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文结合史料文献,较有独到见解地剖析了道教崇尚医药的缘由.首先,从历史和思想渊源上分析,医道两家具有"亲缘性",这就势必为二者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关联奠定了基础;其次,医道两家在生死观上是相通的,以长生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义理体系中暗含有重视医药的逻辑因子,修"仙道"必须通"医道";此外,道门奉行的"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的祖训及"功行双全"的宗教伦理也是促成道教尚医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尊道贵德”是道教根本信仰的行为准则,道教并认为修行者如不讲“德”,既便在其他方面修得再好,也不可得“道”。而知足、寡欲、清静、宽容则是修行者修“德”的主要内容。《道德经》曰:“上德若谷。”就是指有道德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心量就如同空谷一般可以涵盖、包容一切。《道德经》又曰:  相似文献   

3.
论道教拟兆     
中国古代,对于“征兆”问题一向颇为重视。先民力图通过征兆预测来事之吉凶。开初主要是以自然物象为征兆;后来则对自然物象进行模拟或抽取,并以人工符号作为其代表。这种人工符号便具有拟兆意义。在道教典籍中,有关拟兆的资料颇多,但至今缺乏研究。本文从文学作品《鼓掌绝尘》所反映的道教文字拟兆──签诗入手,进而搜罗《道藏》中的大量拟兆,分析其原型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力图透过这一窗口,以窥视道教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4.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对道教的整合和统一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东晋末年江南出现的一批早期灵宝经中,已经有相当完整的"三洞"学说."三洞"一词的最初出现与《三皇经》有关.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汉代以来早期道教对"元气"论和"三一"理论的发展.而早期灵宝经将其与上清、灵宝、三皇等三组道经相结合,使之具有了"三洞经书"的涵义,并确立了元始天尊作为"三洞经书"共同教主的地位.作为中古道教各宗派中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灵宝派,其"三洞"学说一方面使道教统一的经教体系的建立具备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突显了这一时期道教理论建设中的"文化本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性命先后"是道教内丹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内丹学文献出发,梳理"先命后性"和"先性后命"在内丹学南北宋中的确切意义,并从理论上指明其中可蕴含的哲理意义,说明两者内在相通与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江户时代,中国道教修行者澄相公进入日本。他将自己所传承的道教特有的生命哲学、医学理论和修炼技术传授给日本居民大久保道古。大久保道古信受奉行,明确表达自己的道教身份认同。他著书立说、借医行道、授徒传道,开展着自己的信仰活动。此为中国道教医学在日本的实践与传承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7.
正访日期间,中国道教协会代表团多次发表了演讲,向日本民众介绍了道教的基本理念和文化内涵,与日本道教界和其他宗教界以及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道教文化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一千多年以前就传播到了日本,并在日本生根发芽。现在日本还保留着一些道观遗迹。1980年,日本修行者早岛天来先生在福岛县磐市创立了日本道观。2013年,日本道观发起成立了日本道教协会,标志着道教文  相似文献   

8.
汉译密教佛经中直接以北斗为题材的经文集中出现在盛唐,其中印度来华僧人金刚智所译<北斗七星念诵仪轨>经中,有"北斗八女"字样,同经文标题"北斗七星"相异,在<大正藏>所选用的几个版本经文中也有所同异.笔者比对相关文献考得此"北斗八女"并非"北斗七星"之讹写,其背后是道教的北辰北斗崇拜对密教的影响.比较僧一行撰写的<北斗七星护摩法>,可从中看出密教经文在北斗崇拜上的进一步汉化:不但形式上更接近道教经文,同时此经中首次出现对"火星入南斗"这一传统天象的攘灾之法,是将中土星占内容融入密教佛经中的一条明证,也是天学家身份的僧一行特殊的综合工作.笔者认为金刚智的译文,保留了唐以前道教对密教在北斗崇拜上的影响,而僧一行的工作,是对密教佛经的二次汉化.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有助于辨别北斗经文的成文时间上的前后顺序,也有助于理解史传及笔记故事中北斗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道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在道教的教义教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亦为道教的最高信仰.然而道教同时是一种神教,是信仰种种神灵的宗教.那么在道教中,道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道家的"道"给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这是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的内在根据;指出道教中视道本身为神或者神灵变化的本体,还以分气说阐明道一分多的神道观,并贯穿于修炼思想之中.文分三部份:一、先秦文献中"道"的用例和含义,以及道家的"道"在宗教信仰层面对道教的作用;二、道教信仰层面的"道"及其与神灵观念的关系;三、"道"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10.
