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阴阳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阴阳观念的起源与发展高兵阴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一,它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二气说,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形成了二...  相似文献   

3.
以动静言阴阳,将动静作为阴阳所由产生的根据,是周敦颐的一大理论创见。但是,如果将周敦颐的"动静"观念常识性地理解为物理运动与静止,将导致诸多解释上的困难。联系《太极图说》所提供的文本内证,我们可以看到,"动"、"静"分别对应着"辟"与"混",其含义应解释为生机的彰显与收敛,动静实际上是太极创生万物过程的两个有序推移的阶段,这样方与周敦颐《太极图说》描绘出的生生不穷的世界图景相契合。  相似文献   

4.
以动静言阴阳,将动静作为阴阳所由产生的根据,是周敦颐的一大理论创见。但是,如果将周敦颐的"动静"观念常识性地理解为物理运动与静止,将导致诸多解释上的困难。联系《太极图说》所提供的文本内证,我们可以看到,"动"、"静"分别对应着"辟"与"混",其含义应解释为生机的彰显与收敛,动静实际上是太极创生万物过程的两个有序推移的阶段,这样方与周敦颐《太极图说》描绘出的生生不穷的世界图景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郑万耕战国前期和中期,道家倡导阴阳学说。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对《周易》的理解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观念为易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筮法中的变化法则。《...  相似文献   

6.
内丹学"崇阳抑阴"有其特定的意义,纯阳并非在同一层次上与"阴阳对待"的说法相矛盾,内丹学的阴阳交媾本身已经预设了阴阳二者之间的平衡与调和关系的重要性。但因内丹学未有明确的理论自觉,故有时不免制造了"崇阳抑阴"与"阴阳平衡"之间的矛盾张力。本文从阴阳哲理的层面,对内丹学阴阳交媾的"纯阳"观念做深入的阐释;内丹学以其特有的易理卦象来描述阴阳交媾的火候法则与成仙原理,这里面所呈现的"纯阳"观念本身即包含有深刻的阴阳哲理。我们先略述阴阳交媾的"纯阳"观念,然后总结阴阳交媾的易理卦象,最后则阐明阴阳交媾的成仙原理。如此,我们可以准确理解内丹学中既要追求"纯阳"而又讲究"阴阳交媾"这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祥龙提出了与时偕行的“象辞互凑生成法”,用以解释《周易》的卦画与卦爻辞之间的生成意蕴。这一解释方法是现象学的,因为它所从出的思想机缘是张祥龙对现象学之构成性、发生性、边缘性以及非对象化思想特征的揭示。以象辞互凑生成法解卦的核心在于因时因势地对筮例进行取象解释,但此种取象并不因此沦为任意的,相反,它始终紧扣阴阳转化的时机,根据卦画的阴阳排布序列以及爻位的先天成象完成对卦爻辞之后天物象的阐释。它从根本上拒绝对卦爻辞作出纯粹历史的解释或按照个人偏好对物象的肆意发挥。就此而言,张祥龙提出的现象学释《易》法即象辞互凑生成法恰好能够提供一种对《易经》解读方法本身的反思,因为它运用了一种既来自后验的又同时是先天的方法来解释《易经》的卦爻辞与卦爻画。以屯卦为例,可以具体演示这种解读思路。  相似文献   

8.
"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著名哲学家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那么带有"阴阳"观念的审美思想必然对书法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基调。文章通过分析探究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并将其中"阴阳互用"的思维方式提炼出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营造出"阴阳相生"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朱子在《太极解义》中分别以太极之“用所以行”“体所以立”释“阳动”“阴静”,使得“体用”观念构成了朱子《太极图》宇宙观建构的重要线索。“体用”与“阴阳”的关联可追溯至以形质为“体”、功用为“用”的“形质论”传统,而朱子进一步借助张咏“公事有阴阳”之论,将与“阴”“阳”相应的“体”“用”之意涵普遍性把握为“已定”之确定性与“未定”之可能性。通过这一普遍内涵,朱子在《太极图》诠释中统合了“阴阳体用”与“理气体用”两种范畴下的“体用”观念,由此将“阳动”“阴静”分别阐释为太极作为形上“所当然”之理内在禀具的确定性之“体”(“必然”)与可能性之“用”(“能然”)两方面要素在形下气化层面相继不已的实现环节,推进了古代哲学关于阴阳统一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少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赵辉贤《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载柳少逸、蔡锡英《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以下简称“柳文”)一文,对“阴阳平衡论”进行了“驳斥”。柳文说:“阴阳平衡论,将阴阳解释为‘动态平衡’,意为阴阳是平衡...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数字卦与六十四卦符号体系之形成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见于商周器物上的数字卦与传逝文献的有关记载结合起来分析,商周时期应已存在用两个符号记写的六十四卦体系;周初陶拍所见易卦与传本《周易》相同的非覆即反的排列方法,也表明当时的筮书应是用两个确定的符号记写的;六十四卦应如文献所记是由八卦重合而成的,而这种八卦形成的前提同样是将其记写符号确定为两个;构成八卦的阴阳爻应是按阴阳观念将偶数记成“一一”,将奇数记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正> 如实了解《周易》卦爻辞思想及其与孔子的关系,是正确认识中国思想源头和孔子思想渊源的前题。《周易》可分为符号(卦画)与文字(卦辞、爻辞)两部分。卦画不是语言概念,人们从来没有用卦画来进行思维,它也不是记录思想的工具,而只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卦画的基本符号一、—不具有哲学中阴阳范畴的意义。只是到了战国时期,《周易大传》的作者们才用阴阳范畴解释一、—这一对基本符号,《周易》的卦画结构才第一次得到全面解释。卦爻辞则是周公、召公为了使成王、诸侯及其后嗣子孙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指导史巫将历年存放于“金縢之匮”中的命龟之辞及其他历史文献,加以整理,编写而成的文王、  相似文献   

