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恒 《孔子研究》2023,(6):94-106+159
魏晋以前中国本土哲学以“本末”思维为主要致思路径,这在解决“经验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但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此,玄学与佛教都做了许多探索,“体用”思维逐渐确立起来,对超越之“体”的追问代替了对经验之“本”的探寻。不过,佛教“体用论”因其非实在性而与世间、人伦难以兼容,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宋代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其“体用”之“体”,一方面较“本末”之“本”更具超越性,另一方面又较佛教之“体”更具实在性,一种既超越又实在的“体用”思维逐渐形成。早期理学家各具特色的思维转型的努力是理学得以产生的核心动力,也促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第一次大型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2.
同一性是解决技术人工物实在性的新路径。同一性是个体与类的实在性基础。存在的各类事物有层级的区分,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相对同一的关系。同一性是一种关系,且具有相对性。个体与个体所属的类之间存在一种同一关系。技术人工物的个体与类是相对同一的两类实体。同一性的传递性使实在性成为可能。技术人工物是人的意向性的产物,通过制作实践过程转化为物质实体。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隐退在要素、结构与功能之中,并主要通过功能直接显示出来。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是核心要素、核心结构与专有功能相互统一构成的实在。如果技术人工物的核心要素、核心结构或专有功能等发生改变,那么,技术人工物的同一性就从传递性转变为非传递性,实在性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1.Actual Entity,现实体,又译现实实有。Entity这个概念通常译为“实体”,但怀特海是反对现代哲学中的实体思维模式即一种关于实在的机械模式的。他反对所谓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物质/精神、概念/实体的二元划分,故作为怀特海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Actual Entity拟译成“现实体”为好。怀特海认为,现实体“是世界藉以构成的终极的现实事物”[PR.27,PR为怀特海《过程与实在》(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9  相似文献   

4.
谢裕伟 《哲学研究》2022,(9):118-127
“存在神论”是康德用来刻画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种思想机制的术语,这个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实在性”这一存在论概念与“绝对必然存在者”这一神学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的。“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并不能仅凭自身而直接构成对这个机制真正的批判,因为它对“绝对必然存在者”的适用性并不是自明的。我们从康德1770年代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逐渐与存在神论分道而行的关键点在于,用“感性的实在性”取代了“设定的实在性”。本文尝试以历史性的和体系性的分析表明:唯当康德通过对“设定的实在性”和“绝对必然存在者”两个概念的反思而完成了对存在神论机制的整体批判时,“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在反驳存在论证明上的效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实在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断言实体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心灵对它们的经验或感知,而我们关于实体的知识却必须依赖实体的存在。以语言哲学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实在论与传统的实在论不同,它并不断言实体的存在,而是把实在理解为非实体的事件描述和关系描述,或者说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才得以展现实在的结构。这就要求语言与实在之间必定存在确定的真值关系,即语词和语句的真值取决于它们与实在的关系。用达米特的话说,“实在论是这样一种信念:对任何一个陈述都必定存在某种东西,该陈述或者它的否定由于这种东西而为真”以真…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上的客观性(objectivity)涵义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古希腊人没有在知识与价值、科学与哲学、客观的与主观的之间做出区分。对柏拉图来说,“客观”实在是借助“善”的理念或形式刻画的。实在是统一的、图式化的、秩序化的整体,“最实在的”也就是最抽象的和最不能被日常经验接受的。在每一事物被秩序化为统一的图像之前,事物的“客观”陈述是不完全的。[1]“客观性”概念似乎已经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见解中,它意味着,关于结果的“为什么”问题没有一个是通过回答它们的过程来回答的。[2]巴姆在揭示亚里士多德关于客观性的一种涵义时说…  相似文献   

7.
第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述要王君甫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等11个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10日至12日在新乡召开。会议收到论文(摘要)80多篇,7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本届会议的主旨在全面展示我国科学哲学界自1987年第五届全国会议以来的研究成果,从论文和发言看,讨论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1.关于科学实在论问题这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哲学界关注的热点,中国学者这方面的工作已引起国外同行的注意。洪定国在提交的论文中分析了三种实在观念,认为实体实在性的观念产生于日常经验中的直觉判断,物理科学承认它的本体论意义并以此作为探究的起点,运用理性直觉和实验“干预”把实体形而上学观念向日常经验不能直接感知的领域拓展。物理实在的本体论观念冲破了不同理论范式的不可比屏障,其理论描述的演化体现着物理学进化的轨迹。罗嘉昌在报告中对那种将个体及其性质分开以维护实在论的观点表示怀疑,指出即使经过克里普克的工作,传统的名词逻辑亦难于摆脱困境,因而需要转向关系逻辑的观点,探讨如何从动词、关系谓词中衍生出名词的规律。更多的讨论围绕着  相似文献   

