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吉     
东汉末方士。一作干吉、干室。生平不详。琅琊(今山东临沂北)人。建安(196—220)初,有道士自称于吉,避乱江东吴郡(今江苏苏州)者,疑为其弟子冒名。见《太平经》。  相似文献   

2.
正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称。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相似文献   

3.
王远知     
(530—635) 隋唐道士,一作“远智”,字广德,系本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后徙扬州(今江苏江宁南)。少好学,弱冠师事宗道先生臧矜。后隐居茅山,修陶弘景上清经法,南朝陈宣帝闻其名,召入重阳殿讲论,甚见嗟赏。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镇扬州,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招迎,乃出山谷,旋复还山。隋大业七年(611)  相似文献   

4.
张陵     
(34——156) 五斗米道创立者。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传为汉留侯张良后裔,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少即研读《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5)曾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市)令,后隐退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  相似文献   

5.
张鲁     
五斗米道“师君”(首领)。创教者张陵之孙。字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汉献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刘焉任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鲁又杀脩,并其众,割据汉中,推行五斗米道,并建立政教合一的地区性政权,自称“师君”,不置长吏,而以教中“祭酒”管理地方行政。统治汉  相似文献   

6.
任继愈 《中国宗教》2018,(11):62-62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篆、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道教形成于东汉。最初是一些民间教团。主要有:(1)五斗米道。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教人读《老子》,凡入道者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说的张天师。其后子孙世代相传,是为“天师道”。(2)太平道。汉灵帝(168-188在位)时张角奉《太平经》为经典,用符水治病,信徒数十万。  相似文献   

7.
葛玄来到江西铅山县云游 ,登上高高的云岗山 (今为葛仙山玉虚观 )修道 ,并仙举于该山。此后 ,铅山道教年益昌盛兴隆。据明万历《铅书》记载“铅山邑小 ,而道集之大” ,至明时已有道观 17座 ,名胜仙迹荟萃 ,文人高道云集 ,遂得延传灵宝道教宗派源流 ,这无不与灵宝派祖师葛玄有关。至今铅山仍有道观 9座 ,坐落在县内风景秀丽的深山幽谷之中 ,教务兴旺 ,并形成为灵宝经系有地方特色的斋醮科仪、宫观庙会的道教活动。葛玄 (16 4— 2 44) ,字孝先 ,祖籍山东琅琊(今临沂 ) ,其高祖葛卢曾佐刘秀建立东汉 ,任骠骑将军 ,封下邳侯 ,后葛卢将封爵让与弟…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云南道教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武 《中国道教》1994,(2):24-28
道教传入云南,早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立之时。张陵创教时所立“二十四治”中,有“蒙秦治”、“稠粳治”分别辖有越嶲郡、犍为郡地盘,而汉时越嶲郡大体相当于今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昌等地区,键为郡则大体包括今川南及滇东北地区。五斗米道创立后不久,由于受到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挟制而陷入了暂时的沉寂。据《三国志·和洽传》言,曹操征服汉中张鲁的五斗米道政权后,“竟徙民弃汉中”;大批的五斗米道徒被迫迁出他们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东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184),汉中五斗米道(天师道)兴起。据《后汉节·刘焉传》、《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这就是说,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信奉的主要经典,教徒们都要诵习。《老子五千文》即《老子道德经》,因经张鲁定  相似文献   

10.
正唐代是楷书最繁荣的时期,颜真卿是这时期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是新书体的创作者。颜真卿,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至北齐颜之推入周后,世居京兆万年(陕西西安)。开元进士,曾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升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鲁公。颜真卿书法作品留世非常之多,我们所熟知的《雁塔提名》《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勤礼碑》等,每一个碑帖都是一种风格。书法不断变化的轨  相似文献   

11.
琅琊沿革     
琅琊,这是中国版图上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名字。两千多年来,由于时代有变迁,以致今人提起它时,还往往因各人学养的不同而理解各异,有人想起的是东晋南朝有名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有人记起的是欧阳修笔下安徽滁州那飘逸的琅琊山,又有几人想到了那个最早以琅琊为名的今...  相似文献   

12.
五斗米道命名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斗米道是道教正一派之源,创建时间最早,在道教史上自有其应有地位。但对五斗米道命名之由来,学者们的专论甚少,卿希泰先生认为:“五斗米道的命名,可能与崇拜五方星斗有关。”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洪雅瓦屋山道教与蜀中少数民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洪雅瓦屋山是张陵五斗米道平冈治教区 ,当地的青衣羌人是蜀中最早皈依道教的少数民族。本文探讨洪雅瓦屋山道教的源流 ,围绕五斗米道与青衣羌人关系 ,对五斗米道传教史有新的阐释 ,认为洪雅瓦屋山是道教发祥地  相似文献   

14.
靖居丛录     
《法音》1989,(2)
释氏六帖义楚,俗姓裴,相州安阳人(今河南省安阳县)。七岁时来历下(今山东历城县)省伯父临坛大德修进,乃从之出家。又从香严院叔父省伦问学。侍奉二师,勤学不懈,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慧解益进。尤致力于《俱舍论》,深造幽微,住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开元寺,讲圆  相似文献   

15.
有关道教发源于四川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的早期名称和张陵其人及其创教地方作了探讨,并对五斗米道为什么发源于四川的问题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宗教奇葩 ,是华夏沃土中由民族精神追求、道德礼义、民族信仰、文化渊源、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结合而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她的初期是张陵创立的道教五斗米道 (注 :教内称正一盟威之道 )。由于多种原因 ,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史典中都对张陵的五斗米道记载甚少 ,而且对其称为“米贼”。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 ,将道教五斗米道创立的全过程记载得最详实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有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之…  相似文献   

17.
丘处机     
(1148—1227) 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龙门派开创人。或作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  相似文献   

18.
初夏的成都,草木葳蕤,生机盎然。6月5日至10日,由中国道教协会、四川省道教协会和成都市道教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这里成功举行。青城山幽大道自然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都又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谈中国道教的起源和传衍,就不能不说到成都,不能不说到鹤鸣山、青城山。鹤鸣山位于成都大邑县境内,是道教的发源地,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史载,东汉顺帝年间,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陵(34—156)携弟子到四川鹤鸣山修道,因得太上老君授以道法,于是作道书24篇,创五斗米道(据说当时凡入道者须出米五…  相似文献   

19.
清同治年间,登封中岳庙道士卢本固(1831—1929)云游四方,最后栖居于郑州卢医庙中。卢医庙在郑州商代古城西南,因庙中供奉着神医扁鹊而得名。扁鹊(前407—前310)名秦越人,渤海郡莫(今河北任丘)人,他学医长于桑君,周游列国为民治病,因家在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故称卢  相似文献   

20.
道教与蜀文化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秦汉时期,古蜀文化便已经形成关于自然环境的各种神话、鬼神观念和驱鬼避邪的诸多方术,以及顺其自然、适得其乐、不为物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便是中国道教早期主要道派———五斗米道在成都地区诞生的思想文化根源;而五斗米道(或道教)形成以后,其人生价值理念又深刻地影响着汉代以后该地区的士族文人研习文章的重点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以文学见长的蜀学特色和极具休闲特色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