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陈少华  郑雪 《心理科学》2000,23(6):703-707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6、8岁儿童在不同侵犯程度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行业者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积极向消极发展.其归因模式为“个人定向一外部惩罚定向一道德定向”;(2)幼儿在道德情境中的观点采择能力受制于其发展水平,4岁儿童在冲突性情境中尚难以区分故事中的行为者与自己作为行为者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3)在幼儿道德发展过程中,“快乐的损人者”预期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一现象逐渐减弱;(4)道德情境的侵犯程度并不影响儿童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2.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2,25(6):702-705
本研究探讨在不同的道德冲突情境中,线索及其与行为的匹配性对儿童行为预测、情绪推断及其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7、8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根据他人特质推测情绪的能力,但是他们还难以做出准确的解释;(2)儿童对亲社会情境和犯过情境存在不同的情绪判断与归因模式;(3)在他人特质与行为匹配的时间,儿童更容易根据他人的特质来推测其情绪反应;(4)在他人特质不良的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根据特质来预测其行为;(5)儿童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优于对他人情绪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小学儿童谦虚行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谦虚行为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亲社会行为,在有关儿童道德判断的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对311名7、9、11岁小学儿童的谦虚行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果发现,儿童的谦虚行为不仅与年龄因素有关,而且还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18~24个月;②四种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③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故事情境法探讨6~10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发展。结果发现:(1)在损人情境下,6岁儿童能理解损人行为是不对的,但直到8岁儿童才能理解旁观行为是不对的;(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判断损人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结果定向过渡到道德定向;儿童判断旁观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无法有效归因过渡到道德定向;(3)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同时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6岁男孩判断损人者愉悦程度显著高于女孩,6岁男孩判断旁观者愉悦程度显著低于女孩;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长江  王宪清 《心理科学》1993,16(4):205-210
本文以归因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研究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问题。在研究中,设置家庭、学校、社会等三种道德情境,让儿童对各种情境中他人的道德与不道德行为进行归因。采用“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归因结果加以统计处理,从而揭示出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的主因素构成及其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7.
选取259名4~7岁儿童,考察了其在不同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情境类型对儿童对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履行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存在与反社会及亲社会情境中不同的情绪判断模式.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归因模式的发展是以"结果定向--道德定向"为主线并整合多种定向,不履行亲社会行为情境中出现了责任定向,反社会及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出现了弥补和掩饰定向.  相似文献   

8.
苏联学者H·M·勃利诺文和M·X·季特马在《社会学研究》1985年第1期发表题为《苏联青年的道德定向》一文,认为在历史上道德调整的社会机制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包含了对于大家都很重要的规范和原则,另一方面行为的道德原则从个人的外部原动力逐渐转变为内在的目标和价值。道德  相似文献   

9.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本研究力求设置接近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情境,即把儿童置于将自己所喜欢的玩具(食物)给自己还是给别人玩(吃)的冲突情境中,去探究他们利他行为的发展,企图查明: 1.幼儿园和小学儿童利他行为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 2.在分物和选物行为中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3.儿童在假设情境中利他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即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两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2)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3)4-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4)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相似文献   

11.
道德破窗现象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由尚未修复的伦理道德溃口 所引发的群体性负面道德模仿与个体性道德自弃现象,它是“破窗效应”在伦理道德生活中 的现象呈现,在生活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伦理现象。从表面上看,道 德破窗现 象滥觞于失序环境的强烈暗示和其中道德主体的从众模仿,但事实上,它形成于情境中主体 道德知识的缺乏、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实践判断能力的阙如以及有效监督及惩罚的缺位。 道德破窗现象不仅成因复杂而且危害巨大,它有可能在私利的驱使下使恶行驱逐善行,导致 作恶合理化甚至普遍化,使伦理道德规范失灵,引发道德文明衰退。对此,可从四个方面进 行治理:推进社会教化与加强个体积习并举,减少道德无知和盲从;树立坚定的伦理道德信 仰,以防止主体价值观扭曲与义利迷失;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在复杂境遇中 的实践判断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完善道德监督和赏罚机制,消除“失序”及其带来 的负面暗示,彻底铲除道德破窗现象产生、存在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研究探讨了585名7、9、11岁的小学儿童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的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结果表明,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表现为:为集体说谎行为发生率都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7岁、9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无关,11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该文运用临床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亲社会情境中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状况。结果表明:在亲社会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消极到积极的发展趋势,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助人者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年长儿童则认为助人者会体验到高兴等积极情绪,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体验愈加复杂。在道德情绪归因中,年幼儿童倾向于结果定向的归因,一年级儿童中大部分以道德定向为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定向逐渐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llavior),在理论上存在一个争端:“亲社会行为是否构成人格中一个独立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能否保持一致性?已有的研究报告,结论不一,分析其原因,每个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内涵没有取得统一意见,对被试的年龄取样也各异,实验情境的设计与被试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并且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是个空白。根据我们对3~6岁幼儿行为的观察、分类,以及我们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我们认为,幼儿的亲社  相似文献   

15.
1990年7月苏联伦理学家A·И·季塔连科教授访问我国时说过,最近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组织了以“道德是什么”为题目的讨论会。有位苏联名人评论说,研究了几十年道德的伦理学家还弄不清道德是什么,其是怪事。其实,对道德概念作出科学界定并非易事。不同的伦理学专著和教科书往往有不同的道德定义。道德是什么?怎样表述道德定义?这是苏联学者长期争论、不断探讨,至今尚未获得一致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父母冲突与初中生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调查了370名初中生道德推脱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父母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道德推脱水平;初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在年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15、16岁初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13、14岁初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2)父母冲突会对初中生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道德推脱在父母冲突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探讨了高、低自立水平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结果显示,在道德判断任务中,两组儿童在三种侵犯情景(说谎、偷拿、伤害)下均无显著差异;在情绪判断任务中,在偷拿情境和伤害情境下,高自立组对犯过者的情绪判断为高兴/开心者显著少于低自立组,而判断为难过/羞愧者显著多于低自立组;在归因模式上,两组儿童在说谎情境下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偷拿情境和伤害情境下,高自立组个人定向显著少于低自立组,而道德定向显著多于低自立组.研究结果提示儿童自立水平越高其道德情绪判断的归因越是"道德定向"的,自立水平越低其道德情绪判断的归因越是"个人定向"的.自立行为发展水平可能是影响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现代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揭示了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所谓情感,就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而道德情感则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对事物及社会生活喜好、厌恶的情绪体验。它是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卷,第255页)。具体说来,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皮亚杰的儿童道  相似文献   

19.
用设置故事情境的方法研究了儿童关于意图的二级心理状态的理解与归于权威人物的道德评价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关于意图的二级心理状态的理解影响儿童归于权威人物老师的道德评价,且存在年龄差异。5岁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老师是否知道行为者的行为意图影响老师对行为者行为的道德评价,但5岁儿童的认识尚不够深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认识渐趋稳定成熟。权威人物的道德评价影响儿童关于意图的二级心理状态的理解,这种理解同时受到行为者行为结果的影响且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马艳  寇彧 《心理科学》2007,30(2):447-449,473
用假设情境问卷测量亲社会、一般、攻击性三组儿童在两类假设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SIP)特点,用累加法形成“SIP合成分数”作为儿童在假设情境中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的综合指标,用2×3两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分组和情境对儿童SIP的影响。研究表明“SIP合成分数”作为假设情境中一组SIP变量的综合指标具有良好的鉴别力和适用性,分组和情境对儿童SIP适应性的影响具有交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