8.
颜一 《世界哲学》2002,2(2):71-78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名的论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to on)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ousia)是什么”(《形》1028^b2)。亚里士多德哲学完全建立在关于实体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可以贴切地称之为“实体论”。在这里,“实体”看来比“存在”更加重要,甚至不啻于此。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寻求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追求统一的科学世界图景,是当代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物理学中关于统一场论的尝试尤为激动人心。本世纪20、30年代玻尔和海森伯等人创立的量子力学,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对物理实在的研究引向对物理“现象”的研究;而海森伯则不仅用不确定性和概率论取代了牛顿科学世界图景中的确定性和决定论;也在数学表达的范围内消除了物理实在的直接基础。这就为科学和哲学传统中由来已久的那种试图在实体的意义上寻求关于世界的统一理论而遗留的僵局注入了一线生机。应运而生的所谓“大统一理论”试  相似文献   

10.
论技术实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是我们今天须臾不离的现象 ,我们每天“真实地”、“直接地”使用和享受它 ,其实在性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技术实在”似乎也不会像“科学实在”那样引起种种争议。然而 ,一旦我们深入思考 ,一旦将技术的多重属性加以分析 ,“技术实在”就会引发出一系列值得进行哲学追思的问题 ,比如 :应在何种意义上把技术看作是一种实在以及是一种什么实在 ?技术的功能是一种实在吗 ?技术实在与科学实在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无论对于技术的本质 (本体论 )研究 ,还是对于技术的现实发展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技术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在 ?如…  相似文献   

11.
精神、意识有无实体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神经科学家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出发,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片面的认识。由于精神、意识依赖于人脑,因而他们就把精神、意识与实体的关系等同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我们的基本观点是:首先,精神、意识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第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还有人类意识与个体意识之分,并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能够较完满地解决这一争端。要揭示意识的本质不能仅仅依赖神经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与实在论》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的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的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的意识经验的非直接的"反阻经验"的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的讨论推进到存在论的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的直接的"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的冲动的反阻,"直接的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的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的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的存在领域的实在,是人的全部经验的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的对象性的在手经验的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人关于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从神话思维到经验思维的转变;从经验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交;以及信仰思维对理性思维的挑战.在这几种思维方式中,思维者接触到了如下三种实在性:感觉实在性、理性实在性和信仰实在性.追踪希腊思想史的发展,我们发现,神话思维最后以残留的方式存在于信仰思维中,而经验思维、理性思维和信仰思维则始终保持了完整的形态,并继续存在于整个西方思想史中.实际上,它们的共存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乃是西方思想史发展的动力.这里,我们将简略地展示希腊哲学中的四种实在性,以及由此引导的四种思维方式,推进我们对希腊哲学发展线索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主张的唯物论乃是一种“人学的唯物论”,他认为“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是彻底的唯物论”。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近代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并阐明了他(作者)的“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以“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为中心,通过对于各种哲学的批判,说明了作为哲学上三个部门的“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能具有三者密切的关系。最后,第三部分,是从“我与世界”、“必然与自由”讲到“自然主义”=“人本主义”,阐述了人学的唯物论的世界观。所谓“人学的唯物论”,作者认为,就是“把主观看作是身体、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人的唯物论”。他把主观和意识分开,把主观看作身体。当然他也承认客观的存在并承认它是基础,因为不承认这点,那就不会是唯物论;但他却不承认客观的存在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认为如果承认它是实在的东西,同时就必须承认主观和主体是实在的东西。所以他说:“把主观和主体看作是实在的;同这个实在的主观及主体相对立并且脱离这个主观及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就是真正实在的东西。”因此,作者把“那种把主观和主体完全加以观念化而主张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实在的唯物论”叫作“客观主义的唯物论”。他并批判说,这种唯物论可以说是“实在论”,是同“客观唯心论”及唯心论一脉相通的;甚至可以走到“武断论”。这种批判,我们绝对不能同意。我们认为,同唯心论一脉相通的,正是“人学的唯物论”。我们看,“人学的唯物论”所谓的“主体”,显然是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是从主体超越到“无”和“神”,这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虽说“人学的唯物论”是从主体超越到自然、存在和历史,但也不能如作者所说是唯物论,而却是一种唯心论。因为他认为不承认主体、主观的实在性就不能承认客观、存在的实在性,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实在性。这显然不是唯物论,而是二元论或折衷论,结局还是唯心论。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 2 0世纪哲学的最伟大成果说成是关于语言在哲学中功能的研究 ,那就大错特错了。维特根斯坦揭示语言与世界同构 ( 1,P38,“命题是现实的形象”) ,其实只是给逻辑实证主义打了一支强心剂 ,它不仅仅告诉世人可以用逻辑的万能性证明世界的实在性 (这个难题被康德称为人类与哲学的耻辱 ) ,维特根斯坦也因而名声大噪。然而 ,后来哲学的实践完全和维特根斯坦宣言背道而驰 ,世界的实在性不仅和逻辑无缘 ,而且这种实在性甚至和哲学无缘。但是 ,必须看到 ,维特根斯坦开辟的元哲学研究给哲学留下的隐喻的确不可低估 ,人们看到了语言的作用真的…  相似文献   