程亮 《宗教学研究》2008,11(1):167-168
道教"贵柔守雌"的伦理思想主张男女平等,这一点对贾平凹继<废都>后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也委婉地导致了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定位由误读回归到人格化塑造的道路.反映在小说中,则具体表现为道教隐士和充满道教意蕴的意象对女主人翁的感情与人格发展的塑造性的影响.本论文就这种隐性的创作转交作一梳理,揭示道教"贵柔守雌"思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道佛典籍与《封神演义》"阐教"词语关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阐教"一语在有关道教与佛教文献中的使用的例证, 有力说明了<封神演义>之"阐教"一词并非作者凭空杜撰, 而是有很深的道佛背景和渊源的, 而且作出推测:<封神>作者在为道教派别"阐教"构思命名时受到道佛人士"阐扬教义"之语和旧有"阐教"官职的双重启发.这实际上推翻了以前所谓"阐教之称,不见经传"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正>傅斯年先生认为传统史学应遵循无证不立、论从史出的原则。一个可靠的史学观点应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证基础上。由于道门有"造作道书"的传统,"托古以言说",我们对许多道教文献材料常常陷入年代或作者不明的迷雾中。因此,道教很多观点或看法疑窦甚多,如进一步考证,则可能推陈出新,乃至修正与重写。台湾师范大学郑灿山教授的新著《六朝隋唐道教文献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年出版,以下简称"郑著")便是基于如此思路而展开有关道教史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挖掘道书文献新史料的基础上,就中国传统数学史上的天元术与道教关系进行辨析,从一个侧面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影响.作者认为:天元术产生的直接渊源是道教"天元"思想,李冶的天元术不仅直接渊源于道教洞渊九容之说,而且从科学思想方法上分析,其"立天元一"的代数表达思想得益于道教三元并列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1):24-30
文章主要分析了道教在中国古代"梦幻"故事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道教的"出世"人生理想和"去欲就仙"的宗教观念对形成这类故事的文学特征方面的重大作用.因此,这类小说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理想主义传统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6.
清初道教沉寂,主要因为皇帝不信道,清初政教关系紧张和道教赖以贵盛的"上层路线"传道方式的失败等,清廷实行"黜异端以崇正学"基本政治和文化政策,正统道教被迫走上民间化进而民俗化的发展道路,民间化与民俗化的结果导致正统道教高度"内敛"道教无力实现自我更新,道教的整体性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服食"新诠     
服食是道教养生术之一,一般认为服食指道教徒服药求长生。本文耙梳大量一手文献,借鉴语言学、逻辑学方法,重新界定服食,认为道教服食之外延可以指药物,也包括气、符、日常膳食及特殊饮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厨供是道教斋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道教文献中有不少相关记载,如P.3562v《道教斋醮度亡祈愿文集》便极为典型,其中抄自于唐代文献的厨供,与经教道教的规定基本一致,而在归义军时期,出现了不少有悖于经教道教所规定厨供的内容。通过对敦煌道教活动中厨供具体内容的梳理,并比较敦煌道教与经教道教厨供之异同,可对敦煌道教世俗化的具体情状及原因作进一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在他的思想中,"全真"二字是何含义?综合对其诗、词之考察,他主要是想全三教之真、全老庄之真和全心性之真.三方面的具体分析告诉我们,他这种回归老、庄的思想,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宗教研究》2021,(4):195-195
正刘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曾挂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屯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宗教学教研部主任。主要从事道教文献、道教历史、新疆文献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出版的专著《中国道教写本经藏》(2021),是道教文献研究在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于写本学中继续开拓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对道教写经历史发展阶段、写经人物、写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