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杰 《世界哲学》2016,(3):32-41
尼采的哲学,是一种从视域角度重估生命价值的哲学,它的一个重要学理基础,在于凸显瞬间的价值以抵抗传统,而传统与永恒之间,有着隐秘的互译关系。这就使得尼采的思想为现代欧洲哲学奠定了基础,它使哲学走上了生活艺术的方向,当代欧洲哲学延续了这个方向:一方面,强调时间问题引领了全部哲学问题;另一方面,从视域或者差异、不连续性、如何、当下在场等概念,分析"时间哲学",从而在搁置了传统哲学问题的同时,开辟了异域的哲学话题。德勒兹、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接着尼采继续讲述这些哲学话题,这使我们不仅要重新思考传统哲学问题或者"重估一切价值",而且要创造一批不曾有过的哲学概念,这使哲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2.
我想在尽量简短的篇幅里谈谈我对尼采哲学的几点主要看法。一、尼采哲学的主题:生命的意义提起尼采,人们往往立刻想到“权力意志”和“超人”,在多数情况下,“权力意志”又被等同于强权政治,“超人”被等同于法西斯。通过这样的简单联想,就给尼采哲学定了性。我想,耍弄清尼采哲学若干重要范畴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而应把它们放到尼采哲学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哲学不仅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思潮方面,而且至今还在一些个人的精神生活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概括分析“敬畏生命”伦理学创立者施韦泽的叔本华和尼采研究:“作家”哲学家时代的来临、叔本华要灭绝生命意志、尼采致力于深刻的肯定世界和生命,为我国学术界深入研究叔本华和尼采的伦理思想,以及相关读者在从中获取有益教养的同时,自觉地避免其消极因素,提供一些资料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读者想知道,尼采哲学是非政治的、不关心政治的抑或是反政治的。也就是说,它是否能被民主所吸收,或者是否是反现代的、精英主义的和保守的。意大利哲学家R.埃斯波西托认为,应当将尼采哲学解读为塑造并提供了一种生命政治学的典范。本文讨论了对这一生命政治学的四种解读:作为免疫范式之一部分的生命政治学,作为死亡政治的生命政治学,作为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生命政治学,以及作为肯定性生命政治学的生命政治学。  相似文献   

5.
一、超越:共同的课题尼采哲学是人生超越哲学,这不仅是由其哲学中的酒神精神、强力意志、超人等几个主要的命题、环节所决定的,也是由其在西方哲学史上所实现的转向所决定的。一方面,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柏拉图奠定了形上学的基础,洛克开了知识论的先河,而尼采则首创生命哲学。(详见陈效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第146~第157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他揭示生命的感受,探讨人生的意义及其实现,引起了现代心灵无尽的共鸣。另一方面,尼采哲学是按着叔本华的意志哲学讲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在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看法之外,对尼采的后期哲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后期哲学是一种主体性的形而上学,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尼采完全消解了主体性的问题。本文则认为,尼采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哲学,即一种"没有主体的主体性哲学"。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并不依赖于一种理性的意识、我思、自我或主体,而是意味着一种前反思性的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换言之,真正的主体性意味着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的主动性(Aktivit?t)或自发性(Spontaneit?t),也就是权力意志向外和向上的自发性的释放与扩张。与此相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主体性一方面是从权力意志的主动、自发和原初的主体性中抽象和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这种主体性的否定和压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前后和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尼采一度成为中国知识界关注的焦点。尼采哲学先与民族救亡和文化自新的任务、后与思想解放的任务紧密相联,他被塑造成打破思想禁锢、为世界和人生创造新价值任务的代言人。但是,由于忽略了尼采对西方哲学传统和基督教价值观批判的维度,对尼采的早期理解存在着不完整甚至有意误读的倾向。这个现象一方面构成了伽达默尔所说的"有效应的历史",但在更深层次上亦提醒我们,在面对异域文化的时候,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视角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时达到对异域文化和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8.
尼采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友爱理论,是其超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为现代人所忽略。梳理尼采的作品,可发现其多部著作均呈现出珍视朋友的浓烈情感,其友爱观颠覆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友爱典范的亲密性、确定性、稳定性,转而赋予个性、自由、可能性和距离感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因此推进了古希腊友爱理论的近代发展。尼采的友爱观固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非理性及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非正义"等缺陷,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友善价值观的建构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个人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和道德价值观,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尤其强调个人尊严、个人权利、个人价值、个人平等和个人自由.个人主义不等于利己主义,更不等于极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和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有本质区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能以个人主义为主导价值观,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正确评价个人主义价值观,抑制其消极作用,肯定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尼采主要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究,海德格尔所作的存在论解释和施特劳斯派所作的政治哲学解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两者的优缺点。按照尼采哲学核心"超人—追求权力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对该书的前言和四个部分进行比较全面的解释,说明尼采的政治哲学毫无秘传可言,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反现代性"。尼采明确把永恒回归的学说归结为"再走一次"的"绝对命令",但蕴含新价值的创造和古代等级制的复古这两种不同旨意,从而为20世纪哲学留下广阔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1.
尼采哲学同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勒-庞蒂等为代表的现象学有着很多共识。首先,尼采哲学同现象学一样抛弃了现象与本体或"物自身"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肯定了现象是唯一的实在,并认为现象就是权力意志;其次,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具有赋予和创造意义的"意向性"特征;最后,尼采还承认权力意志的意义赋予或创造具有时间性的视角特征。从这些共识来说,尼采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现象学。但是,尼采哲学不只有现象学的一面,还包含了谱系学的一面。作为一个谱系学家,他否定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以及对于"起源"的追求,而是认为任何"起源"都是历史性的,都是权力意志的偶然产物。从这一点来说,尼采哲学同时包含了超出现象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2004年6月6—9日,第四届中日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会议由《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和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等19个单位联合主办。与会中日专家学者逾百人。会议围绕价值哲学研究方法、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以人为本与价值观、生态文明与价值观、全球化与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此前,已有西方学者着意探i寸了尼采与庄子的哲学共鸣,如安乐哲(Roger.T.Ames)与Graham Parkes.该文则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从比较哲学视角探讨庄子与尼采的对话,更意在强调:尽管二者之间的"和音"很多,却仍不乏"不谐"之处.庄子与尼采的差异更接近于法语词"differance",是有"从"(defer)有"异"(differ).也正是禀从此一意旨,该文集中通过以下主题--视角(perspective),灵魂意识(sense of soul),欲望(desire)在达致"存在"之启化状态所起作用与地位,自我克服(self-overcoming)相对于自成(self realization).一个内含超越维度文化跟与之相反文化传统的比照,以及水流水深双向"分流"(differance)之隐喻等,进而条析庄子与尼采哲学的合分.  相似文献   