16.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胡新和,罗嘉昌经典的实在观可以称之为"实体观"或"第一性质观",即主张实在就是各种实体的总和,每个实体由一组称为第一性质的固有属性所定义和描述。这些第一性质反映了实体的本质,因而既独立于实体的环境,也独立于人们的观察,在质上和量上都是确定不变的,实体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就在于其第一性质的独立性和不变性。实体的可分离性和定域性也可由这种独立性和不变性中自然得出,经典实在观是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实验以及我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的。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实在论,主要有三种:(1)互补实在论或现象实在论;(2)潜在实在论和潜伏实在论;(3)倾向实在论。这些实在论的共同特征是(1)区分两个类型的实在:独立的和现象的;(2)强调仪器在量子实在概念中的作用;(3)突出量子实在的关系特征。关系实在论强调实在的关系特征,强调这些关系的客观性、内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及其对于实在的认识论意义和本体论规定。它不再把实在看作孤立的、既定的有形个体,看作这些个体的固有属性的总和,而认为实在是限定于一组关系结构中的潜在可能性及其显现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性质在各自与环境的特定关系中显现。探索这些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交锋集中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如何划清可观察物与不可观察物之间的界限,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论证从可观察物经由仪器、工具、理论和推理方法而推导出不可观察实体这一整个过程的合理性?范弗拉森等狭隘经验论者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合理的,因而对这后者实体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普特南、萨尔门和刘普林等各种形式的实在论者(趋同实在论、理论实在论和方法实在论)则坚持这整个过程的合理性和这些实体性、理论术语的有所指称和自然界的普遍因果联系。争论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替代,这集中反映在理论的成功与实在论解释的关系问题上。劳丹等反实在论者把理论的成功与实在  相似文献   

18.
数学实在     
数学实在是每一个数学研究者或教学者都会碰到的问题。一个典型的“正在工作的数学家”,在他研究数学时,他确信自己正在研究一种客观的实在,但是,当被问及这些实在的哲学含义时,他用来防身的最简单的遁词却是他根本不相信数学的实在性。大约在最近半个世纪里,数学哲学中形式主义的观点扶摇直上,而同一时期,数学杂志,甚至教科书或专题论文中占统治地位的表述方式就是坚持定义和证明的详尽精密、确凿可靠。由此可见,徘徊于实在论和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9.
哲学行为主义、心身同一论、功能主义、异态一元论、取消主义和解释主义一般被划归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阵营。它们在本体论的基本承诺上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坚持世界上只有一种实在,这就是物理实在,不存在与物理世界不同的心理世界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其他的心灵哲学理论区别开来。尽管如此,细究之下,在关于心的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谓词是否描述了实在的属性,这是元伦理学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难题。如果从吉奇关于表语形容词和定语形容词的区分出发,首先绕开实在性难题,仅从认知经验(现象学)的角度作出分析,那么,在熟练的道德判断者那里,包含道德算子的道德谓词具有领受度(quanta)经验,虽然它们不描述实质的(real or substantial)属性,也没有明晰的内容,但可以是一种直接的和自发的经验。作为非推论性的或非派生性的经验,领受度经验完全不同于且不可还原为感受质(qualia)经验。因此,即使不存在实在的道德属性,也会有相关的道德经验;而如果承认这种经验就是一类心灵属性,那么它们在一种弱的意义上也可以具有实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