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灯下悟语     
△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拯救的结束。人生中,你需要把握的是:该开始的,要义无反顾地开始;该结束的,就干净利落地结束。△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即使那个人看起来快乐富足;永远不要去评价别人是否幸福,即使那个人看起来孤独无助。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相似文献   

2.
梁慕山 《天风》2005,(6):39-39
有史以来,金钱被人们称之为“万能”之物。确实,人生世上数十个寒暑,许多人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一切向钱看,认为只要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和“有钱大三辈, 无钱是崽辈”,形象地说明了金钱“万能”的意义,又说:“无钱难倒英雄汉”,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若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则其处境艰难可想而知,在世间你若是想作成一件事,无论大小,如果没有钱,实在是寸步难行。人人都想要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没有金钱又如何能谈得上幸福呢?有人认为只有拥有大量金钱才能过上幸福  相似文献   

3.
如火之爱     
卢芳 《天风》2006,(2):34-36
所罗门的雅歌,被称为基督徒的恋歌。它用新郎新妇的爱来表明耶和华神与他的子民之间的爱。圣经中多处有类似的比喻,用爱情来表示基督与教会的爱,“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1-32)。有人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种缺憾;没有爱,生命就毫无价值”,这是真实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母爱的怀抱中生活,在父爱的呵护下长大,在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手足之爱的环绕中成人,人的本性里有着爱与被爱的需求和渴望。成年之后每个人都向往纯洁、幸福、美好的爱情。世上所有的爱中,男女之间纯洁忠贞的爱情是最崇高、  相似文献   

4.
释海印 《法音》2001,(10):21-23
佛教历史是一部佛教教育与传播的历史。世尊之所以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人本的教育家,是因为他不但教导众生怎样生活得好,怎样得到究竟的幸福,怎样去觉悟,明明白白地认识到世间的实相是无常、苦、空和无我,而且还教导众生如何去做一位解脱的圣人。在佛教看来,众生之所以不能获得美满幸福与觉悟,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太多的贪、瞋、痴。所以世尊主要是教人怎么去断除烦恼,怎么去得到人生真正的美满幸福与彻底的解脱,这就是佛教教育的根本宗旨。在这次中越佛教研讨会上,我不敢主观地说越南中部高等佛学院的教育方向是获得最圆满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对于幸福的理解,我们总是喜欢站在强势一方,那些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总是把自己归为事业成功者。其实不然,幸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受和判断。你不能说,那些人生坎坷、地位低下的人就没有幸福。  相似文献   

6.
和谐人生     
前言“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姐妹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望壹书4:20)人对爱与被爱的需要是人生最大的需要。如果没有爱,人的生活将会枯萎凋谢直至死亡;如果没有爱,儿童不会长大成人;如果没有爱,婴儿不会存活于世;如果没有爱,老人很快就会患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7.
正一日听朋友说,她近来崇尚极简生活。朋友爱读书爱书法,我就对她说,那你每日的看书写字亦成多事矣。既是朋友,就该坦诚,我直言对所谓极简生活的不以为然。不是对"简",是对那个"极"。我也是喜欢简单生活的,吃得简单一点,住得简单一点,消遣简单一点,心思简单一点,这样的人生,其实很洒脱很舒服的。但若是简单到极端,则生活中就一  相似文献   

8.
对于幸福的理解,我们总是喜欢站在强势一方,那些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总是把自己归为事业成功者。其实不然,幸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受和判断。你不能说,那些人生坎坷、地位低下的人就没有幸福。  相似文献   

9.
爱与被爱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有了19个生命的年轮。年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不深,但在接受着“大地”和“阳光”的哺育时,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生命中的绿色。因为我知道,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更是一种快乐。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生活在这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10.
正烟花的一生,绚烂是转瞬即逝的,其他时间毫不起眼。人生也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日常的琐琐碎碎。越是执著于不平凡,心里越是容易失衡,错失原来幸福的生活。与自己的平凡和解,你才能体会到平淡生活中,幸福的烟火气。生而平凡,不必自卑《中庸》里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直以来,我们被灌输太多关于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传奇故事,内心对于平凡、平淡的日子,排斥或鄙夷居多。  相似文献   

