-11+156
历史上对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流解释是孔子具有均贫富思想,而当代论者倾向于认为孔子所指的“不均”是制度层面的“不均”,而不是财富方面的“不均”。本文从《论语》文本出发,发现孔子的宏观社会理想是“均无贫”——较为均等的财富分配是消除贫困的途径。这与当前的共同富裕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微观层面,孔子坚持财富分配的比例原则,因而与他的宏观理想产生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出发,投资民众以使每个人具备大体相当的收入能力,然后让民众遵照比例原则在市场中获得收入。如此实现的共同富裕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古今学者对孔子的研究可谓穷形尽相、发掘至深。在史书中,司马迁首先真正给了他不朽的历史地位;在学术界,孟子则对他进行了恰当的评价:吼子,圣之时者也。孔子谓之集大成。”(《孟子·万伞下》)孔子不仅总结了前人和时人的思想成果,还阐发了他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形成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从而为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确定了完整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个新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一种君子学说。孔子企图对此学说的具体形式——一君子风范的张扬,以期实现儒家缔造一个“人”的世界的社会理想。在孔子…  相似文献   

20.
<正> 我拜读了《孔子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上谭承耕同志所写的《关于孔子何以被尊崇的问题——与匡亚明、蔡尚思等同志商榷》一文,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谭文不同意匡、蔡等同志关于孔子之被薄崇是由于他提倡“忠君尊王”的观点,指出孔子受尊崇的关键原因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思想体系内在结构的合理性。我基本上同意谭文这一命题,但觉得仍不够全面。现在我就补充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孔子是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古代大教育家。假如说大多数封建帝王尊崇孔子是由于他倡导“忠君尊王”对巩固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