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价值体认系统的生成逻辑。这一逻辑系统主要包括价值厘清、价值评估、价值萃取与价值认同四个维度。具体说来,通过价值厘清,以理性辨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历史价值;通过价值评估,以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意蕴和现实功能;通过价值萃取,以有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有益元素和优质资源;最终通过价值认同,以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责任和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2.
纪念活动作为强化初心、使命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我们党通过百年纪念活动史展现了纪念活动丰富的伦理价值蕴含:它们是传承道德记忆的重要媒介,能够厚植立党兴党强党的道德根基;是凝聚道德共识的重要平台,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爱国的道德情感;是展示道德形象的重要手段,能够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道德向度;是抵制道德虚无的重要方式,能够强化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纪念活动的伦理价值有更加明确的强调,并认为纪念活动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或者"致中和"是中国文化和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本位又是儒家思想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精神,那么,"和"与"德"是什么关系?在儒学发展史上,董仲舒提出了"德莫大于和"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回答,即"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先于"德","德"生于"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大德。德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和",即追求和谐的价值理想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不仅是天道人道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还是人的自我修养、心身和谐、养生长寿的根本,因而"和"是一种大德。从理论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天人合德的思考方式,厘清了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关系,使"和"的价值观有"德"的行为观支撑,使道德建设和修养明确了"和"的价值目标,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道德建设与建设和谐社会、协和万邦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启发。  相似文献   

4.
党的自我革命有助于我们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道德认知、道德选择、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充分激活政党建设的道德力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融通的道德认知,是中国共产党存敬畏、勤自省的精神密码,展现了共产党人自信果敢的优秀品质;党性与人民性相协同的道德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道不变、志不改的精神密码,折射出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道德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打不倒、压不垮的精神密码,彰显了党勇于变革的政治智慧;自我与无我相统一的道德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新局、谱新篇的精神密码,体现了共产党人光明伟大的坦荡胸襟。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经济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经济价值探析●田秀云当前人们对道德价值以及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由于道德是一种精神产品和精神力量,往往把它仅仅归结为是用来满足人和社会的精神需求,只具有精神价值,因而看不到它在经济方面的价值;二是认为道德具有“利他性”,经济具有...  相似文献   

6.
常人道德是道德生活中一种普遍而经常存在的道德行为类型和道德境界层次。它既不是道德上超凡脱俗的圣贤或先进的“君子”,也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小人”,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人”之性和“常人”之德。“常人道德”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第一,其行为特征既非应当,也非失当,而表现为正当。第二,其价值观是义利兼顾的;第三,其人己观是人我两利的;第四,其行为动机是追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统一。常人道德的存在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常态真实存在。常人道德的义利统一、人己两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现代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常人道德是道德的中间层次与境界。研究常人道德并给予道德上的正面价值评价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克服我们过去的那种善恶两极的对立道德思维方式,有利于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现代道德精神,有利于当代道德研究面向生活和民众,从而有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观。  相似文献   

7.
"美好生活"概念凸显了生活的真、善、美及其统一,蕴涵内在的"自由"逻辑。"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日常性和自在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的自我享受的"常态自在"生活,即一种"受动中能动"的日常生活;二是精神性和超越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灵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自由"生活,即一种不断充实和拓展精神生活空间的道德生活。新时代"美好生活"构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思想,反映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及其自由面向,标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愿景。  相似文献   

8.
道德需要全民的共识,方能给道德信仰以持续的动力,为道德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成为全民共识在于拥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共识、强烈的时代共识和广泛的价值共识;从共识到共同行动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率先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需要培养弘扬社会主义完整核心价值观的合理体系、需要培育道德模范、引领社会风气。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得以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是以至善为特征的伦理精神,是伦理实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是大学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的综合体,不仅反映着大学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而且规定着大学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发挥大学精神的能动作用推进社会道德治理,一方面能够推动大学参与塑造社会伦理实体,形成更加民主、自由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的道德教育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品质素养和道德行为,培育社会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就必须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而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在于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实践在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儒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哲学,是一种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中庸哲学。儒学中以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价值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乃至建立和谐世界新秩序有着其他文化系统无法代替、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开展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教育。“八荣八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儒学“以德为体,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显示了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魅力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个人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和道德价值观,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尤其强调个人尊严、个人权利、个人价值、个人平等和个人自由.个人主义不等于利己主义,更不等于极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和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有本质区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能以个人主义为主导价值观,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正确评价个人主义价值观,抑制其消极作用,肯定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佛教文化包孕的核心价值观与以德治国方略都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其主要任务都是实现道德理性,使人的道德修养渐趋完备。佛教文化的普世价值在探讨和解决古代中国社会道德自治的问题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以"中国化"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佛教的基本理论。因而,佛教文化在形成道德自治的导向性上比儒家、道家更强,它无疑会对道德自治的形成和践行及以德治国方略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不是非道德论者,马克思提出了道德黄金律:即在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条件是影响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经济与与精神道德因素。马克思金律是经济金律与道德金律的统一。经济金律在"帕累托最佳"那里被应用了,而道德金律却被悬隔。马克思道德金律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善的价值,而不是恶的障碍、危害。它是儒家与《圣经》、功利主义、康德金律等的扬弃。马克思道德金律,既有普遍必然性,也具有规范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和全国、全省、全市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调动汝州市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和谐文明汝州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汝州市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宗教场所活动。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价值观是一种拒绝与其他任何价值相互交易, 尤其拒绝与经济价值进行交易的观念。近些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据表明, 人们之所以可以为了坚守保护性价值观, 表现出“舍生取义”的行为(如对抗利益诱惑甚至放弃生命), 一方面在于保护性价值观是以一种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方式进行表征和建构的, 这使得人们较少进行利弊权衡; 另一方面, 由于保护性价值观与自我和道德认同过程紧密相关, 使得其被主观赋予了最高价值。未来研究中, 可以在借鉴保护性价值观的研究范式基础上, 开展对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探讨, 关注其文化差异问题, 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干预和正确引导的应用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有其传统道德渊源的。考察中国传统道德,忠德除了包含等级专制意蕴的忠君含义外,还包含有忠于社稷的爱国情怀,忠于职守的敬业态度,忠信为本的诚信原则,忠恕待人的友善精神。忠德的这些原初含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呈现出一一对应的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对传统忠德进行当代转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种转换可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促进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相似文献   

19.
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表达就是价值共识或根本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是精神世界的一种顶层设计,不同文化生态具有凝聚价值共识的不同路径,在西方是宗教,在中国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我的观点是,贡献精神世界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在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展开。在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中,为何价值共识的顶层设计是伦理道德而不只是道德?现代文明和现代道德哲学凸显道德,故意冷落伦理,因而无论价值共识还是道德共识都因缺乏基础而难以生成。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伦理是存在及其认同,道德  相似文献   

20.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从道德基础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深厚的道德根基;从道德价值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及道德价值。首先,从理论观念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道德判断力、调节道德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其次,从实践观念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信念、提升文化品质、构建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