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思想”是《逻辑哲学论》中一个很重要但又很不清晰的概念;维特根斯坦本人,以及常见的哲学文献,都没有为此概念提供清晰可把握的解说。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概念,仍然是诠释《逻辑哲学论》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论文从《逻辑哲学论》提供的直接文本依据出发,立足于“思想的本质是逻辑”这个较通行的解读,对青年维特根斯坦关于“思想”的主要论题作学理上的梳理;其次,以维特根斯坦致罗素的信件为线索,论文尝试收集一些间接证据,讨论将“思想”解读为心理对象的可能性,并阐明这一解读会产生的一些困难;再次,基于一些认识论上的理由,论文建议:对“思想”概念作逻辑主义解读更契合《逻辑哲学论》的文本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2.
一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中 ,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语言哲学 ,“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据说来自维特根斯坦有一次经过一个球场 ,看到那里正在进行足球比赛 ,受到启发 ,突然产生一个思想 :在语言中我们是在用语词进行游戏。这个故事表明 ,把语言与游戏类比的实质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活动 ;但是游戏的参与者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语言游戏”说概括为以下 4点 :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维特根斯坦说 :“‘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 ,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  相似文献   

3.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 (familyresemblance)的“语言游戏”观 ,以此来否定和消解传统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维氏的这一理论影响极为广泛 ,并被奉为是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理论突破。然而本人认为 ,“家族相似”理论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 ,其中包含着内在的逻辑谬误。如果我们沿着维氏的思维方式走下去 ,否定事物之间客观的共同性关系的存在 ,必然会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沼。事实上 ,当下盛行的与维氏之家族相似理论具有实质一致性的各种相对主义 ,已经表现出其内在的和根底上的虚无主义气息。因此 ,如果说家…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之前,曾比较频繁地使用"哲学语法"或者"语法命题"等概念。但在《论确定性》中,"语法"这一概念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与此同时,经验命题与逻辑命题这样的概念却常被提及。本文试图分析经验命题与语法、逻辑命题等概念的复杂关联以及经验命题在《论确定性》文本中的重要地位。在这种理解中,我们还可以大致区分出两种经验命题,这对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说服思想实验中的语言游戏演变甚至其晚期哲学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家族相似”(《哲学研究》§67,下引该书只注节数或页数)。“家族相似”说的是同一个家族的成员一般来说都有相似之处,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的形体相似,这一个成员再与另外一个成员步姿相似,后者与再另外的成员是眼睛长得一样等,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一定传递,完全可能在两个家族成员之间根本找不到任何共同之处。因此,虽然是同一个家族,并没有一个对所有成员都具有的“共同之处”,家族成员之间是靠相似的一个链条来建立联系的(§66)。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想要说明,…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讨论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涉及“意义、命题、理解、逻辑”这些概念,还涉及“数学基础、意识状态”这样的问题。本文将集中关注它对理解与私人语言的讨论,并希望能够以此说明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问题。一、命题的一般形式与意义的一般可能性《哲学研究》首先包含着对其作者早期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一种批判,但作者还是要我们将这两部著作放在一起阅读(见P.X)。为了能够理解晚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7.
对《中西医结合的困惑》一文的透视、质疑与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读《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3期载赵晓山、贾钰华、张曦倩《中西医结合的困惑》一文 ,颇感其内容、观点、语言、语气 ,甚至标点符号都似曾相识相闻。经认真学习 ,反复研究 ,为了澄清一些事实和认识问题 ,仅简要透视与质疑如下 ,并与该文作者共商。透视一 抄袭行为严重1 该文“1 1中西医结合概念的混乱”一段 ,从“但是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 ,……”直到“于是种种各行其事、随心所欲的机构 (笔者注 :《医学与哲学》载文误印为“结构”)、组织、团体、学说都冠以中西医结合的旗帜竞相而出 (笔者注 :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提出了与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迥然相异的语言意义观和一系列新概念,如意义即用法、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等,这方面的材料在我国陆续地有所介绍,人们可能比较熟悉.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还用了很大篇幅讨论遵守规则(follow rules)和私人语言(pri-vate language)问题,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似不多见.在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争论成了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学者之多,讨论的时间之长,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之多,在当代都是少见的.为了帮助国内读者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下面仅就目前能掌握的资料,大致依时间顺序把问题的提出、争论的展开和研究的发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这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之后,《逻辑哲学论》就保持了沉默。但研究者不可能保持沉默,而必须说明“不可说”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持沉默。当然,经过研究者的爬梳剔抉、精心阐释,在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面前,“不可说”的东西已然露出了各式各样的“真面目”。本文试图给出另外一种诠释方案,期望在维特根斯坦与哲学传统的关联中诠释其思想的可扩展性。一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严格限定了“可说”之“说”的内涵:(1)只有判断或命题才可能对世界有所言说;(2)命题而非概念或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逻辑”、“语言游戏规则”和“世界图式”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 ,揭示了批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思想归宿上的保守性 ,意在引发我们对传统反思性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的思考 ,以探索一种更加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创造性”精神的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的本体论:对Can-be的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对哲学的改革和哲学中的改革大多数哲学家所致力的是在哲学中的改革,而维特根斯坦所致力的是对哲学的改革。“对哲学的改革”与“哲学中的改革”之根本不同在于前者力图改变哲学这一概念或者说改变哲学活动的根本性质。一个能够被回答的问题是一个知识的(比如说科学的)问题,一种知识总是具有真值。哲学问题恰好缺少这种性质。如果说一个问题可以科学地解决还可以哲学地解决,这种奇怪的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由《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图像论"转变为"游戏说";绝对的本质转变为家族相似性;理想的执迷转变为心灵的平静。三大转变可以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主张一种治疗型的哲学,从意义、理智及心灵领域治疗了简单性、绝对化、理想式的传统观念。维特根斯坦所治疗的也是人文医学所批判的,人文医学放弃了简单性,看到人的复杂性;摒弃了医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论断,注重多样化。治疗型哲学和人文医学都根植于生活,以人为中心,没有理想的本质。治疗型哲学有利于人文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构建。  相似文献   

