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一文后,又连续刊登了郝振省,林剑两位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1986年第8期。以下简称郝文、林文)。还有的同志从方法论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与我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拜读了这几篇文章后,我感到获益甚多,也很受启发。但觉得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弄清,不能到此为止。故此,笔者再陈管见,与郝,林等同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法国《哲学文库》1962年第3—4期发表墨西哥哲学家、博士、教授、努埃沃莱昂大学哲学与文学院院长、西班牙美洲哲学协会主席奥古斯丁·巴撒惠·弗尔诺旦兹·德·瓦莱(Agustin Basave Fernandez del Valle)的文章《墨西哥哲学》,介绍墨西哥的两个著名哲学家何·瓦斯康塞洛斯与安·卡索。这篇文章节译如下: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4.
对《说明》的答复《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发表了我整理的一份动态资料:“关于‘国学’研讨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发表后,一同志批评我对他的文章观点的介绍“有明显的误读”,于是在《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国学’热讨论的几点说明”(以下简...  相似文献   

5.
读了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两部高校辩证逻辑教材读后感》(《哲学动态》1991年第5期。以下简称《读后感》)之后,感触颇深。特别是考虑到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我作为其中一部书——《辩证逻辑教程》的作者之一,好像有一种义务在敦促自己应当对《读后感》发表点意见。  相似文献   

6.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7.
拙作《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发表后,引出了两篇商榷文章:鲁鹏的《道德形而上学与现实》(同上刊1994年第12期)和王淑芹的《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同上刊1995年第2期入两文无疑有助干我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些(《试谈》在某些细节方面的确存在欠妥之处),但我不能同意他们的基本观点。经过思考,我觉得《试谈X的立场和主张尚无作出根本修正的必要。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出:市场经济与道德在本性上是互斥的.因而在操作层面上应当给予划界,使之各得其所,避免借越。鲁文和王艾则针锋相对地论证…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问题正在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继《光明日报》去年2月3日发表了肖雪慧的“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后,《哲学研究》去年第8期发表了夏伟东与肖雪慧商榷的文章《略论道德的本质》。此外,上海《社会科学》在1986年第2期和第5期又分别发表了尹继佐、罗若山两同志有关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两篇文章。为了便于同志们研究探讨,特将上述几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发表了何畏同志《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一文,其中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题,何畏同志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许多语录。我对于该文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已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概括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读了方克立同志的文章,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方克立同志有一些基本论点跟我并不对立,而且很接近。在过去几个月中,我研究了许多同志对于《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关于孔子论仁那一节所提的意见,作了一些解释,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理论问题的,题目是《关于一个理论问题的质疑与请教》,发表在《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三期。一篇是关于历史问题的,题目是,《关于孔子仁的思  相似文献   

11.
总论《儒家·儒教·儒学》郝逸今《内蒙古大学 学报》1988年第1期《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许燕《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传统·儒家·伦理异化》萧范父《江汉论坛》1958年第4期《略论儒学之特质》朱伯昆《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说“儒”》马振铎《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什么是儒学》余敦康《文史知识》1988 年第6期 《孔子研究宜新辟蹊径》骆承烈《社会科学 战线》1988年第4期 《评价孔子之我见一一访山东社科院院长刘蔚华》 林路《社会科学报》1988年4月14日 1988年第6期《孔子儒学文化初探》何天鹏《求是学刊》 1988年第3期《论儒…  相似文献   

12.
苏联《哲学科学》1985年第3期上发表B·Ш·萨比洛夫题为《批判分析现代死亡学的哲学伦理基础》一文,指出,一个专门研究死亡问题的学科——死亡学——正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广泛发展。除死亡的医学问题外,还研究医学伦理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3.
刘崇民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原动因再探》(《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一文,对我发表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上的文章提出了再商榷。刘文围绕自然形成的社会与历史形成的社会的历史分期及其根据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我们看到,刘崇民同志对他发表在《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上的文章的观点作了若干修正,但在总体上仍坚持他原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我刊于1985年第四期发表了胡俊卿同志的《谈谈哲学语言的逻辑分析》一文以后,读者相继来稿,也讨论哲学语言问题。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同志在题为《开展哲学语言学的研究》一稿中,在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的主要派别关于哲学研究就是分析语言的主张之后,认为这些派别都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大“失真”姜建强社会科学报1988·7·14 马克思早期几篇文章中关于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论述张剑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 1988年第2期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的第一步黄迎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发表一百周年赵兴良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动向俞吾金文汇报1988·7·14  相似文献   

16.
在一九六一年第五期的《哲学研究》上,周礼全同志发表了批评《论“所以”》的文章。《论“所以”》那篇文章发表后,我虽然也接触到一些批评的意见,然而我认为这些意见帮助不太大。周札全同志的文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首先我要向他表示谢意。在批评的过程中周礼全同志是遇到困难的,原因是《论“所以”》那篇文章有很大的毛病。它摊开得太广,提出来的问题太多太杂,中心问题反而不够突出。这些毛病的根源还是思想不够明确。思想之所以不够明确因为在主张新看法的时候,旧看法并没有排除。这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H·瓦格斯乔尔在1983年第3期美国《未来学》杂志发表题为《朝着科技文化方向发展的伦理学》的文章,指出现代科技文化的复杂性需要一个新型的社会伦理分析方法,而这种分析方法又与人类本身的自我感觉和决定未来宇宙的潜在作用紧密相关。他认为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将会出现如下一些主要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已向研讨会提交了一篇题为《“发展是硬道理”的道理:哲学基本原理与经济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的文章。现在我想一边对这篇文章做些介绍,一边补充讲一些有关的想法。 一、在那篇文章一开头,我想到举行这个研讨会的时间正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两周年,因  相似文献   

19.
范爱侍 《天风》1994,(12):33-33
《天风》今年第7期发表了李亚丁同工题为“主耶稣的12门徒”一文。内中提到12门徒中,以身殉道者达10人之多。一位同道写信给我说:“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很想不通,为何他们大都遭到这样不良的结局?我想是不荣耀主嘛!为什么主不救他们脱离凶恶、荣神益人呢?”有些传道人,也说有信徒向他们提此问题。  相似文献   

20.
系统、系统规律与系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37年美籍奥地利人冯·贝特朗菲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查尔斯·莫利斯主持的哲学讨论会上,提出将要创立一门称之为一般系统论的学科以来,国外曾出现一股系统热。1978年钱学森等三同志在《文汇报》发表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以后,我国不少同志对系统问题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探讨得比较多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规律和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