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春秋时期,随着氏族贵族体制的衰落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格问题,即人类个体的价值、尊严和思想行为方式问题,已引起人们思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穆叔与晋范宣子关于“死而不朽”的那场著名谈话已开其端倪,而全面展示这个问题的当首推孔子。在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人格的概念有“圣人”、“君子”、“成人”、“志士”、“仁人”等,提得最多的则是“君子”。《论语》一书言及“君子”者,多达百余次。君子是孔子用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君子称号常见于孔子以前的文献《尚书》、《诗经》,其最初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  相似文献   

2.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先秦文化中孔子对文与质关系的阐述。这一哲学概念最初是用在人格的修养评判上,被作为理想的君子人格。随着中国绘画的萌芽、产生、发展和绘画理论的相继出现,文与质在绘画中也和人格修养一样成为一个评判标准。,孔子的“绘事后素”论,同样也是谈绘画中文与质的问题,“素”是质,“绘”是文,以文求质,以质载文。  相似文献   

3.
<正> 孔子说:“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艺能“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这里提出了“一”、“多”两个范畴。一多关系,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逻辑的核心问题。它以“一”为本原、本体。以及整体性、统一性、共性、一般等,以“多”为万有、现象以及部分、多样性、个性、个别等;其相互关系构成哲学体系的逻辑框架。在古代,其特性是贵一贱多,以一统多,社会职能是为天帝至尊、君主专制立论。孔子哲学便是如此。从一多关系分析孔子的哲学思想,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范畴、命题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本来意义,更清晰地分辨其逻辑结构。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的一多思想,偶或兼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4.
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简《鲁邦大旱》篇一、二简 ,是写孔子借“鲁邦大旱”之机 ,在不坚持反对以“说之事鬼”的情况下 ,向鲁哀公提出了“正刑与德”的政治改革对策。三至六简 ,通过写孔子与子贡是否要祭祀求雨的辨难 ,表现了孔子对待祭祀鬼神现实而理性的态度。这与《论语》、帛书《要》篇的记载若合符节 ,可谓信而有征。以此来看孔子的天命观 ,知其“以鬼为不神” ;而不废鬼神之祭是“君子以为文” ,有“神道设教”的用心 ;其虽有“道德之天”的观念 ,但“上天”的主宰只是虚悬一格 ,实质还是强调人事  相似文献   

5.
《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孔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的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美德的象征和标准取向。“君子”形象的构建和形成折射出孔子一生的追求、进取与无奈,同时也使得孔子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伟人,也是千百年来孔子深为世人所崇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7.
一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关系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人,他与孔子,少正卯,邓析等大概都是同时,并且与他俩在关于名实问题上也有过论争。孔子特别向老子问过“礼制”的名实问题。据庄子天运篇说:老子与孔子还论过“道”的问题,老子认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他告诉孔子说“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这话与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实观念,恰是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文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就为君子。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虽以行仁为己任,但孔子又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可见君子须文质两备。在孔子的文质见解中,质指孝弟忠信,文指礼乐。君子是一方面能行孝弟忠信,一方面又能实践礼乐的人。孔子的文质思想,一方面继承虞夏的忠孝思想,一方面发扬周公的礼乐思想。孔子又以文质论三代,《论语》及《札记》中四言“吾从周”,文质  相似文献   

9.
孔子论君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论语》中,“君子”是孔子(及弟子和时人)谈论最多的一个概念。全书中,论及“君子”者计86章,加上一章中的重出,总计为121次(以朱熹的《论语集注》为据)。孔子“君子”概念含义实质是什么?他何以在自己言论中把“君子”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他提出这一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养德与养生的关系,我国古人的智慧值得借鉴。只重养生而轻养德,养生是难以如愿的。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两干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与孔子仁者寿之说如出一辙。《论语》中提到一件事,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子曰:"君子不忧  相似文献   

11.
<正>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对孔子的另一弟子子夏哀叹道:“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子夏劝解他道:“君子虔敬认真地做事而不犯错,对人谦恭而有礼数,四海之内就都是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此对话记载于《论语·颜渊》。彼时,子夏的谈话说明了只要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以诚相待,以礼相对,就可以从不熟悉变得熟悉,  相似文献   