13.
祭祀源于先民在生产力低下情况下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神化和膜拜。所以,它的存在首先是对神灵的认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动,对神灵的态度在春秋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对神的盲目敬仰到人的主体自觉。孔子的神灵观充满着理性的否定意味,但对祭祀却又极其重视和坚持。前者当然可以解释为时代的影响,但对二者之间的矛盾却只能用孔子重整家族和社会秩序的现实主义目的需求才能解释得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易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卦爻符号系统的演变及其理论意义,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剖析。认为通行本卦序形成一个因果系列,其中隐藏着阴阳对立面相互配合、相互转化的理论思维;帛书本卦序则体现了阴阳对立,以类相从的观念;孟京卦气说是对当时天文气象学的概括和总结,用以表示阴阳二气消长运行,天地万物兴衰成亡的过程,构成一个贯通天人的自然哲学系统;邵雍、朱熹的次序图是要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乃一自然而然的阴阳交错、不断分化和组合的过程,并以此解释世界形成的过程;其方位图则阐发阴阳消长之理,天地终始之变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15.
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柳少逸,蔡锡英“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味着“法则”,是方法论。阴阳学说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用以解释自然、社会等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说理工具,它在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哲学等各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早已得到历史的认可。但在...  相似文献   

16.
"阴阳"是纵横家论证理论的重要依据。以往的研究虽有关注"阴阳"的重要性,但未能解答纵横家如何运用"阴阳"思想生成相应论证理论这一问题,也没有深入探索纵横家将"阴阳"作为其理论依据的原因。基于此,在广义论证的研究视域下,以《鬼谷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阴阳"的哲学内涵以及"阴""阳"之间的关系;揭示"阴阳"对其论证理论的影响:"说"(说服)"谋"(谋略)作为纵横家论证理论的核心范畴,"说"有"捭阖""反应"等论证规则,"谋"作为论证主张,有"阴谋""阳谋"之分;解释纵横家以"阴阳"为据的原因,认为这与当时国君崇尚"用间(间谍)"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探索"说谋"论证理论与春秋论证实践之渊源。  相似文献   

17.
"才"是程颐在释<易>时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从根本上说,"才"来源于<易传>中的阴阳观念.但程颐在使用这一观念时摆脱了以非统一、即对立的关系来理解传统的阴阳,而是在一种更独立的意义上去使用阳或阴的观念--"才".在<程氏易传>中,"才"象征着某种不屈于人生欲望的克已能力,同时它又是某种在政治生活中拯救时局的才能.可以说,"才"之观念反映了程颐易学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18.
用“元衡论”的思路对痤疮病因及治疗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痤疮是一种着有复杂发病机制的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对于它的病因及治疗仍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运用传统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组织结构理论、微生态学理论和生物物理学的超循环理论,通过建立一个单元平衡模型,简称"元衡论",以它来解释痤疮的发病机制及指导治疗方案。运用这一思路能够更好地分析病因并有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9.
序阴阳五行说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春秋繁露》就有明确记载,如名所示,是由阴阳概念与五行概念结合而成。如在十二纪里,随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而配合以五行。在《春秋繁露》里,用阴阳解释灾异,并以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加以补充说明。但是以往的研究证明,如溯本寻源,两者分别来自不同传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笔者先前曾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考察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契机及与时令的历史关系。这里暂且不谈阴阳概念,先由五行说的起源说起。对阴阳五行思想起源加以学术反思,始自民国  相似文献   

20.
史密斯质疑宗教概念的普遍有效性,从词源学和观念史角度对宗教的含义及其变迁作了历史考察,指出它不过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一个产物,并不适合解释其他文明的生活传统,主张用信仰和累积的传统两个独立的概念取而代之。依据这一概念框架来解释儒家传统会消除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