13.
库恩范式学说的哲理依据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和语言游戏说.由此才能理解库恩讲的竞争范式之间“不可公度性”的不可避免,并看出他前后期思想的连续性.“语言游戏”中的“游戏”意味着:一个语言活动总在参与着此语言表达的意义构成,所以“语词运用”总走在“遵守规则”之前.家族相似出自家族的生活形式,而这种生活形式也正是一种范式,但却是柔性的范式,即在保持家族共同体的结构一致性的同时,还能够读解与之不可公度的其他范式并与之交流的原范式.儒家文化是一种高深的家族范式,将家族范式中隐含的范式间性和文化间性发扬光大,由此而赋予中国古代文化以独特的风貌.库恩和维特根斯坦关于亲缘相似性(Ahn-lichkeiten)的学说能够提供理解这种柔性范式的一条哲理线索.  相似文献   

14.
欣提卡主张,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指称观与新指称理论高度相似,进而暗示新指称理论存在着重要理论缺陷。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指称观和分析《逻辑哲学论》中的名称和对象之关系,本文指出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新指称理论迥然有别,从而对欣提卡的哲学问题给出了答复。通过对《哲学研究》中关于直接指称表达式讨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指示词和专名的性质作出了区分,其指称关系主张具有消去论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批评了那种认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指称的描述主义者的流行观点,并指出语境原则是贯穿前后期维特根斯坦指称论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和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中存在着矛盾的观点.对于维特根斯坦遵循规则这一概念,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释.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一概念以人类共同体为前提,在同一个人类共同体中,对于某种行为是否遵循一个特定的规则,有着一致的看法.另一些哲学家认为,对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解释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歪曲;他们认为,当维特根斯坦说遵循规则是一种“实践”时,他并不意指社会实践,并不乞授于一群由遵循规则的人们组成的人类共同体,而只是强调规则以规则性(regularity),行为方式的重复性或者循环性为前提,这些规则在  相似文献   

16.
孙斌  张艳芬 《现代哲学》2003,(1):124-128,134
本文试图从“对象”和“看”这两个概念出发来讨论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转变,在此讨论中,维特根斯坦有关“对象”和“看”的论述被置于其前后期思想的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文章首先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在“对象”这个概念上所面临的困难与错误,这种困难与错误构成了对其前期图像论语言观的挑战。接着,文章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对图画所做的分析,认为图画的要点不在于它所指称的对象,而在于它如何被看,而如何被看实际上是“看”这个词的如何被使用。在此考察中,其后期游戏论的语言观得到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有一些涉及意向性问题的论述。我读它们的时候,总觉得它们是有所针对性的,像是针对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最近阅读新近出版的《维特根斯坦的声音:维也纳团体,维特根斯坦和魏斯曼》(The Voices ofWittgenstein:The Vienna Circle,Ludwig Witt-genstein and Friedrich Waismann)(以下简称《维特根斯坦的声音》)时,这一猜想得到某种程度的证实。在《维特根斯坦的声音》中,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学的概念”一章,对布伦塔诺及其意向性的概念,对“意图”、“期待”、“打算”、“相信”等与意向性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梁小岚 《哲学分析》2024,(1):48-58+196
“面相观看”问题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同样包含着一种“面相观看”的维度,即对于模棱两可式的图画——奈克方块的研究。为此,维特根斯坦给出了看到“两个不同事实”的解答。以“投影规则”的角度重新解读奈克方块问题,去展示《逻辑哲学论》中的投影规则如何在中期哲学的探索中转变为更为普遍的投影概念。此概念在维特根斯坦中后期哲学中对“面相观看”的讨论举足轻重。因此,对作为一座桥梁的“投影规则”如何连接起《逻辑哲学论》中的奈克方块问题与“面相观看”问题的分析,可以看作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连续性的内在例证。  相似文献   

19.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代表作《符号形式哲学》第3卷中提出的“符号性孕义”概念,历来被学界公认为理解卡西尔哲学整体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近年来学界关注最多的一个概念。不过,对这一概念所作的系统性阐释,迄今还付之阙如。该著在对符号形式哲学理论基础予以澄清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的历史起源、哲学内涵,以及在整个卡西尔哲学体系中的有效性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在“精神作为的自由”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奠基。  相似文献   

20.
(1)实用主义围绕着“劳动的人”这一概念旋转,其生命力的主要源泉在于对人类思维的创造能力和可能性的强烈兴趣尽管实用主义是在一个复杂的工业时代成熟的,但是可以把它看作思想史中伟大的哲学主题之一的登峰造极的表现。它同进化的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几乎每个方面在一起,围绕着合勒(Max Scheler)追随柏格森而制定的所谓“劳动的人”(homo faber)这样一个关于人的概念而旋转。这个概念把人的活动概括为:(1)制作记号的动物(ein Zeichentier),(2)使用工具的动物(ein Werkzeugstier),(3)“有脑子的”动物(ein Gehirnwesen)(《人类与历史》,载《新展望》,1926年,第4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