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语句的意义生成语法在建立时只重视语形而不重视语义。有人提出“不求助于意义,你怎么能建立语法?”乔姆斯基回答说,这同“不知道说话人的头发是什么颜色,你怎么能建立语法?”一样没有道理。后来他改变了看法,也把语义分析纳入生成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周振忠 《哲学研究》2012,(8):90-97,129
情感主义(emotivism)是元伦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艾耶尔是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参照斯图尔加(D.Stoljar)的观点①,可以将艾耶尔的情感主义概括为语义和语用两个基本论点:语义论点:道德语句缺乏真值条件,不能为真或为假。语用论点:道德语句的作用是表达情感,以及劝说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Stoljar,p.81)然而,这一版本的情感主义面临两方面的问题:(1)弗雷格-吉奇问题:一个缺乏真值条件而只有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一种最常见、最复杂的社会现象,按照李先焜教授的观点,语言具有符号性、指谓性和交际性三个最重要特征。(参见李先焜:《语言、逻辑和语言逻辑》,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与此相应,现代语言问题的研究涉及到语形、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的问题。传统语言问题研究的重点是语形问题,特别是语法问题。本世纪以  相似文献   

4.
王跃平 《学海》2014,(6):167-172
本文在考察规约隐涵、一般性会话隐涵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句的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再处理设想,即缩小"隐涵"范畴,扩展"语义预设"范畴。具体言之:解散隐涵集合体,只保留特殊会话隐涵,即"隐涵"等于"特殊会话隐涵";取消"规约隐涵"概念,把它归入语义预设(强规约隐涵归入典型语义预设,弱规约隐涵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取消"一般性会话隐涵"概念,把它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预设"概念的外延扩展后,其分类系统则为:预设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再分为典型语义预设与非典型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再分为命题内容条件语用预设、预备性条件语用预设、真诚性条件语用预设和实质性条件语用预设。  相似文献   

5.
公理化真理论把真看作一个原始谓词,并用一组公理和规则给出真谓词的意义,真首先是语形概念。在公理化真理论的标准模型中,一个定理可解释为真。因此模型真和语形真在概念上需要作出区分。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大部分公理化真理论都能较好地处理悖论,但DT和KF系统同时证明"说谎者语句λ"与"λ不是真的",此时语形真和模型真产生了冲突。莫德林和费弗曼等国外学者从哲学解释或技术上对此进行的辩护都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通过从语义视角入手建立起一种真对应关系后指出,这一受到质疑的结论既不应归结为形式技术问题,不是一个意外的推论,也不必从其他哲学角度进行辩护,问题是由克里普克语义真理论自身在处理强化说谎者悖论时失效所导致的。KF系统两种真的冲突,反而以形式方法揭示了当内、外逻辑不一致时,真理论所具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基于"明示–推理"的话语交际模式,可以使用由会话主体集D,会话语言结构Φ,会话语义信息结构M,级差衍推关系?和会话语言解释函数F组成的五元组?D,Φ,M,?,F?来构建一个基于(新)格赖斯主义的语用推理的语形–语义基本框架。该框架由会话参与者、话语形式与话语意义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从"话语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理解句子(陈述句)的语义值,将句子解释为该句相对于某主体而言表达的一组信息的集合。说话者基于自身掌握的信息和自身的目的说出明示的话语,听话者由话语形式推知说话者掌握的信息。合作原则及其各种补充,实质上是通过给出一些一般性的规则,来完成由某人的话语行为来反推其知道的信息的工作。这些原则可以在上述五元组构成的框架中描述并展示出来,从而展现出格赖斯及其后继者提出的语用推理原则的一般功能和特性。  相似文献   

7.
论预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本文中,我试图对“预设”这一概念给出一个一般的、抽象的解释,并指出,语言学家所谈论的预设关系应该通过这—一般的解释来说明。我将讨论的预设概念是一个语用概念,它有别于纯粹的语义概念。这就是说,预设关系不能被纯粹地用语句的意义或内容来说明,而更应该通过语句使用者的事实比如他们的信念、意向、希望等来说明。所以,我将要说明的预设概念将与被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作出的预设的标准解释相对比。按照关于预设的标准解释,一个语句预设另一个语句仅仅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后者必须真以便前者在任何时候都有其值。这个定义是由斯…  相似文献   

8.
语用分析方法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用学的分析方法是语形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这三大语言哲学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它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中的渗透和扩张,它作为一种横断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显得愈益鲜明和重要。因此,本文将试图立足于语境实在论的视角,在语境的基底上揭示语用分析方法的形式、结构、特征和本质,并表明它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向性,从而展示语用分析方法的真正意义。一、语用的对象性及其方法论趋向语用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始终是探索语用学意义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求解,不仅表明了不同的语用方法论的态度,而且也蕴含着它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论语境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当我们面向21世纪的发展去回顾20世纪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历程时就会看到,它们在本世纪哲学运动的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都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因此,我们提出语境实在论的概念,试图从语形、语义与语用的统一上去阐释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语境的本体论性和动态的结构规定性,说明语境的实在论的本质意义,并显示这将成为后现代实在论研究所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向。一、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20世纪的哲学发展历程是与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  相似文献   

