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动词和身体部位具有较一致的联结关系,但儿童在动词理解中是否能利用这种信息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32名两岁儿童和32名成人,要求他们在听到目标动词时,在一张目标图和一张分心图中识别目标词对应的黑白简笔画图片。结果发现,相比一致条件,当分心图与目标图动作发出的身体部位不一致时,儿童和成人都能利用这一信息快速识别动词,该语义效应发生于目标词开始播放后200~650 ms(成人)和300~1800 ms(儿童)时间窗口。研究结果揭示了年幼儿童如何利用语义信息来理解口语动词。  相似文献   

2.
陈永香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4,46(7):912-921
在英语等语言中, 动词习得被认为比名词习得更困难, 而汉语儿童在3岁以前却习得了大量动词, 仅表现出微弱的“名词优势”。Ma, Golinkoff, Hirsh-Pasek, McDonough和Tardif (2009)发现, 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比英语动词具有更高的可表象性, 且可表象性可部分解释两种语言中动词习得年龄的变异。但是, 目前尚未有研究揭示汉语动词为何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本研究假设, 早期动词与身体部位具有强烈的联结关系, 从而导致汉语动词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研究1通过成人词汇联想任务, 考察了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169个行为动词与身体区域的联结关系。研究2请成人评定了这些动词的可表象性, 进一步考察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可表象性和习得年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研究发现:1)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大部分动词都与特定身体区域有联结关系; 2)汉语儿童先习得关于手部区域(包括手和手臂)的动词, 其次是关于口部、腿部以及其他身体区域的动词; 3)动词联结的身体区域数可解释可表象性12%的变异; 4)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关系以可表象性为部分中介作用, 影响早期动词的习得年龄。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动词与身体区域有较一致的联结关系, 且联结强度通过提高动词的可表象性而影响习得年龄。该结果对解释为何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大量动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个体在利用动词隐含因果语义线索确定代词所指的过程中会结合动词语义特征和语境信息两个方面,已有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利用语境信息,本研究采用句子理解任务,考察有无语境支持和不同动词类型(主语隐含型和宾语隐含型)四种条件下,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利用动词隐含因果语义信息加工代词的能力。结果显示,(1)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代词加工表现显著差于典型发展儿童;(2)语境信息可以帮助被试确定代词所指,且对两组被试成绩的提高程度相当。以上结果表明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之所以无法利用动词的隐含因果语义线索确定代词所指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对该类动词的语义表征存在问题,而非无法利用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个理解古汉语的计算机系统——SUACH。实验材料是两个古汉语的小故事。该系统对课文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系统也能回答某些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句法功能和意义。 汉语与西方语言不同。前者没有词形变化。人们不能根据词的形态来判定一个名词的格或一个动词的时态。汉语语法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文中提出和讨论了一些计算机理解古汉语的临时规则。  相似文献   

5.
个体在利用动词隐含因果语义线索确定代词所指的过程中会结合动词语义特征和语境信息两个方面,已有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利用语境信息,本研究采用句子理解任务,考察有无语境支持和不同动词类型(主语隐含型和宾语隐含型)四种条件下,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利用动词隐含因果语义信息加工代词的能力。结果显示,(1)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代词加工表现显著差于典型发展儿童;(2)语境信息可以帮助被试确定代词所指,且对两组被试成绩的提高程度相当。以上结果表明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之所以无法利用动词的隐含因果语义线索确定代词所指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对该类动词的语义表征存在问题,而非无法利用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比较重复学习新词时个体眼动模式的变化,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及改善途径。实验1以发展性阅读障碍、生理年龄和阅读能力匹配儿童为被试, 采用重复学习新词的范式,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 与匹配组相比,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新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上需要更多的语境才出现显著下降, 且在总注视时间上表现出更缓慢的下降。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慢于正常儿童。实验2以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两种文本呈现方式, 仍采用重复学习新词范式, 探讨词间空格是否能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 在词间空格条件下,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可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表明作为视觉词切分线索的词间空格, 可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本研究结果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新词习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汪玉霞 《心理科学》2017,40(3):527-533
本研究使用两个自控步速阅读实验和两个问卷测试,探讨句法约束原则和先行词有生性语义特征对汉语母语者简单和复合反身代词指代消解的在线影响。研究发现,有生性语义信息能够调节反身代词指代消解的加工进程,当只有一个有生性先行词,两类反身代词都优先指向该有生名词;当有两个有生性先行词,简单反身代词倾向于近距离先行词,复合反身代词倾向于远距离先行词。该结论支持以特征约束为基础、句法和语义等因素竞争的内容可及性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8.
句法启动是指人们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子类型和结构.本研究运用图画描述范式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中国4-6岁儿童口语中的句法启动效应.结果显示句法启动现象也存在于中文口语中,同时发现中文特殊句法中有明湿句法指示功能词"把"的词法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9.
苏怡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3):391-399
学龄前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儿童对语言的习得程度是决定ASD儿童早期科学干预效果和最终预后水平的关键。以往ASD儿童语言研究多局限于英语ASD儿童, 较少有研究探讨不同语种ASD儿童语言习得的普遍机制。本研究拟结合汉语独特的语法属性, 通过多通道优先注视范式眼动实验考察2~5岁ASD儿童汉语核心语法的理解程度, 通过共同注意游戏评估ASD儿童的社会交流能力, 同时分析ASD儿童语言环境中相关语法结构的输入频率。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学龄前ASD儿童的语法习得, 进一步探索人类语言习得的深层机制, 包括探索人类特有的语言机能对包括ASD儿童语言习得在内的人类语言习得的作用, 同时考察社会交流障碍与语言环境对人类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4-8岁儿童句子可接受性判断能力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以90名儿童为被试,探讨了4—8岁儿童的句子可接受性判断能力。结果显示:4岁儿童已出现了这种判断能力,但总体水平较低;5—7岁儿童的判断能力提高了,但是比较倾向于根据语义标准作判断;8岁儿童的判断能力比较成熟,能兼顾语义和句法作判断,但仍然受其语言和认知水平的制约。研究还发现儿童的这种判断能力存在着极显著的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重复启动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语义透明度和词素构词频率对动词多词素词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语义透明度影响多词素动词的识别,识别高语义透明度的动词快于识别低语义透明度的动词。(2)词素的构词频率影响低语义透明度动词的识别,不影响高语义透明度动词的识别。对低语义透明动词,词素的构词频率低的动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词素的构词频率高的动词。研究结果支持汉语多词素词的多层次双系统选择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2.
曾涛  段妞妞 《心理科学》2014,37(3):587-592
本文通过对五名汉语儿童的长期跟踪调查,旨在从词汇增长、句法出现和语义发展三方面发掘词汇飞跃时期儿童的语言特征。结果显示:儿童在18个月左右词汇迅猛增长,出现词汇飞跃现象;标志句法出现的词语组合和词汇飞跃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词汇飞跃期儿童语义发展显著,体现为过度延伸词的逐渐减少及下位层次词的逐渐增加。词汇飞跃是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里程碑,表明其在词汇、句法和语义多个语言层面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王永德 《心理科学》2001,24(3):369-370
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功能词来表达句子中各个成分间的关系。此外,它在句法上还有一些特殊句式,例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语法规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往往习焉不察,它们并不妨碍习得母语语法规则。然而,汉语这些特有语法规则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怎样教学语法?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工作者特别感兴趣的。本文从汉语儿童习得语法的过程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汉语儿童量化否定句理解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考察汉语儿童对量化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理解的发展。被试为4岁到13岁的儿童共166人。结果表明:1.5岁儿童能理解基本的双重否定句。2.通过句法和语义复杂性的分析,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儿童理解各种量化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的顺序。作者假设有若干具体的机制(或策略)主导儿童对置化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的理解反应。  相似文献   