12.
有几位朋友很关切地问我们:“你们认为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是没落贵族的意识形态;那末你佣是否认为孔子是唯物主义者,是进步的呢?”我们回答说:“不。我们认为孔子在天道观上是动摇的,在政治上他有进步的一面,有保守的一面,而且保守的一面更大些。”“那末,春秋时代豈不是没有唯物主义者?没有两大阵营的斗争了吗?”——这是一个问题,很大的问题;但这只是一种猜想,事实上,春秋时代唯物和唯心,进步和反动两大阵营的斗争是很鲜明的。这样一种观念,现时似乎还是相当流行的:孔子唯心、保守,老子就必得是唯物、进步;如果说老子唯心、保守,孔子就必得是唯物、进步。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看法。但在进一步探封中发现,企图从孔、老关系找出两大阵营的斗争,却是没有出路的。据我们初步研究的结果,当时两大阵营的斗争是:唯物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孝”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孝”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仁”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而“孝”则是“仁”的基础和根本内容之一。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在孔子那里,“孝”是指孝顺父母,“悌”是指敬爱兄长。有子(有若)的观点,自然也代表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正是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亲子骨肉之情出发,推及其宗族,要求尊敬长辈,厚待亲友,并由宗族关系又推及到“泛爱众”。这样,在上者躬行“孝”道,以身作则,并以这种德行去感化人们,就体现了“仁”的本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人生问题始终是中国思想史的中心内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位思想家不讨论这个题目。而探究人生问题,当自孔子始。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论孔子十分重视“仁”的观念。认为“仁”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具有“仁”的品德,是人生的目标。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人而不仁,疾之已  相似文献   

15.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段孔子的话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此句的解释历来没有异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此句为 :孔子说 :“君子庄矜而不争执 ,合群而不闹宗派”。在几部较权威 ,而且影响较大的字典辞书中 ,在解释“矜”字时都举了《论语》中的这一段话 ,例如《汉语大词典》释此段为“端庄” ,《汉语大字典》、《辞源》等都是如此翻译的。其他的字典辞书都是辗转抄录 ,均以此句为例证。但我们翻查了大量先秦古籍 ,都没有“矜”字作“矜庄”、“矜持”等意义的 ,相反 ,却感到在先秦时代 ,“矜”不是一个褒义词 ,是一种受…  相似文献   

16.
赵菊  佐斌 《心理学探新》2011,(6):489-493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谐伦理观。“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同”与“和”是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现代心理学从人际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都阐述了同与和的关系。人际理论家分别从特质、情境和行为互动层面提出互补匹配与和谐的关系,而社会认知理论家以自我和他人相似特质为起点,建构了以感知水平和情感为中介的相似性和谐模式。本文结合以往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和而不同”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同时关系层面是影响互动双方评价互动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林存光  蔡鱼游 《孔子研究》2024,(1):48-57+158
孔子儒家之“学”不外是一种修己安民的君子之学,亦可说是一种以君子为治体的修己治人或经世济民的道德政治学。“儒者,人之需也”,孔子儒家之学实为适应人的需要而生,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乃是其一切理论主张的重要根据。从适应人的需要特别是参照或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可以更好地来理解和阐释孔子儒家之学的本质义涵,尤其是君子之学与修己安民之道的深层意蕴。要而言之,孔子儒家的君子之学及修己安民之道的核心要义、最具深意的地方就在于它们是对人类不同层次的需要或人民生活的各种需求与愿望所做出的某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回应。正唯如此,孔子儒家修己安民之道的理念才能在历史上逐渐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产生共鸣,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讨厌那种人,嘴上不说要做这种事,而实际上又做了这件事,还一定要为做这件事找借口。因为这种人是很虚伪,又很狠毒的。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5,(5):60-65
"君子不器"是揭示《论语》中对于"君子"的规定的关键,它昭示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使命应是修德、弘德,而非局限于某些专门的才能。由于孔子对君子使命的这一规定,历史上儒门子弟基于"君子"的士阶层社会特征,认为只有从政和治(儒)学这两条路才是正途,其他如农、工、商、医、卜等等都是"小道"。士阶层是以"务德"为本,不崇尚专门化才能训练的,这与孔子对周代兴衰的反思、与其对政治制度的思考有关。但当受教育人群大大扩充、"君子"概念逐渐下移之后,如果仍然从"务德为本"、鄙视"小道"的角度来理解"君子不器",则会造成空谈流行、"实学"不彰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春秋末年是中国历史发生急剧变动的时期,旧的社会秩序正在走向崩溃,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里,如何立身处世,是否应该以及怎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和理想,并为重建理想政治和社会秩序而奋斗,是孔子始终关注并力图加以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孔子围绕这一问题的所思所言,虽然已成历史,但其中包含的某种精神和生活态度,对同样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知识阶层可能仍然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孔子谆谆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卜(《论语;准也》。下11(论语》只注篇名)儒者之所以划分为君子、小人,是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