10.
语句重音分布模式知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玉芳 《心理学报》1996,29(3):225-231
在排除语义和句法结构信息的情况下,用统计方法研究听者使用局部的韵律学线索知觉语句重音分布模式的能力;并根据知觉模式,讨论汉语中重音分类、词重音在语流中的变化以及重音在语句组织和语义表达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戴宁淑 《学海》2012,(5):190-194
预设和蕴涵的鉴别是预设的语义分析重点研究的内容。现有的研究过分强调预设的真值定义和否定测试法会导致对语义预设的片面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语义预设的界定和已有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预设是语义和语用的接口的语言事实,结合语用来弥补预设语义分析的缺陷,以便更准确地鉴别语义预设。  相似文献   

12.
从符号学视域看,毛奇龄易学逻辑思想是以"类聚群分"为基础,通过"推易之法",构建了以"聚卦""半聚卦""分推卦"等为内容的语形推理系统,在此基础上,他还对"象辞"之"所指"进行了语义诠释,对《左传》《国语》等传世文献中的经典筮例进行了语用推理解析。毛奇龄"推易之法"是对中国古代易学逻辑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在易学逻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谓词表达模态,在表达力上比算子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但蒙塔古悖论和语义的不完善曾使模态谓词遭遇技术困境。采用"模态"与"真"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不仅可以在语形上利用真谓词限制模态谓词的表达力实现模态谓词的相容性,亦能在语义上借助语义真理论定义模态谓词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因此,以谓词表达模态可以促进模态逻辑的研究,实现各种模态概念与真概念的结合,体现真概念在逻辑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0 引言副词“又”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同类动作、状态或性质的加合关系”。①“又”字句总是与另一情况相关联,这一情况,我们称为“又”字句的“前项”。“又”字句的前项可以在前文出现,(包括紧接与隔离两种情况,)也可以隐而不现。隐含的前项与“又”字句有多种语义关系,构成多种语义模式。不同模式中的“又”具有不同的语用意义。本文初步描述四种基本模式的语义关系,进而揭示各式中“又”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法的三个平面的内容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句法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语义通过句法来表现,而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语法分析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充分地观察、描述和解释语言事实。本文试从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形成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对三个平面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普通逻辑中有不少含“没有”的判断形式。其中有几种容易引起人们认识上的分歧。这些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句隶属于不同的科学体系。但由于思维对自然语言的依附,逻辑与语言在语形上的交结,我们在对这些判断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没有”的语法意义及判断语句的语义、语境来考虑,才能加深理解。“没有”是个比较特殊的语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是一个副词:用在名词前。则成为两个词——副词“没”与动词“有”,可用肯定、否定相迭发问“有没  相似文献   

17.
在可理解的前提下,人们总是趋向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来提供尽可能多的语义信息。这就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它常表现为省略。不了解这种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从而不能恰当把握这种经济的语言表达式的语形与语义的关系,那么就不可能对语言表达式的语义作出正确的逻辑分析。比如有人认为,“他的北京话比我好”不合逻辑。因为话怎么能跟人比较呢!应该说“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才合乎逻辑,可是很少人愿意加上这个“的”字。(吕叔湘、朱德熙著《语法修辞讲话》第179页)按这样的理解,“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也还可以挑剔,因  相似文献   

18.
语句(sentence)是语义的基本单位,语词只有在语句语境中才能获得意义。这是弗雷格(G.Frege)的一个著名观点。(Frege,1884,p.140)可见,语句在弗雷格的语言哲学或语义理论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然而,语句是什么,它的涵义和指称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悖论是一个语言的旋涡."纵观整个思想史,悖论一直是哲学家头痛的问题--自集合论出现之后,它也成了令数学家头痛的问题."[1]它如同"理解撞上了语言的界限撞出的肿块"[2].20世纪30年代之后,以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为标志的决定性的结论,打开了一个众多解决悖论方案的争讼纷繁的"不确定的"广阔领域.悖论带来了危机,危机则带来了发展:对悖论的解决尝试形成了一个涉及情境内容日渐丰富和内在化的语形、语义、语用的进展过程.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是语言由光滑的冰面回到粗糙地面的过程.[3]  相似文献   

20.
违实句(counterfactuals)是传递与事实相反意义的语句,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被用以表达对已知事实的另外假设。研究发现,相对于事实语义,违实语义能够激活双重心理表征/空间(虚拟vs.现实),需消耗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本文分别从句法结构和语境制约两个层面详细探讨了违实语义的加工机制。语境方面,双重语义表征构建与消解的时间进程受到语境相关性的制约,充足的语境信息可以消解事实表征的干扰。句法方面,汉语违实标记的缺失使得汉语母语者更加依赖语境与语用来表达、理解违实义,但尚不明确其在线加工机制与印欧语违实义加工有何异同。后续研究应扩大语言研究范围,关注违实语义加工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厘清双重语义表征构建与消解的时间进程及其对语篇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