15.
王阳  张琳爽  崔楠楠  吴岩 《心理学报》2023,(10):1608-1622
4~6岁是幼儿句法习得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句法表征是否受到词汇信息的影响尚存理论争议。采用句法启动范式中的句子重复-图片描述任务,以句法选择比率为指标,借助汉语及物结构(主动句、把字句和被动句),分析了幼儿在句子产生时句法结构和动词重复的作用。结果显示三种句法结构都诱发了抽象启动效应,证实幼儿在习得汉语句法知识时不依赖词汇信息。同时,动词重复只有在大龄幼儿(5~6岁)主动句的启动中才能提升启动量,表明动词增强效应与幼儿年龄以及句法结构偏好有关。此外,因句法结构偏好差异,三种结构间产生了逆偏好效应。以上结果可以从内隐学习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焦建亭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5,28(5):1082-1086
本文用四个实验探讨了汉语句子理解中动词的隐含因果性特征对代词加工的影响。实验采用2×2被试内设计,方法为探测词法。结果表明,有些汉语动词的语义中存在着隐含因果性特征,它影响了主语和宾语的相对通达性。同时发现,汉语中的宾语引发动词的隐含因果性倾向比主语引发动词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句法歧义句理解加工中的语义关联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兵  刘鸣 《心理科学》2007,30(1):34-36,22
通过实验探讨了汉语直接宾语(DO)/宾语小句(SC)类暂时句法歧义句理解加工中的语义关联性效应。实验采用自定速动窗技术。实验1发现在汉语暂时句法歧义句理解加工中存在语义关联性效应。实验2发现语义关联性与句法歧义性因素在解歧区产生了显著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语义关联性因素显著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加工,并且与句法歧义因素共同作用于句子的理解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71名五年级汉语儿童为被试,让他们在阅读一篇英文材料的过程中对目标词的含义进行推测,并对单词的语境线索强度、个体的推理能力、工作记忆和词汇水平进行测查,从而对汉语儿童是否能够通过阅读习得英文生词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五年级汉语儿童能够在英文阅读中习得生词的含义,学习的可能性达到30%;语境线索强度和被试的词汇水平可影响儿童在阅读语境中学习英语生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俏  吴建民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0,23(5):568-570
通过两个词汇选择实验,采用快速选择法对汉语句子语境作用作了考察.结果发现句子语境位置及语境与目标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对于词汇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1)前语境为被试对随后出现的目标词有一种预期效应,它对词汇选择的促进作用大于延迟语境;(2)当句子或短语不符合句法时,语境的效应很弱,语境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句法、语义等高层次的表征.  相似文献   

20.
刘涛    马鹏举  于亮  刘俊飞  杨亦鸣 《心理科学》2011,34(3):546-551
文章运用ERP技术,考察了汉语名-动兼类词在语法语境下的脑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名-动兼类词与非兼类的名词和动词所诱发的P600成分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动词语境下,名-动兼类词才在额区和中央区诱发出一个更小的N400成分;与动词语境中的名-动兼类词相比,名词语境中的名-动兼类词诱发出更大的P600成分,这与非兼类名词、动词相互分离的神经机制相同。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与相应的非兼类名词和动词相比,从语法角度划分的汉语名-动兼类词没有特异的脑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