14.
生命哲学(die Lebensphilosophie)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总称。它起源于德国。谢林(特别是他的实证哲学)、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及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都是生命哲学的前身。但首先使用“生命哲学”这个术语的,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弗里德里希·冯·施雷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这种哲学反对理性和启蒙,强调人的感情冲动、直觉和非理性的情感,即过分地重视人的生物情感,并且把这种情感当作人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方向。一般说来,西方文学和哲学中的浪漫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属于这种哲学思潮。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W.狄尔泰(1833—1911)和法国的H.柏格森(1859—1941)。  相似文献   

15.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16.
希腊是哲学家的故乡,对于以希腊文化为学术研究之开端的孤独哲学家尼采来说就更是如此。事实上,希腊文化早已超越了学术的局限而成了尼采的基本生存经验。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尼采哲学的主导思想——轮回学说——为主线,来再现尼采哲学中的希腊文化底蕴。尼采的哲学表达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大量地使用隐喻。(参PnR.Hollinrake:Nietzsche,Wagner,andthePhilosophyofPessimism,pp40-41、114,GeorgeAlien&UnwinLtd,1982)在这些隐喻中有众所周知的“酒神”、“日神”、“日午”、“孩子”等等,也有许多不引人注目但实际上非常…  相似文献   

17.
尼采立足于感性生命的基础性、多元性及创新性这一生存现象学立场,把基督教超验道德解释为颓废生命的虚幻的价值表达,揭示了其否定现实生命的存在意义及其美好达成的虚无主义实质。他认为,基督教道德的禁欲主义否定了人的本真感性及其升华的意义,本质上是颓废者对生命中障碍痛苦、厌倦无聊等必然感受的一种消极逃避;其同情主义尊崇病态而虚弱的生命,遏制了独立自强、竞取超越等创新品质的积极生成;其灵魂平等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否定了类的发展所需要的争高竞长及由此形成的等级分层的存在价值。尼采的批判坚持从"生命本身"出发理解和建构道德,废除了绝对化的超验视角和尺度,高扬了本真的个性化创新生存的美好意义;其局限在于没有看到人的工具性生产和互主体性交往对道德的深刻影响,忽略了休戚与共、平等互助等协调性道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施蒂纳—尼采"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者的事实性关系,即尼采究竟有没有阅读过施蒂纳并接受其影响;二是思想性关系,即尼采和施蒂纳在虚无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必然产生思想交汇和交锋。本文将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综述,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乃是:在思想的客观性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必然包括对施蒂纳的克服。尼采不满足于施蒂纳取消人道主义之后所导致的价值真空,并以生命为基础建立起新的价值;但在施蒂纳的理论视野里,这些新价值乃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9.
早在奥斯维辛之前,尼采就见证了基督教和近代神义论的失败,因为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后果。上帝死了,但是神义论问题,即受难生命的救赎称义问题却还在,还必须予以回应。尼采永恒轮回思想包含对神义论的价值重估,是对受难生命救赎称义问题的一种后基督教思考。作为最高肯定公式,永恒轮回思想洗除人之罪责,为一切生命辩护;它通过意愿生命永恒复回而救赎生命,受难生命因绝对肯定它自身而称义。  相似文献   

20.
引言尼采并没有提出过一种系统的、自身无矛盾的认识论,这似乎与他在哲学上的认识有明显矛盾。尽管如此,他的认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还是抓得住的。尼采认识论的矛盾最终可归纳为一个核心矛盾,对此可作提纲挚领式的如下描述: 1.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或“本来实在”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命本身不消失,寓于有机体内的视界主义(Perspektivismus)就不可能被超越。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