11.
一、人不能单独生存,所谓“物以类集,人以群分”,是说人生度的是社团生活,互相砥砺,排难解忧,共同生存,因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信仰人生,对这种人际关系十分关注。米该亚先知提出的信仰人生三大任务,首先是人的自我完善,即履行正义;其次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便是乐善好施,排除自私,关心他人。1.保禄的劝导1)你们除了彼此相爱以外,对人就没有任何亏欠,因为,谁爱别人,谁就成全了法律。爱不加害於人,所以,爱就是法律的成全。(罗十三、8-10)2)为此,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如果不松懈,到了  相似文献   

12.
品味失败     
追求生活的美满是人生的一大愿望,然而真正实现这一愿望又谈何容易呢?漫漫人生路上,失败和烦恼是永远伴随着我们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调味品。在形式上,你有贤惠的爱人和幸福的家庭,但事业上不一定就一帆风顺;你在事业上大有可为,却有可能失去家庭的温馨;你拥有爱,并非就拥有快乐;你享有万贯家财,却可能缺少幸福。在内函上,应当怎样把握生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3.
正人生而追求幸福,应该是普遍的真理吧。但人们往往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那幸福一开始也被错误地定义为"我的快乐以及我的幸福"。但不幸的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独享的快乐与幸福。快乐与幸福,绝不是仅仅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没有朋友分享的快乐,没有家人共  相似文献   

14.
性格优势与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两大核心研究领域,其中,关于性格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体系"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发展至今最具影响的成就之一。研究招募115名在校大学生(69女,46男),分别完成优势价值实践调查、牛津幸福体验问卷,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研究发现:(1)在24种优势中,大学生的五大"显著优势"依次为爱与被爱、正直诚实、感恩感激、美的领悟、善良慷慨;(2)希望乐观、爱与被爱、社交智慧、洞察悟性等性格优势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3)希望乐观、爱与被爱、谨慎审慎、洞察悟性对幸福体验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最优,而希望乐观、宽容宽恕、社交智慧、创造才能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最优。  相似文献   

15.
凡夫走卒、达官贵人、神仙皇帝,人人都想把握自己的命运,领略生活中的妙趣,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实的生活告诉人,即便你有钱、有地位、有荣誉,却不一定有幸福。经上说:"智慧赐人幸福"。(箴1:20)因为,只有智慧才会让人去思索幸福生活的价值的含义,顿悟生命真谛,从而获享幸福。谈到智慧,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在当时曾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于是有人去特尔斐神庙求神谕,询问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怎样的生活是好生活是古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被认为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是最高的善。因此研究什么是幸福,研究如何获得幸福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首要问题。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论证,可分为目的性论证和功能性论证,其中存在个体、社群、人类共性的本质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17.
将身体献上     
罗江涛 《天风》2003,(12):46-46
论到奉献,我们可能很自然地会想到钱财的奉献,似乎那就是奉献的全部内容。但那样去理解奉献,实在是太片面了。奉献可以说,是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具备的行为,也是我们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基督徒该如何去理解奉献的内涵,如何过一个奉献的生活呢? 保罗说:“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他这话是对“弟兄们”而言的,意即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有奉献的资格。保罗以上帝的慈悲劝我们献上,所以我们今天的奉献,并不是被强迫或慑于权势而被命令去奉献,乃是因着上帝的慈悲,也不是因为被惧怕所驱使,而是为着爱和慈悲。那我们当怎样奉献呢?  相似文献   

18.
学会交往     
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对于一个社会需要发展正常的人来说,无论是谁,都希望有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帮助他人和被人帮助,同情和被同情,爱和被爱,共享欢乐和分担痛苦。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一生中受用不尽的幸福。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令人感到友善和温暖的人际关系,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  相似文献   

19.
正人们常常羡慕功成名就、百事百顺的人,认为只有这些得到生活回报的人才对生活充满感激、充满信心和激情。其实,真正懂得生活,对生活充满爱意的人,是那些对生活没有过多奢求而认认真真生活的人,是那些把生活本身当作幸福的人。试着理解尼采的这句话:"生活的收获是生活。"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爱他。我很喜欢别人跟我说,这个真好听,这个真好看,这个地方值得你请假去一趟……  相似文献   

20.
人生短笛     
生活是什么呢?有人说生活是一本书。也许,只有品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之后,才会读懂这本书。人便是这本书的一个插页,重要的不是色彩,而是内容。有人说找一个爱你的人结婚,比找一个你爱的人结婚,要幸福得多。爱是什么?不妨说是特想见某个人,而见着了又没了自信无话可说的那个人。有时候为了某一个目的接近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